【内容摘要】文章阐述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空间创意思维的重要性,探讨了空间思维教学改革的方法与途径,创新教学内容使构成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形成有效衔接。在教学实践中强化空间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对空间形体和空间关系的认知和解读,对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构成形态 空间 创意思维
进入21世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在以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创新成为发展的核心。创意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以及日常生活中,各行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创新能力的竞争,而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创新能力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设计教育的重点。在高职高专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注重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尤为重要。
一、环境艺术设计中创意思维的重要性
创新思维是多种思维形式的协调统一,具有独创性。在各类环境艺术设计之中创意思维充分得到体现,它赋予作品本身超凡脱俗的艺术魅力,给人亲身体验的视觉享受和精神上的享受。无论是以时代和社会的价值观来衡量,还是从市场竞争的发展方向来看,创意思维在现今社会的重要性已经获得共识。对环境艺术专业而言,创意思维能高度提升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在创意思维与设计理念之间形成一种价值体系。空间的想象能力是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能力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设计教育的重点,因此空间思维训练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一项非常重要的培训方向。
当前在国内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崇洋媚外,盲目抄袭”的现象依然屡见不鲜,这种以追求快速经济效益为目的的行为势必会造成“千城一面”的局面。建筑设计在历史的长河中应当不断地博采各类艺术之精华,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实现自我突破发展,创意思维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应该表现出其独特的个性,如“国际主义”风格的出现是对“古典主义”风格的颠覆和修正,这些尝试和突破离不开创意思维的主导,使建筑摆脱了古典风格如巴洛克式和洛可可式固有的繁杂、奢华的装饰,回归到建筑的最原始的本质需求,即强调功能性设计,形式上则主张“少就是多”,色彩简洁醒目,多采用钢筋混凝土构成方整的建筑形体,这种内部空间布局的合理以及外在形式的简洁,无疑是对古典建筑至高无上的压迫感的一种颠覆。
二、空间思维教学改革的方法与途径
(一)优化教学环节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学科,涵盖众多的艺术门类,尤其需要具备较强的空间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对于刚进学校的新生而言,正处在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的过渡阶段,在空间认知的起始阶段,学生会有段不适应期,互动往往达不到预期规定的要求和效果,因此要培养和构建他们的空间观念和基础设计理论,必须通过一系列基础课程来实现。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在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中设置一门新的课程来衔接基础课程和专业设计课程,主要训练学生的空间美学感受及空间思维。在本课程中融入建筑美学、平面和立体构成、图纸识读、模型制作表达等多方面的知识,是一门主要强化空间思维训练的课程,此课程我们命名为“空间设计”,安排在绘画基础、制图、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环境艺术初步课程之后,专业设计课程之前。此课程作为设计构成基础到空间设计的过渡课程,对建筑空间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从而强化二维到三维空间思维能力的训练。
(二)创新教学内容
对于一年级的新生来说,虽然在前期的课程中已学过绘画基础、三大构成等设计基础知识,但进入到专业初步设计时仍会手足无措,把以前的基础设计知识抛得一干二净,出现前后课程之间的知识出现断层现象,因此新设置的空间设计课程就是将前面的基础课的知识加以巩固、学以致用。为达到此教学目标,课程内容选取的重点紧紧围绕构成在建筑空间中的运用、对空间形态的分析和理解、空间尺度观的建立等方面展开,把形式、空间和秩序的理论知识以建筑形体和空间为媒介来实现。
前期所学的三大构成课程主要注重形态、造型能力方面的训练,而我们新设置的空间设计课程,侧重于空间形态的组织关系和表达方面的训练,强调在对空间形态基本理论知识理解的前提下进行空间组合。在课程训练中尤其注重既把前面所学的构成理论在相应的空间设计中去运用,又将后面设计课程所需知识点提前灌输。让
生通过直接地对现有建筑空间进行分析,从中提炼出其所运用的主要构成元素,这就与前面所学的三大构成课的知识取得联系,教学体系上形成理论到建筑空间载体再回到理论的教学顺序,使前面相关理论认识真正回归到本专业,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三、空间设计课程的实践探索
(一)强化构成基础与专业学习的衔接
现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依然作为主要的设计基础课程,也是培养创意设计思维和设计语言的重要课程。三大构成的内容紧密相连、互相渗透,成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但是在后期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并没有将前面的构成课所学的知识很好地运用到其设计中去,因此在具体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如何避免前面学习的构成基础与后续的专业课程出现断层,强化构成基础知识在专业课程的运用与转化,才是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只有二者之间很好地过渡衔接,才能真正发挥出构成教学的基础性作用,真正适应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要求。
空间实际就是一个个形状不同的盒子,把限定空间的要素称为界面。由于界面有形状、比例、尺度、材质和样式等的变化,从而造就了建筑内外的功能与风格的各异。空间创意设计就是将这些空间中的体块、界面等基本要素按照秩序进行组织,通过对形态元素进行轴线、对称、等级、基准、韵律等的空间秩序的编排,使其具有主次分明和空间节奏的设计整体。在实际教学中要解决的是如何将所学的这些构成方法用到实际空间中去,这也是难点所在,在环境艺术教学中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应围绕建筑空间这个核心,理解空间的概念,分析空间之间相互的关系及限定手法,如空间组合关系的训练:线式组合、辐射式组合、组团式组合、网格式组合等,再如空间次序的训练:轴线、对称、等级、基准、韵律等,以模型制作的方式呈现和表达空间的关系,并能直观体会构成在实际空间中的具体应用,通过这种训练使学生在构成形态语言与空间设计之间架起一座互通之桥。 (二)课程的实施过程
空间设计课程的作业训练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需要快速、大量地做一些基本空间关系的训练,从单体构成、空间关系、空间组合、空间次序等几个方面强化训练前面构成课所涉及的基础知识,采用模型体块制作的方式呈现,这样会更加直观,便于观察和理解形体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更能理解构成规律在空间中的视觉感受,这个阶段的练习主要强化空间关系,并不要求引入功能的概念。第二阶段的训练是从自己身边熟悉的建筑空间中寻找构成要素,提取出该设计所运用的具体空间关系以及空间组合的手法。通过自己亲手制作模型的方式对建筑空间进行设计剖析,能够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构成原理在实际设计对象之间的具体运用。第三阶段则要求运用空间构成的手法做一些尝试:首先自己制作一个二维形状,然后再用这个二维形状围合成一个三维体,最后将这个三维体按照一定的空间次序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空间形态,营造出具有构成规律和空间变化的开放型空间。这是一个从抽象二维形状到现实三维空间设计的过程,一方面提出运用空间构成要素的要求,要求学生结合空间想象,将形态构成原理融入设计形体;另一方面在空间尺度上做限定,规定最终空间体实物高度不超过6米,其通道、门洞等应满足人的通行尺度。通过以上阶段的训练学习来培养学生的空间创新思维能力和设计能力,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空间创意的学习兴趣,在今后专业课程设计中起到重要作用。
结语
高职的环境艺术教学过去片面强调绘制技能的培养,而忽视空间设计思维的训练,导致学生在空间创造性方面存在不足。空间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和纽带。通过空间设计课程的教学,学生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通过比较、分析、感悟、理解来提高自身的空间造型及审美能力,通过分析优秀实际作品得到借鉴,把对空间认知从感性的直观感受变成理性的分析,为初学设计者树立对空间的正确分析方法及提高审美素养。
(注:本文系2011年度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改课题《高职环境艺术专业教学中创意思维培养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探索》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g201115.)
参考文献:
[1]梁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空间思维能力训练的实践探索[j].大众文艺,2012(09).
[2]孙斌.谈环境艺术设计
中的创意思维[j].中外建筑,2007(01).
[3]邓宏.建筑专业构成设计课程教学探索[j].装饰,2009(03).
[4]王晨旭.论环境艺术设计创新思维教学[j]. 现代商贸工业,2009(02).
作者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