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教育理论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心理学论文   学科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   教学管理
 德育管理   体育论文   地理论文   教育期刊
涪陵小田溪墓群出土部分青铜器科技分析
【关键词】重庆涪陵;小田溪墓群;青铜器;合金配比;巴文化
  【摘 要】重庆市文物考古所科研人员利用科技手段,检测分析了重庆涪陵小田溪墓群出土部分青铜器的金相和合金配比,发现青铜容器普遍含有较高的铅(7~22%),兵器含有较低的铅(3%左右),符合青铜器的铸造要求。另外,其中一件青铜甬钟含有13.86%的铅,表明这一地区在钟类乐器制做方面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
  涪陵小田溪遗址位于乌江西岸一座小山的山坡地上,北至乌江边麻柳树林,西跨竹林沟两侧,东达小田溪,是三峡淹没区的一处重点墓群,1972年、1980年和1983年曾分别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工作,收获颇丰[1]。2002年9月至12月,重庆市文物考古所再次对该墓群进行了大规模的科学勘探和发掘,勘探面积20000平方米,布探方、探沟130个,总计发掘面积5000平方米,共清理竖穴土坑墓葬13座,其中战国中晚期墓11座,西汉时期墓2座,随葬品中大部分为铜器,其次是陶器、玉器等。本次发掘的战国墓葬时代多属于战国晚期秦灭巴蜀前后,墓葬的规模较大,随葬品等级较高,表明墓主很有可能就是巴国的统治者[2]。鉴于此次出土的青铜器在巴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对这些青铜器的制作工艺进行研究,将有助于了解战国巴地的青铜技术发展水平,为全面认识巴文化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一、样品选取及实验仪器
  三、讨 论
  重庆涪陵小田溪墓群出土的青铜容器含铅量普遍较高,约7~22%,而检测的一件钺(xtx11)只含有3%左右的铅,这是因为兵器和工具对硬度、强度的要求较高,因此含锡量较高;而铅的加入会降低青铜的硬度,因此其铅的含量一般较低,甚至不含铅,为纯的锡青铜。这是因为,常用的耐磨青铜器中一般含铅3~5%,铅在铜中的溶解度相当低,二者几乎不形成固溶体或电子化合物,而是相互分离。铅以游离态分布于铜的α相晶界,铅颗粒具有很好的自润滑作用,能降低青铜的摩擦系数[4],所以青铜兵器、工具中有时会添加少量的铅,以增强其耐用性,延长器物寿命[5]。
  《考工记》:“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目前,一些青铜钟类合金含量的数据显示出含锡量在13~16%,含铅量在1~1.5%[6]。贾云福等先生对曾侯乙编钟合金配比研究,发现含锡量基本上在13~14.5%之间波动,证明“六齐”中所指“钟鼎之齐”应为含锡七分之一[7]。然而,涪陵出土甬钟的含锡量为8.78%,含铅量高达13.86%,这与曾侯乙墓出土的钟类青铜器非常不同,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也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重要现象。
  [1]a. 胡昌钰,赵殿增:《三峡考古回顾与探讨》,《四川文物》2003年3期;b. 张才俊:《四川涪陵小田溪四座战国墓》,《考古》1985年1期。
  [2]方刚:《涪陵小田溪墓群发掘简报》,载《重庆地区考古报告集·2002卷》,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1340—1375页。
  [3] 南普恒,秦颍,冯恩学,杨益民:《湖北雷家坪遗址出土战国金属残件的科学分析》,《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0年2期。
  [4] 金普军,秦颍,胡雅丽,王昌燧:《湖北九连墩楚墓出土青铜器钎焊材料的分析》,《焊接学报》2007年11期。
  [5] a.柳百成,黄天佑:《中国材料工程大典·材料铸造形成工程》(上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第291页;b. b.k.prasad.slidingwear behaviour of bronzes under varying material eomposition,mierostrueture and testeonditions.wear,2004,257(l-2):110-123;c. elwell w·t.,gidley j·a.f..the determination of leadine opper一base alloysands teelbyatomic absorptions peetro photometry.analytica chimica acta,1961,(24):71-78。
  [6] 华觉明:《中国古代金属技术:铜和铁造就的文明》,大象出版社,1999年,第238—242页。
  [7] 贾云福,华觉明:《曾侯乙编钟群的原钟分析》,《江汉考古》1981年增1期。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更新时间:
    没有相关教育论文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