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既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不懈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夺取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胜利和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保证。中共十八大把“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写进报告,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党的建设科学化认识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和经验性与规律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发展历史逻辑的必然,对于新时期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大意义和启示作用。
关键词: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历史逻辑;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d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3)-03-0006-03
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既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不懈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重要法宝。中共十八大“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党的建设科学化认识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和经验性与规律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发展历史逻辑的必然,也是新时期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行动指南。
一、党的建设科学化思想形成的历史逻辑
党的建设科学化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自我追求。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时代要求下,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立场出发对党的建设科学化思想进行了建构、丰富和创新。
早在1929年12月,毛泽东就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一文中,针对红军第四军共产党内存在的单纯军事观点、极端民主化、绝对平均主义等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提出了党的建设科学化的主张,强调要“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1939年10月4日,毛泽东又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迫切需要建设一个全国范围内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并把建设这样一个政党的任务,称为“伟大的工程”。这一伟大工程,注意把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着眼于从思想上建党,深含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由此可见,毛泽东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和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历史起点。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围绕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明确提出了“采取科学态度”,要有一套科学的办法,其实质就是通过实现党的建设制度化、科学化来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显而易见,邓小平的讲话折射出了鲜明的科学化思想。也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随后中国改革了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废除了实际存在的领导干部终身制,使科学化的思想在党的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实现,“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针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国内外复杂形势,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要“把领导工作真正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思想,强调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必须要符合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切实按照科学精神来观察、思考和解决各种问题。实践证明,江泽民的这一思想,进一步丰富了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内涵。
十六大以来,在党的建设问题上,胡锦涛继续围绕着“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这样一个执政党”的主题,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和精神运用到党的自身建设中,对党的建设进行了全新的规划设计与部署,即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将反腐倡廉建设提到更加重要的地位,形成了符合科学发展观精神的一系列执政党建设思想,在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上迈出了新的实质性的一步。尤其是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所作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是把“努力在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上见到成效,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写进了决议,这也是党的文献第一次正式使用“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新概念。中共十八大又把“党的建设科学化”写进报告,再次说明了党的建设科学化不仅意义重大,而且也体现了它是一个历史
与时俱进的战略课题,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党的建设科学化思想一脉相承。
二、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面临的挑战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目的是要依法从严治党、科学建党,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始终保持与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既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党的建设科学化面临的挑战,也要深刻认识构建党的建设科学化内涵要素间的逻辑关系。
(一)构建党的建设科学化内涵的要素诉求。科学化的实质就是要正确认识与把握规律、自觉运用规律、严格按照规律办事。党的建设科学化,简单地说,就是要按照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办事,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从而实现党的思想理论、思想方法、组织制度和工作方式的科学性。从科学化的基本要求看,科学化既意味着整体性、系统性、逻辑性,也意味着民主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因此,加强党的建设科学化需要从政党实践、执政主体、改造客体所涉及的内外关系中去分析和认识,才能确保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正确方向并取得实效。
一要深刻认识执政党建设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从“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角度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要不断提高解决党内外矛盾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党的领导与执政能力的实践过程。因此,在党的建设科学化过程中,应努力遵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客观规律,始终把党的建设科学化目标与过程相统一,始终按照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要求和政党活动规律办事,以保持与发展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目的,坚持把“是否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促进广大人民群众的进步与全面发展”作为党的建设科学化乃至党的工作最高标准。唯有如此,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才能有序推进。 二是正确认识党的建设科学化与西方政党现代化的异同。就现实而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通过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选举和民主协商有机结合方式实现的,一党领导、多党合作,一党执政、多党参政是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点;同时,因先进而领导、因领导而一党长期执政又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逻辑,这些都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科学化与西方政党现代化有着本质的区别。从一定意义上讲,西方政党现代化首先是政党意识形态现代化,即推行意识形态“中间化”,扩大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实现“阶级党”向“全民党”转变;其次是政党组织结构现代化,即由“垂直模式”、“金字塔模式”向“扁平的网络模式”发展,实现政党组织“扁平化”,不断扩大党内民主与群众参与;再次是政党活动方式现代化,即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手段,打造信息化、学习型政党,其实质是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选举政治需要进行“政党再造”或“政党转型”,以求赢得选举。比较而言,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科学化与西方政党现代化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根本目的在于保持与发展党的先进性、不断提高党的领导能力与执政能力。因此,只有深刻认识党的建设科学化与西方政党现代化的异同,才能保证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正确方向。
三是深刻把握党的建设科学化与制度化关系。党的建设科学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制度化,但制度化本身不等于科学化,不能把科学化与制度化看作是同一层次的概念,非科学的、伪科学的东西也可以制度化。但科学的制度需要以科学理念为基础、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用科学方法来落实。如果缺乏科学精神、科学理性,就设计不出好的制度。
四是正确看待党的建设科学化与民主化关系。我们在党的建设科学化过程中,不能简单地把党内民主确立为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实质与全部,更不能简单地认为党内越民主,党的自身建设就越科学。民主的科学化、科学的民主化揭示了民主与科学辩证统一的关系,即民主可作为科学的手段,也可成为科学的目的;反之也成立。同时,民主与科学的内在机制也揭示了党内民主与党的建设科学化之间的紧密关系。从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判断标准看,讲科学必须讲民主,因为只讲科学、不讲民主,无以判断是否科学。虽然民主的未必是科学的,但民主是判断是否科学的一个必要
条件,离开大多数人的认可,也就无从判断是否科学。只有通过建设科学的民主制度,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新的伟大工程才能日臻完善。
(二)破解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瓶颈诉求。新形势下,党面临着复杂的、严峻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呈现出了与党的先进性不相符的现象,具体讲:一是要解决思想建设上理论的高尚性与实践的低下性矛盾。由于思想理论的与时俱进与广大党员的实际接受存在明显差距。一些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动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受到权力至上、金钱至上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的负面影响,异化现象比较严重。在理论武装方面,“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问题比较突出,存在务虚与务实“两张皮”、“学用”脱离、虚伪与伪善等现象。而且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与方式比较保守,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党员的主体地位与实际心理需求,运动式、活动式、灌输式教育方式仍然比较盛行,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等比较突出。只有下大力气解决好这一矛盾,党的理论武装才能取得实效。
二是要解决组织建设上意识形态的封闭性与实践的开放性矛盾。虽然中国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但党的组织体系依然沿袭的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组织体系,组织层级较多,滋生了官僚主义或行政化,党的一元化领导,在某些地方已演变成了个人领导。“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或少数人手里,多数办事的人无权决定,少数有权的人负担过重,因而造成了官僚主义;党内民主不足,行政命令色彩、控制思维比较严重,忽视党员的主体地位与政治参与要求;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度降低,基层组织与普通党员的作用发挥不明显。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避免党的组织“企业化”,使党永远走在时代前列。
三是要解决制度建设上的可操作性与管用性不强问题。就整体上讲,今天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并不缺少制度,少的恰恰是制度的可操作性、管用性和实效性,以致改革开放30多年来,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一文中所提到的“权力集中”、“官僚主义”、“家长制”等问题至今未能得到很好解决。由于制度性规定的抽象、法治式制度建设的缺失、权力监督制约的乏力,制度之间有效连接和良性互动的不健全,导致了权为民所授、官为民所选、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而且仅仅依靠自律性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性”要求来约束党员干部的言行,根本不可能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和有效治理社会各种矛盾,以及制止不正之风。
四是要解决作风建设上依靠自觉性和自律性约束党员干部成效不明显的问题。当前,有些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薄,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的现象比较突出;有的因循守旧、求安图稳、工作敷衍,缺乏开拓创新与进取精神;有的追求形象工程与政绩工程,劳民伤财、急功近利;有的组织观念淡薄、党性观念不强、阳奉阴违;有的搞“双重”或“多重”人格,言行不一、弄虚作假等。解决这些问题仅仅依靠党员干部的自觉性和自律性是难以根除的,只有通过观念改造、组织改造、思想改造,建立和依靠制度、法律、对权力的制约、民主与新闻舆论监督,并把自律与他律、以身示范与制度规范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解决一些党员身上出现的精神懈怠、脱离群众和消极腐败的问题。
三、新时期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有效路径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建设历史经验与现实状况的深刻总结和理性把握,其本质在于倡导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变化发展规律的价值取向和行动原则,它是一个具有宏观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历史课题。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只有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以科学标准检验党的建设,就能在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上见成效。 (一)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科学化。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理论,就不会有坚强的社会党。”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行动指南。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指导党的建设和武装党员干部头脑,深入研究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认真总结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新鲜经验,不断推进党建理论和党建实践创新。从当前的实际状况看,提高党的建设科
化水平,就是要树立整体、系统和科学的建党观,在政党—国家—社会三位一体的框架中,根据政党发展、国家需要、人民要求、社会发展的诉求和党的自身建设、党的领导、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相统一的高度来思考与谋划党的建设,而不能仅仅把党的建设局限于政党自身。要与时俱进,从党的建设、党的领导与执政的联系上,依法实施党的领导,并通过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努力把党建设成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二)坚持以科学制度保证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建设既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的重要保证。邓小平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最根本的是严格按照执政党建设规律进行制度建设,不断增强党内生活和党的建设制度的严密性与科学性,所制定的实体性制度和程序性制度,既要明确规定应该怎么办,又要明确规定违反规定怎么处理,必须减少制度执行的自由裁量空间,让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遵守制度与不遵守制度就是不一样,认真遵守与不认真遵守也是不一样。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建立有利于党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的机制,努力处理好政党、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要合理划分党政职能,有效分工协作,改进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或党政分离的现状,进一步完善党的领导体制与执政体制,始终用科学制度来保障领导干部“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落实。
(三)坚持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努力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是在新形势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环节。当今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适时创新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方法、手段和制度。首先,要认真研究和认识“革命党”与“执政党”在政治功能、组织结构、运行机制、活动方式等方面的差别,努力把“革命党”建设模式向执政党建设模式转变,把党建革命化思维向执政化思维转变,把“斗争哲学”向“建设哲学”、“和谐理念”转变,大力加强政党的发展功能、建设功能与利益协调功能,克服运动式建党的方法。虽然战争年代和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期,采取的运动式建党的办法,参与面广、声势大、步骤快,但也容易出现偏差、步入误区,这方面我们有过沉痛的教训。其次,要在继承和发展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好的方法的基础上,积极运用现代管理学、组织学、心理学等科学方法,大胆借鉴国外政党的有益做法,善于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在内容、形式和载体上的创新。比如,当前网络成为许多党员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党的建设,就能收到传统方法所达不到的效果。
(四)坚持以科学标准检验党的建设科学化。党建科学化要有一个科学的评估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效果是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人民群众是党的工作与党的建设的最高标准。要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实践载体,衡量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成效。第一,看是否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了首位,并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执政党和建设马克思主义创新型执政党紧密结合起来,以执政能力建设、纯洁性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是否做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党要管党、依法从严治党。第二,看是否把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并做到了把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是否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是否把改革、发展、和谐、稳定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了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保证社会公平正义及解决好民生问题上取得实际成效。第三,看是否坚持并做到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否把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了党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和中国民主法治建设、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上取得实际成效。第四,看是否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保证了党委在同级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并正确处理了领导和执政的关系及党和国家、政府、人大、政协、群团组织之间的关系,促进了党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
力、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能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物质利益上取得实际成效。可以肯定地说,坚持用上述四条标准来检验党的建设科学化,才能确保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始终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