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进行30%己唑醇悬浮剂防治水稻纹枯病药效研究,结果表明:30%己唑醇悬浮剂是防治水稻纹枯病的理想药剂,其防效较高,对水稻安全。建议施用剂量为225~285 g/hm2,对水600 l/hm2在纹枯病发生初期均匀喷雾,约10 d后再用1次。
关键词 30%己唑醇悬浮剂;水稻纹枯病;安全性;防效
中图分类号 s435.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132-01
宿松县地处皖西南边陲,常年种植水稻4.5万hm2,以单季稻为主。水稻纹枯病是宿松县水稻最主要病害之一,近几年连续大发生,给水稻生产造成严重威胁。而传统药剂井冈霉素等防治水稻纹枯病效果不理想。为探索新型的防治水稻纹枯病药剂30%己唑醇悬浮剂的防治效果及其合理使用剂量,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特进行该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宿松县趾凤乡九重城村花屋组,试验地土壤为砂壤土,肥力中等偏上,ph值中性略偏酸,试验田前茬为油菜。
1.2 试验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中优218;供试药剂:30%己唑醇悬浮剂(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学有限公司提供)、10%己唑醇悬浮剂(江苏洽益农化有限公司生产)。
1.3 试验设计
根据试验药剂及施药剂量(制剂量)的不同,试验共设5个处理,即30%己唑醇悬浮剂225 g/hm2(a)、255 g/hm2(b)、285 g/hm2(c),10%己唑醇悬浮剂675 g/hm2(d),以清水作为对照(ck)。4次重复,随机排列,小区面积30 m2,各小区筑小埂隔离,以防止田水串灌,田间小区具体分布如图1所示。
1.4 试验方法
水稻于2012年5月18日播种,6月12日移栽,试验共施药2次,第1次施药时间为7月25日,即纹枯病发生初期,水稻孕穗末期;第2次时间为8月4日,即水稻扬花期。采用山东卫士牌ws-16型单个圆锥喷头手动喷雾器均匀喷雾,喷流流量0.65~0.88 l/min,工作压力0.2~0.4 mpa,用水量600 l/hm2;于7月3日用1%甲维盐300 g/hm2+48%毒死蜱1 200 ml/hm2、7月10日用25%扑虱灵450 g/hm2+5%锐劲特600 ml/hm2防治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二化螟。试验田其他管理水平与当地大田生产一致[1-2]。
1.5 调查内容及方法
于7月25日第1次施药前调查发病基数,第2次药后7 d(8月11日)、14 d(8月18日)分别进行病情调查,每小区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查相连5丛,共25丛,记录总株数、病株数和病级数。病情分级标准:1级:第4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以剑叶为第1叶片);3级:第3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5级:第2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7级:剑叶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9级:全株发病,提早枯死[3-4]。具体计算公式如下[5-6]:
1.6 试验期间天气状况
7月25日第1次施药时天气晴,平均气温28.4 ℃(23.8~33.1 ℃);相对湿度85%;风力2~3级;日照9.1 h。8月4日第2次施药时零星小雨转多云,平均气温25.9 ℃(23.7~29.5 ℃);相对湿度91%;风力3级;日照3 h。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水稻的安全性
药后1~14 d进行观察,各处理区水稻生长正常,未见褪绿、黄叶、畸形等药害症状,说明对水稻安全且对稻田蜘蛛影响不大[7]。
2.2 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由表1可以看出,不同处理对水稻纹枯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处理a、b、c、d的防效分别为72.77%、76.41%、78.13%、76.81%。其中,处理c防效最高,处理b、d相当,处理a最低。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30%己唑醇悬浮剂是防治水稻纹枯病的理想药剂,其防效较高,对水稻安全。建议施用剂量为225~285 g/hm2,对水600 l/hm2在纹枯病发生初期均匀喷雾,约10 d后再用药1次。
4 参考文献
[1] 李涛,路雪君,廖晓兰,等.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及其防治策略[j].江西农业学报,2010(9):91-93.
[2] 李湘民,周生胜.井冈霉素防治杂交早稻纹枯病的技术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1997(3):35-39.
[3] 陈爱武.多种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等3种病害药效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2012(20):64-66.
[4] 张民桢,时盛伟.12.5%欧博悬浮剂防治水稻纹枯病试验报告[j].农民致富之友,2012(22):69.
[5] 冯成玉.水稻分蘖期纹枯病药剂防治试验[j].
农业科技通讯,2012(10):34-35.
[6] 桂文信.250 g/l戊唑醇水乳剂(ew)防治水稻纹枯病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2012(19):109.
[7] 汤锦如.农业推广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