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砂姜黑土地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生产上存在的不足,设置不同的施肥模式,考察其对小麦生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为砂姜黑土地高产高效施肥提供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施肥水平下增施化肥对提高小麦经济产量作用不大,增施有机肥可以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并得出了相应比较高产的施肥模式。
关键词:有机肥;砂姜黑土地;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群体;个体;产量
中图分类号:s506;s5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7-1498-04
中国砂姜黑土耕地的总面积达400万hm2,主要集中分布于黄淮海平原南部的淮北平原[1],是中国小麦主产区,但同时也是低产土壤类型,严重制约着小麦生产。河南省共有砂姜黑土地127万hm2,其中耕地面积为120万hm2,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4%[2,3]。由于砂姜黑土地质地黏重、肥力较低、耕作粗放等原因,使得砂姜黑土区小麦单产一直徘徊在5 670~7 350 kg/hm2。近年来在高产栽培和生产实践中,小麦单产超过7 500 kg/hm2的田块在各地均有出现[4,5],这充分说明砂姜黑土地的小麦生产具有很大的潜力。本研究以漯河地区主栽小麦品种郑麦366为材料,在砂姜黑土上施用无机肥和有机肥,同时设计6种不同的施肥处理,对不同处理的小麦各生育期群体数量、个体生育特性和产量以及产量形成因素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探明相应比较高产的施肥方式,为该地区及生态条件类似地区砂姜黑土土壤条件下高产高效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及土壤
供试材料为郑麦366,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中心提供。供试肥料为复合肥(n、p、k质量比为15∶22∶8)、磷酸二铵(n、p、k质量比为15∶42∶0)、氯化钾(含k2o 57%)、尿素(含n 46%)和精制有机肥,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提供。
试验于2011~2012年在河南省漯河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进行。试验田肥力均一,土壤质地为砂姜黑土,前茬作物大豆,0~20 cm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8.64 g/kg,全氮含量为1.01 g/kg,有效磷含量为13.71 mg/kg,速效钾含量为94.38 mg/kg,ph为7.2。
1.2 试验设计
试验为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小区长10 m,宽4.2 m,面积42 m2,播量为120 kg/hm2,行距23 cm,播种深度5 cm,2011年10月18日播种,每小区设1 m双行样段2个,四周设有保护行。试验设6个处理,分别为处理1(w1):ck,不施任何肥料,秸秆不还田;处理2(w2):秸秆还田,按当地施肥习惯进行施肥,具体施肥量为小麦专用复合肥750 kg/hm2、普通尿素150 kg/hm2,全部底施;处理3(w3):在秸秆还田基础上,根据前3年平均产量(7 500 kg/hm2)基础上增加10%作为目标产量(8 250 kg/hm2)计算小麦子粒带出的氮、磷、钾量,施入与之相等的氮、磷、钾肥用量,即按生产100 kg小麦需n、p2o5、k2o质量比为3.0∶1.2∶3.0[6-10]的标准施入n 247.5 kg/hm2、p2o5 99.0 kg/hm2、k2o 247.5 kg/hm2;处理4(w4):在秸秆还田基础上,按小麦子粒(以7 500 kg/hm2产量计算)带出的氮、磷、钾量相等的量施用化学肥料,施入n 160.7 kg/hm2、p2o5 90.0 kg/hm2、k2o 225.0 kg/hm2,并施用精制有机肥1 500 kg/hm2,一次性作底肥施入;处理5(w5):在秸秆还田基础上,按小麦子粒(以7 500 kg/hm2产量计算)带出的氮、磷、钾量的1.5倍量施用化学肥料,施入n 337.5 kg/hm2、p2o5 135.0 kg/hm2、k2o 337.5 kg/hm2,一次性作底肥施入;处理6(w6):在秸秆还田基础上,按小麦子粒(以7 500 kg/hm2产量计算)带出的氮、磷、钾量的1.5倍量施用化学肥料,施入n 337.5 kg/hm2、p2o5 135.0 kg/hm2、k2o 337.5 kg/hm2,并施用精制有机肥1 500 kg/hm2,一次性作底肥施入。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基本苗和总茎数 分蘖初期在每个小区设定2个点,按1 m双行的面积计算基本苗数,取平均值。越冬、返青、起身、拔节、抽穗、扬花及成熟期在定点样段计数总茎数或穗数[11]。
1.3.2 个体生育特性 不同生育时期在各小区多点取苗20株作为考察样本,考察主茎叶龄、单株茎蘖数和次生根数。
1.3.3 收获指数 对各小区取均匀地段收获长2 m双行样段,齐地平面人工收割后将整捆植株完全风干、脱粒,分别测定该样段的子粒干重和秸秆干重,收获指数=成熟期子粒产量/成熟期地上部生物产量,
穗率=(成熟期穗数/最高总茎数)×100%。
1.3.4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成熟前在田间计数各样点上的穗数,折算成每公顷穗数。在各样点中选取代表性麦穗20个,计数各穗的子粒总数,除以20为每穗粒数。在同一小区多点取样20 株带回室内,逐株考察单株穗数、穗长、每穗总小穗数和不孕小穗数[12]。整个小区用联合收割机(奥地利生产)收获计产,采样面积折算成每公顷经济产量(即子粒产量);利用“1.3.3”测定的子粒风干重和秸秆风干重折算成每公顷地上部生物产量。用各样点晒干的子粒准确计数1 000粒测定千粒重,3次重复。
1.4 试验数据处理
用microsoft exce1 2003进行数据基本统计分析;dps 9.5软件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施肥处理下砂姜黑土地小麦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和收获指数
由表1可知,各施肥处理的株高、单株成穗数(除w2外)、每穗不育小穗数和经济产量与ck差异达显著水平,表明施用化肥和增施有机肥对这些性状均有显著改善;w6的千粒重、地上部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显著高于ck,表明施用子粒带出的氮、磷、钾量1.5倍量的化肥且增施有机肥可以显著提高千粒重、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w4和w6的成穗数和经济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表明增施有机肥可以显著提高成穗数和经济产量[13]。
从经济产量来看,w6的经济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达7 740.2 kg/hm2,比ck增产46.91%;w4的经济产量为7 129.7 kg/hm2,比ck增产35.33%;w5经济产量与w3之间差异不显著,表明在一定施肥水平下增施化肥对提高小麦经济产量作用不大,增施有机肥可以显著提高小麦产量。
从产量构成因素来看,各处理成穗数为w6>w4>w5>w3>w2>w1(ck),且w6、w4与ck和 w2、w3之间差异显著,表明增施有机肥有利于提高小麦成穗数。不同处理间的千粒重不同,除w6与ck之间差异显著外,其余处理之间差异均不显著,表明增施化肥达到一定量再增施有机肥对砂姜黑土地小麦千粒重的提高才有显效作用。
收获指数是指子粒产量占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的比例,其值越高说明干物质分配到子粒的比例越高。w6收获指数最高,显著高于ck,与其他各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结合各处理子粒产量分析,子粒干物质积累量的提高是小麦增产的物质基础。
2.2 不同施肥处理下砂姜黑土地小麦的个体生育动态
2.2.1 单株主茎叶龄的变化 由表2可知,不同处理之间越冬期至抽穗期主茎叶龄都是w6最高,与ck相比差异均达显著水平;w5和w4从越冬期至抽穗期主茎叶龄仅次于w6,与ck相比差异也均达显著水平,表明增施有机肥和一定量的化肥可以明显提高砂姜黑土地小麦主茎叶龄。
2.2.2 单株茎蘖数的变化 由表3可知,不同处理的单株茎蘖数从越冬期至抽穗期变化较大,起身期单株茎蘖数达到高峰,抽穗期茎蘖数最低;同一时期的w6和w4(除拔节期外)与ck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表明增施有机肥和一定量的化肥可以显著提高单株茎蘖数。
2.2.3 单株次生根的变化 由表4可见,不同处理越冬期单株次生根为6.57~7.77条,平均为7.19条。春季单株次生根数量迅速增多,尤其在返青期次生根数量迅速增加,这一阶段是分蘖进一步发生、穗分化开始、小麦急需大量养分的时期,次生根大量增加可以适应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养分的需要。到抽穗期单株次生根为 22.07~25.40条。不同处理同期相比较,w6与ck之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表明砂姜黑土地增施化肥和有机肥明显起到促进次生根生长的作用,与高式余等[14]、蹇家利等[15]研究结果一致。
2.3 不同施肥处理对砂姜黑土地小麦群体总茎数生长动态和成穗率的影响
由表5可知,各处理总茎(穗)数的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变化趋势,总茎(穗)数均在起身期达到高峰,之后总茎(穗)数下降,至扬花期趋于稳定,由于成熟期部分小麦麦穗发育不良未计数,因此成熟期总穗数较开花期总茎数略小。各时期总茎(穗)数随施肥量提高和增施有机肥而增大。基本苗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总茎数从越冬期开始,同时期各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各处理在各个时期总茎(穗)数均是w6最高,与ck相比差异均达显著水平;w4从越冬期至成熟期(除起身期外)与ck相比差异均达显著水平,w5与w4相比总茎数低于w4。通过前面的对比可知,增施化肥可以提高小麦总茎(穗)数,增施有机肥对小麦总茎(穗)数提高更加明显。从
成穗率来看,不同处理的成穗率差异不显著,使用化肥和有机肥对成穗率影响不大。
3 小结与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砂姜黑土地增施有机肥有利于小麦群体数量相应增大,同时有利于小麦植株生长,即增大小麦植株主茎叶龄,增加小麦分蘖成穗,增加小麦植株的次生根生长,提高小麦收获指数。砂姜黑土地施用化肥再增施有机肥能显著提高小麦产量,与谢迎新等[16]的研究结果不一致。
本研究中小麦产量的提高是通过在增施无机肥料的基础上再增施有机肥实现的,单纯地施用一种肥料不能达到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施用的效果。有机肥虽然对培肥地力作用较好,但因养分释放慢,尚不能满足高产小麦群体生长的养分需求。单施化肥当季利用率较高,对提高产量有一定作用,但对培肥地力效果不明显,因而其产量提高有一定的瓶颈现象。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可提高产量和培肥地力[17,18],施用无机肥的同时增施有机肥是实现砂姜黑土地区小麦持续高产和培肥土壤的根本途径。
本研究中设计的小区施肥量最高为施用与当地小麦子粒产量(以7 500 kg/hm2产量计算)带出的氮、磷、钾量1.5倍化学肥料量,另外每公顷施用1 500 kg精制有机肥,这是否对后续试验有影响,我们正在设计下一年的试验,即将做进一步的分析。
参考文献:
[1] 阎占元,吴聆益,陈常友. 黄淮海平原砂姜黑土分布特点与综合开发治理途径研究[j]. 河南科学,1989(增刊):177-185.
[2] 白由路,张景略,王全贵. 河南省砂姜黑土持水性的研究[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3,27(3):235-239.
[3] 朱喜梅,郑长训. 河南省砂姜黑土的综合治理[j].河南科技,1993(6):8-9.
[4] 孔令聪,汪芝寿,曹承富,等.淮北砂姜黑土地区小麦生态生育特点及高产栽培技术探讨[j].麦类作物学报,1997,17(6):56-58.
[5] 葛昌斌,廖平安,沈向磊,等. 砂姜黑土小麦生产现状的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11,39(增刊):38-40.
[6] 张继林,孙元敏,郭绍铮,等. 高产小麦营养生理特性与高效施肥技术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88,21(4):39-45.
[7] 孙治军,单玉珊,仲崇媛,等. 高产小麦需肥规律及优化施肥模式[j].山东农业科学,1991(2):18-21.
[8] 赵宪吉,单玉珊,孙治军,等. 高产小麦需肥规律探讨[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0,18(3-4):146-153.
[9] 吴国梁,崔秀珍.高产小麦氮磷钾营养机理和需肥规律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0,16(2):8-11.
[10] 张桂兰,孙克刚,李贵宝,等.冬小麦高产优化施肥措施及数学模型建立[j].华北农学报,1994,9(3):92-99.
[11] 赵雪飞,王丽金,李瑞奇,等. 不同灌水次数和施氮量对冬小麦群体动态和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9,29(6):1004-1009.
[12] 孙亚辉,李瑞奇,党红凯,等. 河北省超高产冬小麦群体和个体生育特性及产量结构特点[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30(3):1-8.
[13] 王允青,郭熙盛. 精制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对专用小麦产量的影响[j]. 河北农业科学,2008,12(5):50-51.
[14] 高式余,钱维朴. 小麦次生根发生特性研究[j].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0,18(3-4):42-48.
[15] 蹇家利,马瑞昆,贾秀领,等. 不同基因型小麦初生根和次生根生长及生理差异[j]. 华北农学报,1999,14(1):22-27.
[16] 谢迎新,王小明,冯 伟,等.无机肥与有机肥配施对冬小麦旗叶光合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44(2):117-120,125.
[17] 兰晓泉,郭贤仕.旱地长期施肥对土地生产力和肥力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1,32(3):102-105.
[18] 刘杏兰,高 宗,刘存寿,等. 有机-无机肥配施的增产效应及对土壤肥力影响的定位研究[j].土壤学报,1996,33(2):138-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