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教育理论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心理学论文   学科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   教学管理
 德育管理   体育论文   地理论文   教育期刊
从严肃到玩世
  摘要:肖像画是人物形象创作的前提和基础。从整体上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新世纪油画人物形象经历了从严肃到调侃,玩世的变化。从细节上看,这种变化发上在从画面形象到技法,再到观念的各个层面中,意义深远。首先是人物身份的改变,其次是人物状态的改变,第三是技法的改变。新时代画者用自己轻松幽默,戏剧,调侃的方式关注社会,关注个人。
  关键词:肖像画 题材贴近生活 人物身份 精神状态 玩世 严肃
  每每创作初始,选材一直是个大问题,导师常建议我找些最贴近我生活,最能反映我真实情感的题材。于是,人物画常被选定。人物画是最直接反应人们生活和社会思想的题材,加之油画人物画因为其材料技法上具有写实和塑造的优势,从而能够更直接更敏锐反映人们的生活及情感。
  在中国画里肖像画看中“传神”“写真”“写照”“写心”。其基本要求是形神兼备,而优秀的肖像画不仅传达出人物的相貌特征,身份地位,而且能表现出人物性格心理,精神气质乃至时代气息。当然,其中必定寄寓着画者的思想感情阎立本笔下的历代帝王,顾闳中笔下的韩熙载,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伦勃朗笔下的火枪手,委拉斯贵支笔下的英诺森教皇,都是中外画史上的经典杰作。我认为,肖像画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在于画面本身,更能断定该作者人物画创作的成败,任何以人物形象为主的作品,无论画中人物是否有名有姓,画家都会不自觉地借助于自己生活周遭,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因为,以发现,捕捉和表现人物“真”“神”为特长的肖像画,是人物画创作的基础和前提。
  新时期,中国油画认为可谓千姿百态,纷繁复杂。许许多多的优秀画家和作品不断涌现出来。在这其中有一发展趋势贯穿始终,这就是:平凡小人物形象越来越多的出现在画面里,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小事越来越被关注和重视。这反映出整个社会的进步,社会环境的宽松和社会普通成员的被关注和尊重。从整体上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新世纪的油画人物似乎经历了从严肃到玩世的变化,但细看起来,我们会感觉到新世纪的画者只是改变了自己观察和叙事的角度和方法,他们同样观察社会和民生,同样具有责任感,甚至更体现民主精神和人文关怀,只不过多了幽默感!而这种变化发生在从画面形象到技法,再到观念的各个层面中,意义深远。
  一 作品中人物身份的改变
  人物身份是人物肖像画中最显性,最容易被理解和最容易引人注意的元素。油画中的人物身份总是和油画的创作年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画家总是更多地表现自己同时代的人物,即使是表现历史人物时也不可避免的带上画家所处年代的特征。而某一时期画面出现频率最高的某种身份地位的人物则肯定是这个时代最受关注的人物。
  建国以来,油画人物形象“出镜率”最高的分别是:工农兵,国家领导人,知识分子,城市青年等。其中工农兵和国家领导人形象是服从特定时期的政治需要而频繁的出境的。比如董希文的作品《开国大典》:画面突出了事件的主要人物——毛主席,其他领导人也有较为明确的交代,刻画,而天安门广场上的庆祝人群作为一个群体出现。普通群众在这样的事件中只是群体中的一份子,不可能具有个性面目。而另以作品岳敏君的《美丽女人》,则通过人物身上的羽毛服装,与大红柱子,灯笼的相衬,是我们可以辨别出这个庆典场面,甚至让人联想到天安门城楼和开国大典。但画面中只有一个傻笑着的人。画家的着眼点放在了普通个体在大事件,大场面中的感受和体验。“绝妙的呈现出了当下‘生活体验’中的‘漂浮感’和‘眩晕感’。” 虽然这两幅画有着不同创作年代和目的,我们不能直接建立某种类比,但也可以看出不同年代人们关注点的变化。
  知识分子的想象在20世纪八十年代占据可高“出镜率”,这是因为改革开放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社会地位的提高。比如曹新林的作品《粉笔生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教师的侧影几乎是画面中的唯一的形象,这名教师高大的侧影让我们联想到他辛勤忙碌的一生,使人肃然起敬。
  城市青年的想象则在最近一二十年占据了大量的画面。这反映了画家视角越来越多地投向自己身边的人物,同时反映了这一阶层在数量和地位的快速提升。在刘晓东作品《自古英雄出少年》中,画面的主角是一群无聊的中学生,类似自传体的叙事方式,让我们联想的自己的年少轻狂,对社会来说

也许是无意义的事,但对于个体的成长来说可能是刻骨铭心的,而且是影响一生的!对自己冷静的审视和分析成为提醒人们的社会责任。其他如方力钧的光头傻笑的人反映了物质生活表面满足后城市青年的精神的空虚和迷茫,尹朝阳的《抽烟女孩》则关注了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叛逆女孩……这些社会边缘角色在以前的油画中是不可能有的,他们是在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中产生的新的群体,其实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或是经济收入低,或是精神苦闷,他们面对的问题是社会发展中产生的新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他们不应该被社会遗忘和忽略。
  二 人物形象的改变
  与画面中人物身份的变化相适应的是人物精神状态的改变,也就是人物面部,肢体表情的变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崇尚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那一时期的油画作品中见到的人物状态经常是凛然正气,表情严肃认真的。作品代表着画家的人人生态度,这种态度可以是正面的歌颂弘扬,也可以是负面的批评反对,还可以是客观的解释陈述。和以往不同,当代画家更多的采用后两种态度。这也是当代油画中人物状态不在严肃紧张的的原因之一。反讽与调侃事是时下流行的创作态度。画家们不在原意像以前一样一本正经的去歌颂和赞扬,也不愿意板着面孔去批斗或是批评谁,而更愿意跟别人跟自己开玩笑,这也体现了社会的多元标准。于是人物的状态也就逐渐的缓和自如起来。如张晓刚的《大家庭系列》,以当代人的眼光重新审视了五六十年代人们的神经状态,刻板严肃被抽取和夸张凝固在一代人的脸上。刘小东一系列写生的视角都是对准了现实社会中的下层民众,他们的生存状态,他们与社会大事件的关系,揭示了一些尖锐的社会问题,体现了当然油画家的社会责任感。
  三 表现技法的改变   随着人物画变现主题和所传达情感的逐渐变化,画家适用的表现技法也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苏派的表现技法成为唯一正宗的技法。改革开放后欧洲古代写实技法风靡全国,这两种手法都属于古典范畴,那就是推崇崇高宏大的审美意象,讲究写实扎实的造型和生动多变的手法。两周手法要求画家具备长期训练得来的高超技巧和修养。但是近几年来,这些高难度的“纯正”的技法在某种程度上被逐渐的消解和代替,快速的、平滑的、迷糊的简单的技法成为画家和市场的新宠。
  技法与主题内容往往是一致的。随着大事件,大主题创作和“高大全”人物形象的逐渐减少和玩世、反讽油画的增加,传统的经典技法已不再适用所有的画家了。传统的油画技法讲究所谓的“油画感”,也就是要有正确的空间透视,人物有良好的空间感和体积感,色彩要有厚薄变化,笔触要能反映人物的结构转折,色彩要有丰富的冷暖变化等等,以达到画面崇高、永恒、坚定的审美意象。然而当代的绘画在消解传统油画这些审美意象同时,也在消解了这些油画技法上的金科玉律。画面经常是平面化的,故意减弱空间感和立体感。色层经常是平图的,避免笔触和刀痕,色彩经常是固有色或单色,回避过多的色彩变化。人物形象也经常是模糊的。这些技法在内容上符合了新时期油画家新的表达要求,同时,与传统的,经典的油画技法相比有一个特点就是简单易学,大量广告画,卡通画技法被运用到油画创作中,降低了油画创作的门槛,使许多年轻的艺术家迅速成熟崛起,这在过去是不大可能的,一个学画者要花去多年时间用来解决技术上的难题。这使得更多的人参与到艺术,油画创作中。这是艺术平民化,民主化的发展方向,是当代艺术的主要观点之一,也是整个社会更加民主化,更关注每个成员的一种体现!
  四 玩世的严肃
  油画中人物形象经常是人们争论的焦点,有一种说法认为这样的油画在表现社会和人性的阴暗面,也有人说这样的油画在丑化中国人的形象,还有人说这是整个社会和一代人腐化堕落的证明。总之,反对和不满之声不绝于耳,而我不以为然。
  比如表现苦闷、恐惧、空虚就是表现社会和人性阴暗面的说法。首先,人性和社会确实存在着不少阴暗和丑恶的地方,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用艺术用油画的手段来反映呢?现实主义画家们一直就是用自己的艺术创作来反映社会中不合理或者说是不尽完美的地方的,社会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这是正常的。
  那么这是否

社会和整个一代人堕落的象征呢?我觉得,这是社会进步人们生活发展环境改善的象征。随着整个社会民主和自由的健全和完善,社会生活的主角已经不再是某几个抽象的典型,榜样形象,而是数量越来越多的人民大众自身。也许你不够优秀,也许不够完美,也许你不够典型,也许你事迹不够轰轰烈烈……但是,只要你是真实的,有喜怒哀乐的活着,你就是社会的真正一份子,你就会被关注,你就有可能成为油画布上的主角。
  结语
  画家们更多的把视觉投向自己的身边,平凡的小人物们细微真实的情感和事件,给予了小人物前所未有关注和尊重。从中我们看到了整个社会的进步,是整个民族和社会对每一个成员的尊重。新时代的油画家用自己的方式轻松幽默,戏谑调侃,关注社会,关注个人,亦庄亦谐,大人物到小人物,玩世也可以变得很严肃!
  参考文献:
  [1]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2] 鲁虹《中国当代美术图鉴》,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出版。
  [3] 王婷《不要丑化中国人的脸》,《美术报》2008年3月。
  [4] 吕澎《20世纪中国艺术史》,第70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更新时间:
    “严肃音乐”不“严肃”
    电子游戏的严肃化与儿童教育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