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各国普遍考虑提高法定退休年龄。弹性的提高法定退休年龄似乎已成为必然趋势。然而,“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体魄才是高效工作的前提。本文从健康期望寿命的角度来看待调整法定退休年龄的问题,认为法定退休年龄调整是必然的,但必须基于本国健康期望寿命的情况。
关键词:健康期望寿命 法定退休年龄 期望寿命 劳动力供给 养老金储备
一、 健康期望寿命的涵义
健康期望寿命是指人们能维持良好日常生活功能的年限,其与普通期望寿命的最大不同在于:普通期望寿命是以死亡为终点,而健康期望寿命是以丧失日常生活能力为终点。早在1997年的世界健康报告(who,1997a)中就提出“单纯寿命的增加而不是生命质量的提高,是没有价值的,即健康寿命比寿命更重要”。同时,世界卫生组织在雅加达宣言中进一步强调“最终目的是提高人口的健康寿命”。不仅如此,在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推荐用“健康期望寿命”来反映居民健康综合情况。
二、 研究健康期望寿命对法定退休年龄的意义
人的预期寿命可以分成两个时期:一是健康期,一是不健康期。当人们进入不健康期,意味着丧失了日常生活能力,更意味着其职业生涯的终结。这时的人们需要社会照料,而非提供劳动力。因此,法定退休年龄应在健康期望寿命内考虑,而非期望寿命。健康期望寿命决定着法定退休年龄的调整范围。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解决人口老龄化时,提高人口健康期望寿命才是根本。只有人们的健康状况提高了,才会真正减少老龄化成本。仅靠提高法定退休年龄,不过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部分人的劳动力浪费,治标不治本。
在设定法定退休年龄时,不应该只考虑人们的预期寿命在延长,人口老龄化压力在增长,要知道预期寿命延长,不意味着健康期延长。事实上,目前人们的健康状况并不尽人意,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根据2010年联合国开发署公布的数据,中国人民预期寿命为73.47岁,而健康期望寿命只有66岁,这意味着进入不健康期的人们要面临将近10年的卧床休养或是被看护的时光。就算是世界上预期寿命最长、注重养生的日本也有着这样的数据:男性预期寿命79.55岁,健康期望寿命只有70.42岁;女性预期寿命为86.30岁,健康期望寿命只有73.62岁。可见,若是人们仅依据预期寿命来延长法定退休年龄,那么这被延长的工作期限不一定是有效劳动力的贡献期,而可能是社会负担。
三、 研究健康期望寿命对影响法定退休年龄因素的作用
影响法定退休年龄的因素很多,然而这些因素不是单独作用的,而是交互作用共同影响法定退休年龄。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是以预期寿命为基准来进行研究的。事实上,健康期望寿命与预期寿命的不小差异告诉我们考虑健康期望寿命是必要的。而健康期望寿命在主要影响法定退休年龄的三个因素:性别、劳动力供给、养老金储备上也是不同于预期寿命的。
(一)性别差异
有些学者也在考虑根据性别来调整男女的法定退休年龄,提高女性的法定退休年龄。然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正如日本的有关数据显示:尽管女性的预期寿命要长于男性,可是女性的健康期望寿命不一定同比长于男性,日本女性的预期寿命较男性长六岁多,而健康期望寿命之差却只有三岁多。女性虽然一般比男性活的久,其健康期却一般与男性差不多。尽管女性老年经济安全不如男性:老年妇女收入偏低、收入稳定性较差、经济独立性较低、总支出较高,但是男女在体能上天生的差异限制了女性的工作服务期。因此,如果是基于期望寿命,我们确实可以提高女性的法定退休年龄,使之与男性法定退休年龄相同甚至是高于男性。但若是基于健康期望寿命,这样就是不科学的了,我们应该研究预测女性健康期望寿命与预期寿命的关系,据此调整女性的法定退休年龄。
(二)养老金储备
人口老龄化加重了养老金储备的压力,在各国普遍考虑实行弹性退休制度时,考虑健康期望寿命是有必要的。我们应该分析估计人们进入不健康期的年龄,调整制度的指标参数,尽量引导人们在进入不健康期的时候退休并开始领取养老金,以期提高劳动力利用率以及养老金的高效利用,使个人养老金的储备期更长在最恰当而必要的时候使用。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养老金的收入,减少支出;另一方面,使人们在领取的每个时期得到更高的
保障,同时使资金真正花在刀刃上。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们过早领取养老金,却未有效管理致使大病时不足以支付费用而增加家庭负担的情况,缓解了养老压力。
当然,我们必须考虑劳动力市场的供需,不能为了提高劳动力的利用率就盲目提高退休年龄,致使劳动力供给过剩,青年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增大,不利于社会稳定。
(三)劳动力市场供给
当劳动力市场上供大于求时,往往会出现较高的失业率,这时不应该延长退休年龄,因为会加剧失业。而当劳动力市场上供小于求时,延长退休年龄可能是短期解决人力资源不足的首选方案。
研究健康期望寿命可以帮助我们估计预测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根据预期劳动力需求调整弹性退休制度的参数,引导人们调整退休年龄,不仅有助于市场劳动力的新老更替,健康发展,也有助于权衡劳动力供给与养老金储备,实现稳健发展的目标。
同时,研究各个工种的健康期望寿命,帮助我们研究职业病的问题,对实现退休年龄方面的公平有重要作用。例如有的岗位对健康威胁很大,从事这类工作的人得某种疾病的概率较高,健康期望寿命低于平均水平,应该考虑让这类工作者提前退休并进行技术革新或产业转型,避免或减少这种健康上的伤害。
参考文献:
[1]郑春荣,刘慧倩.我国弹性退休年龄制度设计——基于美国相关制度的实践[j].人口学刊,2011
[2]吴可昊.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应考虑性别差异[j].人口与经济,2002
[3]乔晓春.健康寿命研究的介绍与评述[j].人口与发展,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