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然垄断行业改革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难点之一。国内外自然垄断行业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取得了成效,并逐渐探索出不同的改革模式。但是,究竟哪种改革模式对产业绩效影响更为显著,学者们各执己见。文章首先梳理自然垄断行业改革模式与产业绩效的关系;其次,对我国电信业进行实证分析,运用虚拟变量法剥离竞争、产权、治理、规制四个维度对产业绩效的影响,实证表明:竞争和产权对电信业改革产生明显的效果,而治理和规制的影响相对不明显;最后,给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竞争;产权;治理;规制;产业绩效
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对自然垄断行业引入竞争并实施规制改革,行业绩效有明显改善。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自然垄断行业进行改革,也取得了成效。学者们对自然垄断行业改革持不同观点,主要包括竞争论、产权论、治理论和规制论。各观点立足于不同的论证视角和理论基础,着重突出某一种改革模式对产业绩效的影响。根据产业组织scp分析范式,产业绩效受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影响,而竞争、产权、治理、规制等不同的改革模式对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都会产生影响,从而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产业绩效。因此,本文首先在竞争、产权、治理、规制——产业绩效的分析框架下,梳理四个维度与产业绩效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其次,通过我国电信业数据,运用虚拟变量法剥离竞争、产权、治理、规制四个维度对产业绩效的影响,检验各维度对行业绩效改进的贡献。最后,根据结论给出相关建议。
一、 自然垄断行业改革模式与产业绩效关系
自然垄断行业改革中竞争模式、产权模式、治理模式、规制模式的理论和实践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多数研究都倾向于单一维度的重要性,或强调竞争重要,或强调产权重要,很少将四维度综合考量。事实上,要衡量改革效果,必须厘清竞争、产权、治理、规制与产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1. 竞争与产业绩效。竞争重要的原因体现在:竞争提供了一个比较的基础,在缺乏竞争的情况下,很难知道一个企业是否有效率;由竞争带来的激励机制能提高生产效率和促进技术革新。vickers和yarrow(1988)强调竞争不仅能促进资源配置效率,而且还能作为激励机制,发挥对效率的积极作用。例如,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民用航空委员会开始放松航空业规制,允许条件合格的运输公司自由进入一些选定的航线,根据morrison和winston(1977)的估算每年因为放松规制产生的收益大约是69亿美元。美国1976年出台《铁路复兴与规制改革法》允许铁路行业有更多的竞争以及成本为基础定价,barnekov和kleit(1988)估计其效率提高创造了数十亿美元的收益。事实上,对于引入竞争机制能够提高产业绩效的观点基本是一致的,没有太多的争议。
2. 产权与产业绩效。产权具有减少不确定、外部性内部化、激励和约束、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等功能,产权明晰是提高产业绩效的重要因素。对产权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分析,大多是借助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绩效进行实证比较。国有企业具有产权界定不清、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不匹配、国有企业产权超经济性质的特点,从而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和激励功能,最终影响产业绩效。因此,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民营企业绩效优于国有企业绩效。davies(1977)研究澳大利亚国有和民营航空公司的相关数据,得出民营企业每年在各项指标上都优于国有企业。boardman和vining(1989)采用制造公司和矿业企业的数据,研究表明私有企业比国有或者混合所有制企业效率高。
3. 治理与产业绩效。治理影响产业绩效是从企业内部的微观机制着手进行考量的。治理机制的探讨重点围绕自然垄断行业中不同的所有制企业之间的治理效率问题,即企业内部治理对产业绩效的影响。由于研究角度和出发点不同而形成有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民营企业也存在代理问题,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一样面临官僚问题,从理论来说民营企业并不必然具有更好的治理效率。另一种观点认为,民营企业更能灵活的处理公司治理问题,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关系具有复杂性和软预算约束问题。大量的实证研究支持后面一种观点,即垄断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往往低于竞争行业企业的水平。因此,治理对于产业绩效的影响往往要依赖于特定环境以及产权、竞争等相关的制度基础。
4. 规制与
业绩效。政府规制的实质,就是在竞争性几乎不存在或竞争无效的产业中,建立一种类似于竞争的刺激机制,以限制与引导垄断企业的经济决策,消除各种非效率现象,以达到低价格和低成本的目的。规制安排主要包括规制承诺和规制激励两个维度,它们能协调各主体之间的关系,通过提高规制效率进而提高产业绩效。规制承诺和规制激励在规制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规制承诺通过建立可信的规制框架,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保护消费者利益,为规制激励的有效实施起到保障作用。规制激励为垄断企业提供一种有效激励机制,从而提高产业绩效。如果缺乏良好的规制承诺,有效的规制激励政策难以实现。如果缺乏有效的规制激励,规制承诺也不能达到提高产业绩效的预期效果。
5. 四维度综合考量。事实上,竞争较多的带来资源配置效率,产权和治理较多地带来企业内部效率,规制制度具有激励绩效和承诺绩效。根据产权理论,只有建立明晰的产权关系的企业才是市场的真正竞争主体,因此短期内通过改变产权归属来迅速提高企业效益具有积极意义,但产权改革并不说明企业可以一劳永逸,治理结构的改善才是产权结构变换的真正目的和含义,企业在长期内的成功取决于企业治理机制能否适应市场竞争的变化。同时在竞争性环境下,私人企业具有较高的效率,但如果不存在竞争,被规制的私人企业效率并不一定高于国有企业,也可能会低于国有企业,政府规制就显得尤为的必要。那么竞争、产权、治理、规制四个维度与产业绩效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哪个要素对产业绩效影响更为显著,有必要做进一步的量化分析。
二、 竞争、产权、治理、规制对我国电信业绩效改进的贡献
自然垄断行业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尤其是我国的特殊国情背景下的自然垄断行业改革。自然垄断行业改革的主流观点包括竞争、产权、治理、规制,但是对于哪一种改革模式更有效,学者们争论不休,争论的根本原因在于改革绩效的定量分析较为困难。本文尝试以虚拟变量回归模型分离竞争、产权、治理、规制对电信业绩效改进的作用,建立回归模型:
yt=a+βi×xit+λj×dji+υt(1)
式中:yt表示电信业绩效的指标,xit表示对绩效有重大影响的变量,dji表示量化电信业竞争、产权、治理、规制在t时刻的变量,其中治理、规制是人为赋值的两个虚拟变量。υt表示满足正态分布的残差项。
对于电信业市场结构,本文采用赫芬达尔-赫尔希曼指数(hhi)进行分析。hhi指数是用来度量市场竞争(垄断)程度的市场结构指标,其方法是计算行业中所有企业市场份额百分比的平方和,见公式2:
hhi=
式中:t表示整个行业的市场规模;xi表示第i家企业所占有的市场份额;n表示行业内企业总数。根据历年的中国通信统计年度报告相关的资料整理,我国自1993年以来电信行业的hhi指数见表1。
产权内涵丰富,本文将其定义缩小至所有权结构,运用可以量化的产权集中度指标来衡量产权结构的变化。按照电信业所有制的性质分类,大体可以分为国有成份、集体成份、其他经济成份。本文采取国有电信企业产值比重来衡量我国电信业的产权集中度,见表2。测算结果可以明显看到我国电信行业具有国有产权高度集中的特点。
对于治理和规制,由于对其具体量化存在很大难度,而且很难找到相近替代的变量,所以本文通过引入两个虚拟变量:治理虚拟变量和规制虚拟变量对电信业绩效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虚拟变量治理(gove)以中国联通上市时间(2002年)为准,上市前为0,上市后为1,在中国联通上市之前几大运营商已纷纷上市,不断完善各自的企业治理结构。虚拟变量规制(regu)以1998年信息产业部成立为准,成立前为0,成立后为1。由于电信业务收入能够较好的代表电信行业的绩效,所选取业务收入作为衡量行业绩效的指标y,并且引进了对绩效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具备相关性的电信业固定资产投资x。对各个虚拟变量的赋值见表3。
根据理论模型以及表3中的数据,运用eviews5.0软件可得表4结果,整理得出以下回归方程:
lny=57 055.70+1.095×lnx
(t=3.267 8)(t=3.392 432)
+1 024.560×lncomp+585.252×lnpriv+925.486×gove+
1 459.016×regu
(t=0.371 265)(t=-3.447 716) (t=1
1.462 621) (t=0.902 306)
r2=0.973 513 r2=0.962 477 dw=2.216 523 f=88.211 21
根据回归方程,分析得出如下结论:首先,电信业务收入受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很大,x项的相关系数为1.095,说明电信业存在巨大的沉淀成本,与现实相符合。其次,竞争和产权在5%的显著性水平范围内,表明电信业竞争与产权改革对电信业务收入影响较为明显。再次,从t值来判断,治理与规制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能说明我国电信业企业治理与政府规制改革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
当然,竞争、产权、治理、规制对行业绩效贡献的剥离不仅在理论上很大争议,而且存在很多的技术难题。因此,采用虚拟变量方法判断难免存在不足,例如,影响绩效有多因素,而不仅仅包括上述四种。本文采用这种方法目的主要是为了说明竞争、产权、治理、规制与行业绩效的相关性。
三、 结论及建议
竞争、产权明显对产业绩效改进产生影响,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也是提高产业绩效的关键。不同的产权安排会对企业决策者产生影响,但企业决策者的行为同样决定于竞争、规制与治理的激励。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但能直接促进配置效率,而且竞争使管理者的激励机制建立在可比较的绩效标准基础上,从而使管理者提高内部效率。市场垄断者不仅垄断了产品供应,而且垄断了信息供应。而竞争能产生许多信息,它能被用来消除所有者与代理人、规制者与被规制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能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低效率。尽管竞争具有这些优点,但在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和外部性的情况下可能导致浪费和低效率。但是,通过适当的规制措施,设计一定形式的“进入威胁”会产生潜在竞争力量,或者通过一定形式的规制机制(如特许投标或区域间比较竞争)诱发竞争,所有这些都能促进配置效率和内部效率。
针对分析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首先,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引入竞争机制不是简单的自然垄断企业退出或降低进入门槛,放松规制、完善治理机制、变更产权也能影响竞争的作用,如于立、肖兴志(1998)提出了引入竞争关键的三个方面。其次,实施产权多元化改革。我国自然垄断行业产权改革具有自身的独特性,现有的产权结构具有弊端和缺陷。从国外自然垄断产业发展与改革的历程来看,英国自然垄断产业产权改革采取出售国有企业股票的形式,美国着力于增强企业产权的分散性和流动性,日本则是通过国有企业私有化来实现的。借鉴国外产权改革的相关经验,结合目前我国自然垄断行业现状,当前阶段我国自然垄断的产权制度设计必须在引进不同的产权主体、实施民营化改革、促进产权流动和交易等方面进行完善。再次,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我国自然垄断行业企业公司制改革存在着两种改革路径:一种是“形似而神不似”的公司治理结构,即维系国有独资,使企业承载经济社会多元目标的调整方式;一种是“形神兼备”的公司治理结构,即模拟现代公司制度,建立国有控股的、拥有多元投资主体的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对国有独资公司应该着力解决其治理独立性问题,而对于国有控股公司或者有限责任公司则涉及到国有资本股权结构的调整及“内部人控制”等问题。最后,推进政府规制改革。政府规制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的失灵,正如史普博(1999)所言,规制作为替代市场的一种资源方式,是由于存在着市场失灵。自然垄断行业改革的进程,是由垄断向竞争逐渐进化的过程,在该过程当中规制与放松规制不断的交替重复,并不表示要加强规制或者完全放松规制,而是根据客观现实相机而动。所以,政府在规制改革过程中要不断进行创新,适应实际情况的需要,着力解决规制机构的独立性、规制机制设计、规制方法选择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于立,肖兴志.特殊法人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开放导报,1998,(10).
2. 杨冠琼.北京市自然垄断性公用事业政府管制改革的社会经济绩效分析.经济管理,2004,(3).
3. 吴伟,韦苇.管制与经济增长:一个实证分析及其启示,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4,(3).
4. 高锡荣.中国电信市场的去垄断改革与技术进步.经济科学,2008,(6).
作者简介:赵卓,广东商学院国民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肖利平,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3-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