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指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国科学巨匠钱学森院士2005年和时任总理温家宝谈话时提出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由此引爆了社会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关注。新教育理论是我国著名教育理论家朱永新[1]提出的,其理念会对我国高校教育改革提供帮助。
1 新教育理论及其内涵
1.1 新教育发展概况
朱永新的新教育理论的教育思想吸收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发展论,借鉴了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做中学”理论,他的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新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他出版的《我的教育理想》、《新教育之梦》和开办的教育在线[2-3]。新教育实验是为实现著名教育理论家朱永新构想的“理想教育”而采取的行动。新教育实验自2002年以来,先是在苏州市昆山玉峰实验学校启动,不久被教育部批准为“十五”规划重点课题项目,现在全国已有24个省市500所中小学加盟,5万名教师80万名学生参与其中。这在探索与实施新教育实验的过程中,朱永新及其实验者主要采取了“六大行动”:一是,营造书香校园。实验学校加强图书馆、阅览室建设,有计划地开展读书活动;二是,师生共写随笔。倡导师生每天写教育随笔,不断反思自我,提升自我;三是,聆听窗外声音。组织学校报告会,通过信息交流和对话,聆听专家、学者和成功人士的经验和教诲,从中受到教益和启迪;四是,培养卓越口才。开展中英文听说活动,建立学生论坛,培养学生讲一口流利的中文、英文,让学生阅读和背诵《中华经典诵读本》和《英文名篇诵读本》;五是,构建理想课堂。努力创设一种平等、自主、安全、愉悦的课堂氛围;六是,建设数码社区。加强学校内外网络资源的整合,建设学习型网络社区。
1.2 新教育理念及精神
新教育理念具体包括以下五部分:
1.2.1 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朱永新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也应该为了教师成长,为了所有人的成长”。
1.2.2 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新教育实验行动方案的关键是,教一些学生一辈子真正有用的东西,让学生有一个真正辉煌的明天,而不仅仅是辉煌的今天。
1.2.3 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重视精神,就要让人们不断地感受成功,从而不断地相信自我,不断地挑战自我,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
1.2.4 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学校没有自己的特色,是谈不上辉煌的。
1.2.5 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要让学生、教师真正地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正义感,就要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朱永新认为,阅读中外名著是对话的最好途径之一。
新教育的精神包括:
第一,追寻理想的执着精神,也可以称之为“理想主义”;
第二,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也可以称之为“田野意识”;
第三,共同生活的合作精神,也可以称之为“合作精神”;
第四,悲天悯人的公益精神,也可以称之为“公益情怀”。
这四个方面是新教育实验目前所追求的质朴精神。
2 新教育理念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
2.1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焦点问题
2010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听取科教文卫各界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时曾深有感触地说:“一所好的大学,在于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学。”目前中国大学的价值迷失和目标混乱是大学亦步亦趋的结果,也是当前大学质量下滑和创新性不足的重要根源。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校的定位问题。目前我国高校对自己的定位都有千校一致的问题,要么都是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要么就是用就业率来衡量,缺乏自身的价值观和理念,体现在培养的学生几乎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没有个性,没有思想,很难适应剧烈变化的社会。(2)科研与教学的矛盾。由于各个高校发展的历史和机遇不同,所以每个高校发展状况不近相同。绝大多数高校在评价体系中一味地强调科研,导致人才培养位于高校工作的配角地位。(3)学校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矛盾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在教育领域的投入总体上稳步增加。这些经费到底应该花到什么地方很值得关注。前一阵子有些高校的天价校门和天价电梯已经引起了社会的不满。武汉大学部分学校领导在基建上犯错以致触犯刑法可以为我们敲响警钟。(4)教师奉献与自身发展的矛盾。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基本力量,他们不仅仅要奉献给光荣的教育事业,同时还要考虑到教师群体的自身发展的需求。教师也有自身求发展的权利。现在高校行政化十分严重,教师地位,尤其是一线青年教师在学校的地位相当低下,导致教师努力工作的动力不足[4-8]。
2.2 新教育理念对高校改革的启示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存在的问题,结合新教育理论及其理念,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以下想法:
2.2.1 真正把高校作为民族和国家新思想、新科学和新技术的摇篮,重视高校的独立性,高校要真正建立自己的价值观。科研必须和教学结合起来,为培养人才和创新为目标,科研不能脱离教学和学生,同时要立足于高校自身的特色和社会需求开展科研。朱永新认为,科研的首要目的在于培养教师成长,只有教师成长起来了,学生才能进步,学校才能发展。
2.2.2 高校的有限经费要用在服务学生和教师,建立一个良好的高校环境。朱永新提出了“环境美育”的观点,就是通过建设(下转第42页)(上接第20页)美丽的校园、优美的家庭和充满文化气息的社会环境来加强学生对“美”的感受和熏陶。因此高校搞基建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有个优美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陶冶情操,也是为了让教师拥有舒适的工作条件。浓厚的学习氛围,宽松而活泼的研究环境,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品位,这些都是需要着力培养的高校软实力,他们与学校基础设施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2.2.3 高校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态度。朱永新认为,我们的教育不能只教给孩子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积极稳定的生存心境、奋发向上的人生信条去对待生活。朱永新提醒我们:“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千万别忘记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去濡染学生,用自己春风化雨般的情怀去感化学生,把培养学生独立、健会的人格作为教育的最高宗旨。”
2.2.4 加强教师的再教育。朱永新认为:一个校长的品位决定一个学校的品位;一个校长的理念影响着学校教师的理念;一个校长的办学思路决定着这个学校学生将来的出路。同样,一个教师的品位决定着一个班级的品位,一个教师的思想熏陶着学生的思想,一个教师的教学风格影响着学生的人生方向。教师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就成为教育质量的决定因子之一。
2.2.5 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朱永新认为,在教育的过程中,老师不仅仅是奉献,也有收获,教师本人也是教育的受益者。这与孔子所提倡的“教学相长”,师生同乐不谋而合。师生之间是互助互学的关系,不是单方面的教育。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和接受者的关系,他们之间也有精神上的交流,教师要依靠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职业素养赢得学生的尊重,学生也要将自己的活跃思维和年轻的活力展现出来。朱永新建议通过师生共写随笔,并进行交流、平等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