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治疗作用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了解颅内血管情况,排除颅内动脉瘤和脑动脉畸形等出血性疾病。将椎造影管超选进入责任病灶血管,将小剂量尿激酶(颈内动脉系统4-6万单位和椎基底动脉系统2-4万单位)分别以脉冲式注入动脉内,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早期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有效。
【关键词】脑血管 介入 灌注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心脏疾病、血液成分异常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等多因素所导致颅内缺血,从而引起的短暂性、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症状一般持续10~15min,多在1h内,不超过24h,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近期4%-8%的完全卒中发生于tia之后,所以有效控制tia的发作,就有效控制缺血性脑血管的发生,从而降低患者的致残率、死亡率,减少复发率。本文探讨早期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的临床研究如下。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255,255); text-align: left; orphans: 2; widows: 2;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webkit-text-stroke-width: 0px">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住院患者,共100例,治疗组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47-65岁,平均(55.1±8.1岁);对照组: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48-68岁,平均(56.7±7.3)岁,无显著差别;全部病例均为经头颅ct和头颅mr证实的非急性脑梗死病人,发病时间均在24-48h以内。
1.2 治疗方法 选择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00例(颈内动脉系统50例+椎基底动脉系统50例)作为研究组。治疗组:给予全脑血管造影了解颅内血管情况,排除颅内动脉瘤和脑动脉畸形等出血性疾病,将造影管朝超选进入责任病灶血管,将小剂量尿激酶(颈内动脉系统4-6万单位和椎基底动脉系统2-4万单位)分别以脉冲式注入动脉内,观察其治疗效果。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如:扩血管、抗血小板聚集等,观察其治疗效果。
1.3 疗效判定标准 (1)基本痊愈:tia无再次发作(2)疗效显著:发作tia频率、持续时间明显减少;(3)无变化;发作tia频率、持续时间无改变,甚至发生脑梗塞。
1.4 统计学方法均采用t检验和x2检验。
2 结果
2.1 早期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后疗效比较见下表。
表1 治疗组患者结果比较(50例
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webkit-text-stroke-width: 0px">注:经x2检验,p<0.01
通过表1与表2比较,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tia是脑梗死发生前的黄金治疗时机,未经治疗的tia患者1/3发展成为脑梗死,1/3反复发作,1/3可自行缓解[1]。其传统定义为大脑局灶性缺血导致神经功能
缺损,24小时内症状完全缓解,无遗留神经功能缺损。最近美国tia研究小组提出新定义[2]:tia是由局灶性脑或视网膜缺血所至短暂的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症状一般不超过1小时,没有脑梗死的证据。按此标准,超过1小时的神经功能缺损,就应考虑有急性脑梗死的可能,须采取各种积极干预治疗措施。
脑血管病是危害人类生命与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具有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四点”,在我国脑血管病已经上升为第一位致死致残疾的病,每年的死亡人数约150多万,且发病年龄趋向于年轻化,其中80%以上为缺血性脑卒中。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缺血性脑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近期频繁发作的tia是脑梗塞的特级报警,4%-8%的完全卒中发生于tia之后,所以有效控制tia的发作,就有效控制缺血性脑血管的发生,从而降低患者的致残率、死亡率,减少复发率。目前认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主要是微栓子脱落所致,因此探讨早期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为临床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其研究意义[3]:1.提高了局部药物浓度。尿激酶注入还可以溶解动脉壁内部稳定斑块(易脱落的小斑块);2.加强了侧枝循环。颈动脉系统输注药物可使颈外动脉,颈内动脉与椎基底动脉之间的侧枝循环开放,椎动脉输注药物可使椎动脉与颈外动脉,椎基底动脉与颈内动脉之间的侧支开放,向血液低灌注区供血,改善缺血情况,即使病情进展形成脑梗塞,梗塞面积较前也有相应减小。
脑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高危因素。此研究提示颅内血管病变是前循环tia发生的主要病因;颅外血管病变是后循环tia的主要病因。即使积极的规范化药物治疗,再发缺血事件仍可高达55.8%[
4]。
综上所述,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参 考 文 献
[1] 吴江,贾建平,崔丽英.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第一版,155-158.
[2] moomeng,delcourtc,lievensi,etal.transientischemicattacks:
ransform: none; color: rgb(0,0,0); text-indent: 0px; white-space: normal; letter-spacing: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255,255); text-align: left; orphans: 2; widows: 2;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webkit-text-stroke-width: 0px">[3] 王金龙,凌峰.李慎茂等dsa灌注造影在缺血性脑血管介入检查及治疗中的应用.放射学实践,2005 20(9).
anewdefinition[j].revmedliege,2004,59:281-285.
[4] thijsvn,albersgw.symptomaticintracranialatherosclerosisoutcomeofpatientswhofailantithrombotictherapy[j].neurology,2000,55:490-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