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是书面语的口头表达形式,也是书面语的口语创作活动;朗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也应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但是目前很多语文课把朗读作为了课堂点缀:上公开课时,善于朗读的教师是充分展现自己的朗读能力,让学生佩服、让听者动容;不善于朗读的教师就用近乎完美的朗读带让学生听读,学生高山仰止,很少有像样的朗读训练。学生朗读的水平更是参差不齐,甚至还有一些学校四年级学生还在唱读,更别奢谈“有感情的朗读”。可以说,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是最薄弱的环节。分析其原因,一是重视不够,二是没能准确理解新课标的要求,三是不知道究竟该如何训练学生朗读。为了强化新课标下的语文朗读训练,有必要做好为朗读训练正本清源。
一、明确朗读训练的意义
(一)朗读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和记忆能力的发展
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学习语言主要靠直接感受和积累。如《桂林山水》中,“漓江的水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桂林的山真秀啊……真奇啊……真险啊……”这样的句式整齐美观,学生易于记忆,也易于活学活用、仿写训练,提高写作水平。这些都证明朗读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记忆是学习的基础,没有记忆,无论是观察、想象、思维或注意都无法进行,所以我们要加强对小学生记忆力的辅导,以提高小学生的智力水平,朗读训练也是提高记忆力的手段。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生这一优势,让学生积累丰富的素材,特别是经典文章要做到“熟读成诵,终身受用”。
(二)朗读有利于学生身体发育和情感培养
朗读可以锻炼人的肺活量,有助于心肺功能的提高。一篇文章,有时长句,有时短句,短句整齐而有气势,比较好读,但长句读起来,就比较难了,必须把握呼吸和气息的运用,这样才不至于气短或是中断,尤其是在大声朗读时,长时间有助于心肺功能的提高,我们发现身体素质差的学生是很难做到大声朗读的。
有感情的朗读,不仅是基于对文本表达的情感的理解,也是自己对文本情感的认同,感同身受,身临其境。这样的朗读自然能培养学生的情感。
(三)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自信心
鲁迅先生能写出那么多不朽的作品,主要受益于他的博读。他读书做到了“五到”,即心到、口到、眼到、手到、脑到,当然这里的读书不仅指朗读,但是我们朗读也需要做到这“五到”,做到这“五到”,必然要求专注,事实上有些学生读书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也即我们常说的读“望天书”,我们观察长期这样读书的学生都是注意力很不易于集中的学生。而长期训练朗读,必然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培养。
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于口语交际与表达,如果我们能训练他们大声朗读,流利朗读,有感情的朗读,必然让这些学生逐渐愿意用口语表达、善于用口语表达,直到乐于表达。
二、准确理解新课标关于朗读的要求
新课标对朗读的要求是怎样的呢?“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
朗读目标要求的核心都是:正确、流利、有感情。所谓“正确”是要求朗读时用普通话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吐字清楚,声音响亮,没有错字、别字、添字、漏字,不重复,不唱读;所谓“流利”,就是朗读时语气比较连贯,能读出句读和段落间的停顿,节奏自然,速度适当;所谓“有感情”,就是朗读时通过轻重、抑扬、停顿等变化,把所阅读文本的感情传达出来,能读出陈述、感叹、疑问等不同语气,同是有朗读者的感情参与其中。以上三个要求是不能分割的整体。
第一学段只提“学习用”,是初步尝试用普通话朗读,强调的是老师的指导、示范,重视学习朗读的过程;第二学段是“用”,强调的是使用普通话朗读的实践过程,里面已经含有培养相关习惯的意思;第三学段“能用”,强调能力的达成度,要求基本达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水平。
只有明确了新课标的要求,把握了新课标的内涵,更有利于将朗读训练落到实处。
三、采取多
形式分学段训练学生朗读
学生年龄段不同,朗读的要求不同,朗读指导的侧重点不同。
第一学段朗读指导重点放在注音文本和儿童歌谣上,朗读在这个学段能促进识字量的增加,读后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朗读文本的意思。儿童歌谣的朗读,要求口齿清楚,感情准确到位。
第二学段重点指导学生朗读好诗歌和童话。通过朗读让学生领略诗歌的“声音美”(音乐美),这也是培养学生喜欢诗歌的首要环节。
第三学段重点指导学生朗读散文和儿童剧本。注意通过朗读让学生领略散文的语言美,尤其是文章凝练处和激昂处的品读。要尝试让学生试演儿童剧本,增加学生朗读兴趣,提高朗读水品。
朗读有多种形式: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学生单独读、小组集体朗读、分段接力读、分角色朗读、分男女生读、学生单独分段读等,教师要灵活运用,避免单一枯燥。
四、尊重学生个性化朗读,注重朗读评价
指导学生朗读要把握文章感情基调,对于小学生来说主要把握“高兴的”“悲伤的”“平静的”这三种。同时,朗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口语表达活动,由于学生的经历不同、知识积累不同、内心情感不同,对文本的理解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尤其是个别句子的处理,绝不能一刀切。
正确的朗读评价既是对学生朗读的肯定,让学生以后愿意朗读;又是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让学生以后善于朗读。这要求我们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评价用语应多鼓励,少批评;多指导,少评判;多情趣,少教条。如“你读得真好,我仿佛到了那个美丽的地方”“真是播音员的水准啊,老师向你学习”“你读得真不错,再读慢点就更好了”。老师在做评价时的语气更不要像个庄重的裁判,而是要富有激情,富有语气变化,抑扬顿挫的表达,让评判本身成为朗读的示范。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书声滚滚来。一个善于朗读的学生,其语文素养肯定较高;一个书声琅琅的班级,其语文基础肯定不差;一个书声琅琅的学校,其校风肯定很好。只要我们加强语文朗读训练,就能切实提高学生朗读水平,提高学生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