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现代文学作家,小说的创造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侧重写实,表现为为人生;另一种侧重于抒情,表现为为艺术。上个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的抒情方式,从郁达夫到废名,再到沈从文,可谓一脉相传。他们的抒情方式有共性,亦有独特的个人风格,这种传承的共性与个性,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抒情园地。
关键词:抒情体式 郁达夫 废名 沈从文
自由的传承,附之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表现最强,影响最深的当属新文化运动之后,这期间涌现出一大批“为艺术而艺术的“的浪漫抒情的作家们,郁达夫就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位。
一、生计感伤的现实抒情
郁达夫早期的小说创作多写生计的艰难、贫困、和失业的痛苦。或表现知识者和劳动者的同病相怜,或将历史故事糅进现实生活,创作风格表现为:由书写性的苦闷向诉说性的苦闷的转型。深沉的人道主义是奔腾在郁达夫全部生活和创作中的主流。就如同《春风沉醉的晚上》中,留学生的苦闷无从发泄,渐渐将自己的内心逼向无法喘息的死角,可怜中透着些许凄惨的悲情。“其创作有着‘颓废的气息’、‘人性的优美’、‘一点社会主义的色彩’等主题形态的交织和衍替,而且开放着面向欲望的非理性颓废、生命力的诗意等多元意义空间,构成现代欲望叙述乃至现代小说的重要‘原型’”。[1]
动乱不安的年代,中国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境地,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郁达夫的创作路向发生了转折。小说更多地涉及时代的风云、革命的波澜、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爱国情操的趋势。郁达夫坚持进行抗日救亡的实际工作,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都没有放下战斗的笔。郁达夫修其一生,都坚持了五四反帝反封建的方向,不仅是一个杰出的文学家,也是一个伟大的革命战士。
郁达夫的小说突出抒写五四青年对人性解放的追求和被生活挤出轨道的“零余者”的人生哀怒.他笔下的人物愤世嫉俗,感伤忧郁,孤傲而又自卑,又有相当浓重的理想色彩,处处流露出在民族觉醒时期一个敏锐的青年知识者审视自身和民族伤痕时所产生的幻灭感和危机感,发出了五四文学中个性主义与自我表现,自我反省的声音。
二、生命感伤体验的诗化表达
郁达夫的小说着力表现个人性的患失及其与社会环境的冲突,属于境遇感伤。废名的小说则逐步实现了对于感伤的超越,他的中后期作品侧重发现日常生活的乐趣。
废名是现代抒情性乡土小说代表作家之一。废名在创作中把诗和小说有机结合起来, 创造了最具个人特色的诗化小说。废名的抒情体式小说把平凡的人生书写与诗情画意交织在一起,创造了一个意境深远、冲淡平和的艺术世界,从而具有独特的思想和艺术追求。废名小说的抒情体式的写法给读者提供了充分的情感体验和理性思索空间,使读者在山水之美和人情之美的熏陶中领略浓郁的诗美体验废名是一位具有独立精神的作家,废名师承周作人,与周氏有着极深的渊源;他的文学观影响了沈从文的小说、何其芳的散文和卞之琳的诗;甚至对当代的林斤澜、何立伟的创作也与他有着亲缘关系。废名善以唐人绝句的手法表现宁静自然的农村社会生活, 颇具中国山水画和田园诗的风味, 风格平和冲淡、意境幽美淡远。杨义先生评论说:废名的小说在现代小说的早期发展中具有一定程度的独特性,他既缺乏鲁迅小说那种如实刻画现实人生的无与伦比的真实力量和思想力量,又缺乏郁达夫小说那种真诚而峻急地抒发主观世界的情感力量。[2]
废名小说的独特之处在于以田园牧歌情调营造诗意古典意境,乡村的风景、风俗、人情之美,令人感悟到诗意的轻盈灵动和人生的静谧恬淡。《竹林的故事》发生在城外,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洗衣母亦是生活在城外,这茅草房建筑在沙滩上一个土坡,背后是城墙,左是沙滩,右是通到城门的一条大路,前面流着包围县城的小河,河的两岸连着一座石桥。拥有自己的小天地,远离城市的喧嚣和繁杂,寄情于清幽静寂的自然景物,人情风俗与自然风景和谐地交融在一起,自然随缘,而又自由洒脱。
废名着意用抒情的体式在小说中构造出诗化的文种新鲜别致的情趣,一种灵动飞扬的悟性,抒发对社会现实苦难无法摆脱的情绪,借助当今喧嚣都市社会中的人们一个澄明心灵,以抒情的艺术体式寄托来求得精神上的满足。他在抒情小说的文体形式上表现
的探索和创新的超越与升华,并且把这种情绪浓缩在对人物一生精神,将启发作家们在进行创作时,不应完全受传统命运浮雕式的简洁勾勒,废名的抒情方式多借助第一人称视角。借第一人称视角可略去大量穿插叙事的枝蔓,只把“我”看到的感受最深的生活片断集成式地结构成篇,不受时空约束,明显地体现了以抒情为目的的诗化文体形式。[3]废名诗化小说文体的探索与建构, 对新文学发展中的某种急功近利的倾向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反拨作用,同时,也促进了新文学体式的多样化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 废名堪称是中国现代诗化小说的鼻祖。
三、平静抒情,波澜壮阔的人性力量
汪曾祺曾经指出,沈从文和废名之间的联系并不是说有直接的明显的师承关系,而是他们在处理题材的方式,叙事角度,精神气质上有相似性。[4]
沈从文的作品题材,大多以故乡湘西为背景。他的作品“关切世俗的情趣,情绪记忆的高度发达,把握生活的细节,时时刻刻为人生现象自然现象所神往倾心,将生命形式和生活形式高度统一。”[5]如其未完稿的《抽象的抒情》一文所述,他的“湘西”系列作品,也是他的抒情文学。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多产作家,创作题材丰富,人物更是三教九流,无所不包。概括来说,他的小说中的人物主要有三类:
一种是文明社会里的畸形人。沈从文曾说:“我是个乡下人,走到任何一处照例都带了一把尺,一把称,和普通社会总是不合。一切来到我命运中的事事物物,我有我自己的尺寸和分量,来证实生命的价值和意义。”[6]他的作品,总是站在乡村的立场上,批判现代文明对乡村的野蛮侵袭。作者笔下的《长河》是个乡风淳朴的乡村社会,此地盛产橘子,路人“尽管就手来吃好了,橘子园主人不会干涉的。”。与乡民的淳朴相比,那些所谓的“文明人”,以“新生活运动”为表征的保安队长和他的师爷们,却庸俗、自私、利欲熏心,借卖橘子中饱私囊,一旦被人识破,就仗势作恶,扬言要砍橘树并霸占妇女。 另一种是被现代文明熏染下的乡村失态人。他们生活于湘西纯净美好的环境中,具有善良、正直等一系列美好的品质,现代文明的侵入,开始扭曲他们的人生观,最终造成了悲剧性的命运。《月下小景》讲述的是一对相爱却不能结婚的青年男女的悲剧故事。边地原始禁忌,少女必须先委身一人,才能与自己所爱的人结婚。接受过现代文明洗礼的青年男女,为了反抗这种禁忌,只有选择双双离开这个世界。小说似乎没有显露现代文化侵袭的因子,然而作者却通过一个寓言的开头隐喻地表现了这一主题,即“人类太进步了一些,比一切生物智慧较高,也比一切生物更不道德。”似乎使得这个世界“看着美丽的变成丑恶,又看着丑恶的称为美丽。”
还有一种是生活在传统的道家状态下的理想人物。《边城》是此类作品的典型代表。《边城》以川湘交界处的“茶峒”为背景讲述了一个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的爱情悲剧。小说故事情节简单,着力展示边地人们的美好人性:翠翠“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兽物。”她对爷爷既关怀又淘气,既热情又娇嗔;对摆渡的旅客则热情大方,助人为乐。对傩送更是显示出了外表的娇羞与内心的一往情深。再有老船工淳朴善良,勤劳坚忍,天保宽厚诚实,傩送机智多情,老船总顺顺豁达正直。总之,作品中的一切人物都体现了读者心中的“理想人物”,也是现实人眼中的“桃花源”中的人物。这三类人物形象代表了沈从文的抒情方式,且是独一无二的沈氏风格,不论在题材方式,叙述方式,还是精神气质上都具有独特性。
历数中国现当代文坛的大师巨匠,从“为人生”到“为艺术”,从“浪漫主义”到“人文主义”,文学名将们步步探索,形成一片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新的园地。现代文学的抒情方式,从郁达夫到废名再到沈从文,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可谓是文学花园的四季展览,既赏心悦目又发人深醒。
参考文献:
[1]席建彬.论郁达夫小说的欲望叙述理路及文学史意义[j].文学评论,2010(2).
[2]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3]王萍.论废名诗化小说体式的创新[j].名作欣赏,2009(10).
[4]杨联芬.归隐派与名士风度——废名、沈从文、汪曾祺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5]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 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213.
[6]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a].沈从文全集(第9卷)[ 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田相娟(1990-),女,山东临沂人,临沂大学2010级1班本科生,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徐甜甜(1990-)山东临沂人,临沂大学2010级2班本科生,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指导老师: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