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对话教学”作为一股新兴力量已注入到语文教学之中,这里的“对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沟通,它意味着平等真诚的参与态度,也是对学生情感的唤醒。但实际教学中,“伪对话”的存在阻碍了师生间有效对话的生成,因此,本文将谈及几种常见的对话教学误区,探明症结,挖掘对策,以促成语文教学走向自由。
关键词 对话教学 对话误区 对话之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1说“对话”,看“对话教学”
对话作为一种常见的交流途径,对话的方式、技巧、场合、主体都会影响传达与接收的有效性与价值度。就单纯的“对话”来说,学者们对它的界定各不相同,“狭义的对话指与单个人的独白相对应的一种语言形态,属于纯粹的语言学现象。广义的对话已经超越了原始的以口头语言交流为特征的语言学意义,而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社会和文化的意义。”关于教学,其本身就是一个对话与交往的过程,是师生以对话、交往为媒介共同创造精神价值的过程,因此,对话型语文教学不仅为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可能性,也是学生审美品位、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得以升华的重要路径。所谓对话教学是指教师和学生在以教学文本为中介进行沟通和对话的独特情境中,展开活动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反思性学习,从而奠定学生基础能力,健全学生人格发展的过程。这种对话教学主要由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四种类型组成,其中教师、学生、文本就是三个基本主体。
2了解实际,透视语文对话教学的“误区”
2.1脱离文本的对话让教学背道而驰
师生对话是围绕教学目标和内容开展的,但假如讨论的话题脱离了文本,教学就会在无关紧要的话题上越走越偏。如有教师曾在《致橡树》一文的教学中问“你心中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于是学生便就“爱情观”展开了信马由缰式的讨论。实际上,该教师没有引导学生直面文本,也没能带领学生体会现代诗的语言和情感,而是由着学生在脱离文本的“爱情观”上徘徊,使整堂课处于低效状态,最终课堂只能徒留对话形式,而丧失对话“语文”的精神实质。
2.2没有实质的对话使教学惨白无力
没有实质的对话通常指即问即答式的对话,其特征往往表现出封闭内聚而又支离破碎,课堂看似师生互动热闹而默契,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并能在即问即答中体会到成就感与喜悦感,但实际上这种对话并没有实际意义,随意的问答,无法真正做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缺乏思维驱动力,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另外,缺乏梯度与深度的问题过于浅显,学生不仅体验不到探究与创新的乐趣,反而会在这种无趣死板的课堂中形成思考惰性而散失学习热情。
2.3圈套式对话让学生无端入套
圈套式对话是教师精心包装出来的伪对话,在设套之前教师通常已有固定答案,却让学生胡猜答案,这种对话思维的专断单一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开放生成,反而会让学生对原问题产生模糊混乱的困惑。
3找准“症结”,破解对话低效之谜
3.1教师专业素养偏低,缺乏教学经验
“对话型”语文教学要求教师要深入透彻地解读文本,从关键言辞中挖掘作者的情思,而且还要能够运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去探求文意。但现实教学中,许多教师视野狭窄,人文素养底下,很难得出真正“源于吾感”的个性化解读,也懒于认真备课,更无需谈“以文本为中介的思维碰撞”,再加上年轻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只能在学生面前宣读或转述那些干瘪苍白、简洁浅薄的他人之言,于是便出现了脱离文本、游离主题的对话。
3.2错把“课堂问答”理解为“对话教学”
问答式对话在现实教学中运用频率最高,然而其缺陷在于不顾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要,只是一味地带领学生寻找问题的答案。相反,对话教学中的“对话”关注的是如何展开教学沟通,这其中涉及到对话的平等、尊重、信任、关怀,而且对话教学旨在健全人格、训练思维,绝不是简单的“寻答案”,因此,把“对话教学”理解为“课堂问答”的谬误,在于把“对话”看做讨论、会谈,而这种谈论、会谈只是惨白无力、支离破碎、封闭内聚的“边角对白”。
3.3设问缺乏启发性和趣味性
课堂提问是开启师生对话的一把关键钥匙,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不仅要追求灵活多样、独特新颖,更要在提问过程中充分锻炼学
生的探知能力。然而,目前不少课堂充斥着许多“虚假提问”,师生都可能为对话预设方向和范围,教师借助参考书获得现成的问题,学生借助学案获得固定答案,这种情况下几乎不可能生成有价对话,因为老师的提问或学生的回答都不可能引发新的问题,所以这类虚假提问的荒谬之处就在于没有真正的提问者,缺少真诚的思考者。
4点亮“对话”,挖掘语文教学之策
4.1提高语文素养,认真研读文本
语文教师要不断丰富人文内涵,具备较高的语文素养才能从文本中挖掘深刻的文情内蕴,从而更好地启发学生“乐思欲语”。广泛阅读和深刻精思是人文素养、文学感觉和文学情趣的重要来源,是提高语文素养良好途径。
4.2注重提问的启发性与趣味性
对话教学中“提问”是打开对话匣子的金钥匙,有什么样的问题就有什么样的对话,真对话需要“精问题”,只有具备启发性、趣味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才能被称作是“精问题”。因此,就需要教师吃透文本、嚼透教材,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直击关键,才能创造有话可讲、有言想发、有情欲表的殿堂。
4.3创设良好的对话情境
对话教学需要良好的对话情境,这一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课端酝酿、课中互动、课末回流。本文重点谈及“课中互动”环节,这是逐步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部分。因此,当学生有了初步的求知欲后,老师要继续启发学生充分阅读、思考,引导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有了疑问或想法之后再同他人交流。另外,老师要激发学生提问的冲动,允许学生讲错,并及时给予中肯、信任的评价。总之,创造良好的对话情境一定是对话教学中必须做到位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