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校学生组织在现今复杂的环境下,其特征与现状发生了很明显的变化。在多重价值观,尤其是物质金钱等主流价值观的趋势引导下,高校学生组织出现了许多引人热议和反思的问题。基于全球化趋势,心理契约在当代心理学和管理学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学生组织作为非经济雇佣关系的组织,成员一般物质上的回报少,组织成员心理上的激励和满意感就成为凝聚组织、提高活动能力的重要因素。本文结合当前高校学生组织实际,提出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学生组织激励机制,丰富了心理契约理论及管理学理论,为日后提高高校学生组织的组织水平和凝聚力、促进大学生社团组织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 心理契约 高校学生组织 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一、心理契约在高校学生组织应用中的具体定义
高校学生组织应该清楚地了解每个进入组织的同学的需求与发展愿望,并尽量予以满足;而进入高校学生组织的每个同学也为高校学生组织的发展全力奉献,因为他们相信高校学生组织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与愿望。
其中,高校学生组织的期望是在培育优秀人才的同时实现组织的进一步发展。进入组织的同学的期望是锻炼自我的能力,提升自我的修养。
二、基于心理契约对高校学生组织激励机制的建立
只有构建基于心理契约的组合激励机制,才能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基于心理契约的组合激励模型将组织对学生的激励,强调了心理契约在激励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对内在奖酬价值的心理契约是激励的核心。通过对内在奖酬价值的心理契约的构建和管理,可以引起学生和组织双方对相互期望的重视,加强相互责任意识和履行责任的意识及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更多关注双方价值的趋同和未来责任与义务,形成内在激励,真正激励学生。
再者,对团队氛围的心理契约是激励的保证。组织可改善对工作场所、工作时间等方面要求的灵活性,提供宽松的组织气氛,形成民主的充分授权的管理风格,构建充满信任、热心和尊重的人际关系,建立保证相互支持的内部契约制度,在有效的知识管理的过程中体现学生的自身价值。
最后,对学生价值的认可和公平的回报是激励的关键。学生十分注重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的价值与回报之间的相关性,因此当学生在回报上遭受不公平待遇时,最容易破坏学生对组织的心理契约,导致学生的隐性流失和显性流失。只有对学生尊重他们的价值选择,充分信任他们的能力,积极兑现承诺并显示公平,学生才会发挥自己的才干予以回报。
三、心理契约激励机制在高校学生组织中的具体应用
(一)心理契约形成修正机制。
高校学生组织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价值取向、一种观念形态,是学生组织服务精神与文化意义的融合,是学生组织在为学校、为同学服务的工作中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学生组织文化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和不断创新,它的主要内容是培育优秀的学生会干部,提升先进的服务理念,建设优良的服务工作,塑造学生会良好的形象。优秀的文化几乎充满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只有文化才能将人的心“管”住,“管”住了心,就管住了一切,才能达到学生组织管理的最高境界——自己管理自己。面对这样一个惯常的适应过程和心理契约的危机,高校学生组织是应该有所准备的。首先,高校学生组织要严格执行自身在心理契约中的责任,防止同学产生心理契约违背的感知。其次,如果同学失去了起初的工作热情,就要允许他们自由表达不满和牢骚,并且注意聆听他们所说的内容,恳请他们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为分析同学的心理提供相关资料,并改进对他们的管理。
(二)心理契约履行激励机制。
心理契约履行的本质就是激励,是学生综合激励机制的核心。契约履行就是双方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满足双方的期望和要求,从而使双方都能感觉到付出与收获的公平,最大化地实现学生和组织受益的平衡。就是组织对学生工作做出公正评价,通过环境支持和人文关怀,进而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激发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引导提升学生的需求层次,达到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统一层次上
的心理平衡。
(三)心理契约违背干预机制。
心理契约与经济契约不同,它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稳定产物,也没有具体的规定和表现形式,内隐性和动态性是其重要的特征。由于学生个体、群体以及组织之间普遍存在的差异性和动态性,可以说,心理契约违背在任何组织中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心理契约违背又是可控的。因此。必须要有完整的契约违背干预补偿机制,从契约的形成阶段开始,避免故意违约,尽量形成共识,做好不能完全履约的沟通协调,控制或缓解消极的行为反应,避免矛盾激化造成的毁约行为,最大限度地达到心理平衡。实际上,心理契约违背的干预本身就是激励,与激励的内容和过程也是融为一体的。
(四)心理契约规范约束机制。
学生管理激励是一种以组织目标为核心的积极主动的行为,不是消极被动的适应。但是作为个体人的学生在组织中的精神活动与行为活动,是从个人的需求和价值观出发来进行判断和选择的,双方期望与现实之间必然存在差距。各种不良思想和习惯也程度不同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这些心理和行为是消极甚至是有害的。因此,必须坚持导向性原则,有完整明确的约束机制,规范学生行为;采取必要的约束惩戒措施,保护组织和学生个人的根本利益:引导心理契约向良性方向发展,实现组织和个人效益的最大化。□
中南大学2011年度“米塔尔”创新创业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1mx36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