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缠足陋俗在中国历史上存在长达千年,曾给中国女子身心造成重大伤害。起源于清末的不缠足运动,在曲折中波澜壮阔。最终割除了中国历史长期存在的缠足陋俗,这一运动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同时也给我们很多的文化启示。
关键词:近代 不缠足运动 启示
中国妇女的缠足陋俗世界上绝无仅有,在盛行缠足的时代,女孩一般到四五岁,即由家长(多为母亲)给缠足。缠时,捏压四小趾于足心,留大脚趾于外,紧缠数道,再缠足跟,最后用针线缝牢。如此经过两三年,即形成所谓的“三寸金莲”。在这过程中,受缠女子不仅要忍受巨大的肉体痛苦,而且还要遭到家长的打骂呵责,身心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正所谓“小脚一双,眼泪两缸”。本研究通过对近代不缠足运动的梳理,探讨不缠足运动的文化启示。
一
缠足习俗起源于何时,有南北朝齐国东婚侯时代说;隋炀帝时代说;唐太宗时代说。起源于五代说,其主要依据《道山新闻》和《墨庄漫录》两书所记。《道山新闻》载南唐李后主宫嫔窅娘,纤细善舞,后主作金莲六尺,饰以宝物,令窅娘以帛绕脚,纤小屈做新月状,素袜舞云中四旋有凌云之体态。高缟诗:“莲中花更好,云里月长新”,即因窅娘而作。很多人认为,此乃缠足之滥觞。大致到了南宋时期,缠足习俗在民间已经蔚然成风。
缠足陋习的兴起,根源在于中国封建社会男权以及男尊女卑观念,“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无不体现着男权文化的主导地位。基于此人们也形成了“阳刚阴柔”的审美观,讲求“女以柔为美”,女子缠足,走路步子轻盈,身体袅袅婷婷,显示一种柔弱的样子,受到男人们的青睐。这种审美观影响到择偶观,男子在择配时偏爱弓足,女子如不缠足,便难结良缘,因此民间百姓只好为女孩裹脚忍痛迎合“时代潮流”。
妇女缠足极大地损害妇女的身心健康,清人李渔在《闲情偶记》中所提到的“因其脚小至,寸步难移,每行必须人抱”的“抱小姐”。裹脚限制了下层妇女参加社会生产的范围。有资料记载,本世纪初甘肃兰州、山西云冈等边远闭塞地区,女子缠足一意求小,每有小到二寸或二寸以下的,因行走困难,不但外出不易,即是平时家居,厨房卧室操作,也须在膝头加裹棉垫,匍伏地上以双膝代步。同时,缠足也使得中国妇女的思想被反自然的习惯摧残和扭曲了。
基于缠足陋俗给妇女造成的身心的伤害,历史上有很多的有志之士对此提出质疑和反对,倡导天足。如宋代的车若水、程颐等。清代反对缠足的呼声更加强烈。清朝立国后禁止缠足,同时民间一些有识之士从不同的角度力辟缠足之非,反对缠足,如袁枚、李如珍、龚自珍、钱泳等人。他们是清末不缠足运动的先行者。但这些愤世嫉俗的言论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警觉于关注。近代的不缠足运动开始于鸦片战争后。
二
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士来到中国,西方的思想和文化传入影响到民间对缠足习俗的态度。同时,中国人走出国门接受新思想新文化的洗礼,对缠足陋俗有了新的认识。来华妇女健美大方的样子,使中国妇女开始认识到缠足的危害性。“从缠足到放足,既有女性的斗争,更需要文明演进的推波助澜。”。
此后,有识之士继续进行反缠足的宣传工作。同治时四川人西昆熊子著有《药世》十三万言,力辟妇女缠足之非,而且他身体力行,女儿三人均不缠足。大名鼎鼎的郑观应极力从事反对缠足的宣传,他指出“妇女缠足,合地球五大洲九万里仅有中国而已……夫父母之爱子也,无所不知,独此事酷虐残忍,殆无人理。”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洪秀全主张男女平权,提倡妇女天足。太平军进入南京,他下令妇女不准缠足,违者斩首,当时在太平军控制的地方也确实厉行禁缠。虽然这一时期的不缠足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太平天国的失败,反缠足运动也销声匿迹。
清末,维新志士和进步知识分子再次发起反对缠足、崇尚天足的天足运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黄遵宪等以先进分子,纷纷发表文章,成立组织,宣布妇女不缠足的主张。如广东、湖南、上海、浙江、北京、天津、湖北等地,都先后创办了戒缠足会、天足会、放足会等名目繁多的组织。他们还编印总会章程,规定入会者新生的女儿不得缠中,儿子不娶缠足女子为妻,八岁以下的女儿已缠足者要放开,在杭州还出现妇女自己组织的放足会。
亥革命时期,不缠足运动再次出现在高潮,其规模范围、影响都超过了前一个时期。1902年那拉氏颁布了劝戒缠足的上谕:“汉人妇女,率多缠足,由来已久,由伤造物之和。嗣后缙坤之家,务当婉切劝谕,使之家谕户晓,以期渐除积习。”直隶总督袁世凯亲撰文劝戒缠足,并让自己的子女、亲属不缠足或放足;四川总督岑春煊刊印五万本《不缠足官话浅说》,颁发属下;两江总督端方也订立不缠足章程,札饬各地遵行。到1904年“中国十八省总督皆有戒缠足之示,所缺惟闽浙与陕甘而已。”这对不缠足运动向纵深发展起到了催化剂作用。这一阶段创办了很多妇女刊物和白话刊物,为不缠足运动做舆论宣传。这一时期不缠足运动普遍铺开,除了士农工商,还蔓延到了农村地区。
民国时期,不缠足运动成为割除陋俗的重要组成部分。1912年3月13日孙中山发出禁缠足的文告,并得到社会各界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出现“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的局面,“女子裹足从此解放了,已裹的放掉,已经裹小的也放大,社会上很自然的一致认定,民国纪元以后生下的女儿,一概不裹脚。”可见不缠足运动已普及到极为广泛的民众当中。新文化运动期间,大部分省区女子基本上废除了缠足陋习。通过新文化运动的冲击,缠足陋俗在中国趋于根除,虽然三四十年代还有缠中的残渣遗留。但新中国成立,最张根除了这一陋习。
三
通过对缠足的历史以及不缠足运动的梳理,缠足陋俗在历史上给妇女身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近日缠足已经成为历史陈迹。这一近代习俗的改变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一)习俗变革与社会政治、思想等变革相一致
不缠足运动是在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重大的社会变革与思想启蒙下产生和发展的,中国的政治制度、思想观念、价值体系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急剧变革的形势,也使人们的思想开化,观念改变,中国风俗中有许多背离近代人道主义、自由精神和平等观念的陋习恶俗在有识之士倡导的移风易俗活动中也得到彻底的改变。
因此,以不缠足运动为代表的中国近代风俗的变革是近代以来政治、思想等变革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存在发生变化社会风俗随之发生改变。
(二)习俗的改造和变革是极其缓慢与艰难的
民俗具有传承性,因而陋俗的改造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一种心态和行为模式,它有一种传递的惯性。缠足陋俗在中国存在了近千年的历史,因而该陋俗的革除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近代不缠足运动历时之久,受到诸多障碍正说明特定的社会环境氛围对风俗的产生养成有特殊的意义。因而开展移风易俗的活动必须与整个社会环境结构的变革结合起来。
“民俗对人的控制,是一种‘软控’但却是一种最有利的深层控制。”风俗一旦形成,必定会带来一种社会的压力,迫使人们不得不按他的规范行事,不然就是得随舆论的无情撞击。变革陈规陋俗的移风易俗活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从1883年康有为在海南创立不缠足会算起到1937年五十余年而且还未完全禁绝正说明了这一点。
天足运动受到阻力最大的因素是婚姻,金莲时代人们评价女子长相美不美,一是看头,二是看脚,所以有“评头论足”的成语传下来。女子有漂亮的脸庞,但脚大如船,俗称“半截俊”也得不到男士的青睐;相貌长得好,又有一双不盈一握的小脚才算是完美的。《三寸金莲》中香莲正是凭相貌和一双完美的小脚,走进佟家并获得美誉的。缠足女子的母亲作为过来人,他们深知缠足的痛苦。但是面对习俗的压力,为了免受舆论的撞击,更为了女儿的前途,最终向陋俗低头,狠下心来,忍痛为女儿缠裹。
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尽管诸如缠足等陋俗已经消亡但仍有其他形式的陋俗存在,因而我们必须发展经济、发展教育事业,即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同时,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消除弊习陋俗滋生蔓延的土壤,形成适应当今人们生活需要的良风优俗。
参考文献:
[1]罗苏文:女性与中国近代社会[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 [m].中华书局.1958
8.
[3]钟敬文:民俗概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4] 林文光:梁启超选集. [m].四川文艺出版社.2009.
[5]辛亥革命回忆录(第一册). [m].文史资料出版社.1963.
雷俊霞(1982—)女,汉族,河南淮阳人,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教师,助教,民俗学专业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民俗文化、旅游民俗
祁凯丽(1981—)女,汉族,河南太康人,商丘学院讲师,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历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