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统战文化是高校统战工作本质的外化与升华,在统一战线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高校为背景,在剖析高校统战文化内涵和功能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新时期高校统战文化的四大新特征,旨在提升高校统战文化建设路径,为高校统一战线的发展提供广泛而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高校统战;统战文化;功能;特征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9-0256-02
胡锦涛同志在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新的历史时期统战工作作用重大,地位重要,仍然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法宝”。以高校为背景的统战工作是党的统战工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充分发挥高校统一战线在沟通党内外、联系海内外、团结社会各界人士方面的重要作用,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统战文化建设,不断拓展和提升高校统战文化的路径建设,为高校统战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最广泛的力量支撑。
一、高校统战文化的内涵
“我国有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2 300多所,各类高等教育规模超过2 500万人,教职工200多万人。”[1]在我国的知识分子中,党外知识分子约占其总数的70%,而高校汇集了大量的党外知识分子、专家学者、留学归国人员及其他有识之士,高校不仅是知识分子的汇聚地,也是统战对象相对集中的地方。可以说,“高校在空间上是浓缩的社会,在时间上是未来社会的预演,在结构上是精英汇聚的地方,在动力上是国家发展的动力资源。”[2]因此,高校作为输送党外代表人士的“源头”,其统战工作在我国实现多党合作、巩固执政基础乃至国家现代化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校统战文化是指以高校为背景开展的统一战线工作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是在党执政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统一战线理论和实践新发展的重要成果,是高校内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等爱国人士所共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也是在长期的统战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政治文化形式。高校统战文化是以“和合思想”为核心,以大团结、大联合为主题,以团结、合作、互助、关爱、和谐等为基本内容的,具有高校特点的社会现象。与此同时,高校统战文化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根本任务,唱响时代主旋律,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求同存异、争取人心、凝聚力量,充分发挥高校联系广泛和人才荟萃的优势,构筑和谐共融、团结友善的教学、科研环境,为服务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二、高校统战文化的功能
高校统战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领域统一战线工作的文化解析,“它不仅凝聚了统一战线的理论精华和实践智慧,彰显着统一战线的价值趋向和精神内核,而且在一定层面上折射出统一战线工作发展的向度、幅度和深度。”①高校统战文化的不可或缺性,既具有校园文化的基本功能和特征,又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1.凝聚功能
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多元一体的文化,“贵和谐,尚中道”,其思想核心是“和合思想”。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使得“和”已演化成中华民族共同的社会心理和价值标准。高校统一战线成员中汇聚着大量的党外知识分子,尽管他们来自不同党派,联系着不同的群体,着不同信仰和国籍,但通过各高校统战文化建设,在“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原则指导下,把和谐理念灌输给广大统战成员,使广大高校统战成员对其所在的组织产生极大的责任感、认同感和归属感。正是这种无形的集体“文化无意识”,成为统战文化巨大的向心力和价值取向,也是高校统战文化凝聚功能的集中体现。
2.导向功能
统战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统战成员在统战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召下,形成与统战文化相符的科学认知和价值取向,从而对其行为起到方向性引导作用。加强高校统战文化建设,倡导“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理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建立和谐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使高校师生形成共同的理想目标和价值追求,并自觉地把自己的行为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轨道中。进一步激励广大师生员工团结一致、共同奋斗,使团结、友善、合作、互助、关爱的理念化为自觉行动,推动高校向着和谐、健康的方向发展,在高等教育领域真正实现尊重差异的大团结、大联合。
3.协调功能
高校是一个准社会系统,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结构急剧变动、利益格局不断调整、各种深层次矛盾不断显现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系统中也存在如学术权利与行政权利、教学与科研等诸多矛盾。与此同时,当前各高校普遍实行了教师聘任制、干部人事制度、教学科研成果评定制等一系列改革,彻底打破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大锅饭模式。改革带来的“利益调整”势必会在教职员工中产生一系列不和谐因素。在当前矛盾凸显期,如何对多元的利益主体和不同的利益诉求进行协调,如何通过沟通协商、互谅互让来缓和矛盾,实现共赢,这就需要具有空前广泛性和巨大的包容性的统战文化彰显协调矛盾的独特魅力和影响力。因此,加强高校统战文化建设,积极探索统战文化的提升路径势在必行。
4.激励功能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相对集中,具有学历高、人数多、参政议政能力强等特点。他们一方面奋战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为祖国培养新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呕心沥血;另一方面,除教学外,他们专注于某一专业领域,潜心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并转化成生产力。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一个关系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高校统战文化建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以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条件的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为终极目标,重视广大统战成员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成员间的个体差异,体现人的价值。从而将广大统战工作对象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增强统一战线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三、高校统战文化的新特征
新时期,我国高校统战工作出现了很多新情况,其统战文化亦呈现出一系列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高校统战文化除具有主导性、政治性、社会性、先进性、包容性之外,还显现出文化资源的整合性、与时俱进的时代性、表现形式的灵活性和传播手段的柔和型等一系列新的特征。 1.文化资源的整合性
缺乏文化内涵的统战工作是苍白无力的,统战工作需要打动人、激励人、鼓舞人、塑造人的先进文化为凝聚力量、争取人心提供动力。与此同时,文化的整合功能又可以为统战工作实现“联合”的主题输送精神食粮。高校统战对象是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是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高校利用人才荟萃的资源优势,通过“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团结联合”的思想主题,“和衷共济”的价值取向来实现人们对统一战线的文化认同,为党的制度整合、组织整合提供坚实的价值基础。因此,高校统战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挖掘文化资源的人文因子,实施文化资源优势整合,群策群力打造统战文化精品,形成强大的文化合力来为其统战工作服务,确保统战文化建设取得实效。
2.与时俱进的时代性
近年来,中国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已经大大改变了传统统战工作的方式、方法。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即时性、交互性、海量性等特点,在拓宽统战文化传播渠道、多样化统战文化宣传手段、搭建统战文化服务前台等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众所周知,大学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扮演着“思想先驱”的角色,高校是网络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前沿阵地,也越来越成为文化舆论交锋的主战场。因此,各高校统战文化建设必须延长“手臂”,广泛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努力筑好统战文化的宣传阵地,提高统战工作的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为统战成员提供丰富、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3.表现形式的灵活性
新阶段,随着时代的发展,统一战线内部结构和主客体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统战文化内容更加丰富,表现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各高校通过社团、研究会等组织,针对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少数民族和宗教界爱国人士等统战对象,因地因人制宜地开展各种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如学术研究交流会、画展、摄影展、文艺汇演、联谊会、座谈会等,并利用校园网开发网络统战功能,积极推进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进网络,开展网络宣传,网上调查,网上对话,网上咨询等丰富多彩的网上教育活动以此加强宣传教育,使高校师生把热爱祖国、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化为其自觉的行为,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为中华民族的新时代精神气象在高校师生中得以延展搭建平台。
4.传播手段的柔和性
现阶段,统战文化正逐渐削弱强烈的政治色彩,摒弃传统的政治宣讲与强行
灌输的形式,客观上排除了统战成员可能产生的逆反心理,而显得更加温和、中立、含蓄。在高校统战工作主体和客体的互动中,其统战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审美等多元学科的文化因子,并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形式增强了高校师生对统战工作的认同感,不仅使广大统战成员受到熏陶和感染,感受到统战工作的实在和亲切,也在无形中增强了统战文化的亲和力、说服力和感染力,使统战工作真正面向学校,融入师生,扎根基层。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统战文化传播手段,为统一战线增添魅力、凝聚力量提供新的动力和支撑。
参考文献:
[1]夏志学,王二青.关于高校统战工作前瞻性的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11):38-40.
[2]林尚立,肖存良.统一战线与中国发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