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5个班级群体为实验对象,分设实验组和空白组,并对干扰因素进行了有效控制,检验了拓展训练对群体凝聚力的影响效果。数据分析显示,拓展训练对群体凝聚力具有显著影响——既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也能产生消极的影响。对群体凝聚力变化原因的研究表明:(1)群体凝聚力的变化是由任务绩效引发的。群体任务的成功促使群体凝聚力上升,群体任务的失败导致群体凝聚力下降。(2)群体的高恃强性人格特征是群体合作困难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拓展训练;群体凝聚力;群体绩效;人格特征;实地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2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169(2012)04008704“拓展训练”(outward bound)这一术语是由英国教育家哈恩(kurt hahn)于1941年提出的,它宣扬的是“奉献、奋斗、永不放弃”\[1\]。拓展训练于20世纪末传入我国后,被广泛地应用于企业培训领域,并宣称能够“磨练意志、完善人格、激发潜能、熔炼团队”\[2\](p16)。拓展训练在取得惊人市场效应的同时,也遭遇到如“不过是骗人的把戏”,“培训过程中高涨的协作热情在回到现实后的消退”的质疑声。
一、研究假设与变量描述
(一)研究假设
如果拓展训练真能够达到“熔炼团队”的功效,那么它对受训群体的凝聚力水平将会产生影响。研究假设包括:
h0:拓展训练对群体凝聚力具有显著影响。
h1:拓展训练对群体凝聚力没有显著影响。
(二)变量描述
1自变量:拓展训练。社会心理学家勒温指出,“通过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以学习者的即时具体体验开始,继而搜索、观察学习者的体验实践,之后对这些资料加以分析,再将分析结论反馈给学习者,继续为他们的实践所有,以修正他们的行为并选择新的体验——将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的变化与成长”\[3\](p18)。体验学习理论认为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是由“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主动应用” 不断循环的四个基本环节构成。它可以用于解释与指导拓展训练的运作过程。
2因变量:群体凝聚力。李海对群体凝聚力定义、结构及测量的研究指出:群体凝聚力的定义多种多样,群体凝聚力的结构是多维度、多层次的, geq(group environment questionnaire)和cpcq(combat platoon cohesion questionnaire)是影响力较大的凝聚力测量工具\[4\]。carron等将群体凝聚力分为两个层次(群体一致性和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和两个基本维度(人际和任务)\[5\]。mullen等认为凝聚力包含三个维度:人际吸引、任务承诺和群体荣誉感\[6\]。siebold将群体凝聚力分为三个层次(个体之间、领导与下属之间以及组织层面)和两个维度(情感与工具)\[7\]。虽然群体凝聚力的定义和结构仍在争论之中,但凝聚力结构中的人际凝聚力和任务凝聚力两个维度已得到了普遍认可,可将其作为基本的核心维度。
班级群体并没有明显的领导与下属的层级结构,个体间更多的是平等、自由的互动,这与运动群体很相似。因此只需将geq(运动群体凝聚力测量问卷)进行适应性修改\[8\],就可以应用于班级群体凝聚力的测量。
二、实验方法
(一)实验对象
该实验研究以某大学二年级5个班级群体为实验对象。其中,3个班级作为实验组,对其施加拓展训练的实验处理;而另外2个班级为空白组,不施加实验处理。
(二)实验处理
拓展训练可定位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实验课程,其理论内涵涉及体验学习论和组织行为学等,以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群体合作项目为载体,包含关爱、信任、沟通、群体决策、分工与协作、关键问题识别等主要模块。
该实验处理的主要目的是以提升群体的整体效能为出发点,增强学员对群体生活的适应能力,促进群体的和谐成长。培训项目共17项,持续32学时,培训周期为2周,详细项目安排如表1所示。表1拓展训练项目表
项目类别项目名称群体破冰类高台演讲、动物扮演、自由寻人、组建团队等群体信任类背摔、相互依存、丛林穿越、万里长城等群体协作类死亡电网、穿越沼泽、同心同行、
求生墙、荆棘取水、雷阵等群体沟通类孤岛求生、盲人方阵、沟通比较等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7月第12卷第4期赵泽霖,等:拓展训练对群体凝聚力影响的实地实验研究(三)测量工具
geq(群体环境问卷)由四个维度组成,分别为群体任务对
体的吸引力维度(iagt,4道题目)、群体交往对个体的吸引力维度(iags,5道题目)、群体交往一致性维度(gis,4道题目)以及群体任务一致性维度(git,5道题目),共18个题目\[9\]。将geq应用于班级凝聚力的测量时,对其进行了适应性修改,并增加了一些附加题项。
(四)实验设计
在施加实验处理的前后,对实验组和空白组分别进行geq前测和后测(如表2所示)。实验周期为一个月。表2实验设计
分组群体编号/规模前测实验处理后测实验组aa1/24a2/30a3/29geqobgeq空白组bb1/28b2/26geqgeq(五)干扰因素的控制
可能对班级凝聚力产生影响的干扰因素有:学校学生工作管理、学院学工办的管理、班主任与辅导员的管理、班委的组织以及班级个体间的交互等。
因此在实验设计时,对可能的干扰变量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控制:
1选择同一学院的班级进行比较有利于控制校级和院级学工管理的影响。
2选择大二的学生为实验对象是为了控制班主任与辅导员的影响。一般班主任会在第一学年对学生实施较强烈的管理措施。理论上,只要在一个月的实验周期内,班主任没有太强烈的管理行为,各班级的凝聚力的变化不会太大。另外,学生在经历了一年的相处之后,群体会逐渐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3选择大二的学生为实验对象是为了控制其他课程对班级凝聚力的影响。一般在大一和大二阶段学生的课程安排以公共基础课程为主,从大三开始学生的课程安排才以专业课程为主;即使有的专业在大二阶段已涉及专业课程,但也为数不多。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方向的学生,为了在理论上排除如管理、心理等类课程对学生群体凝聚力的可能影响,因此选择以大二学生为实验对象。 设置空白组主要是为了查看在通常情况下班级凝聚力是否会发生显著性变化。如果空白组的凝聚力在实验周期内也发生了显著性变化,那么在数据分析时就要进行“抵消”处理,以消除自然生长的干扰;如果空白组的凝聚力没有显著性变化,则说明干扰因素被成功地控制了,那么实验组班级凝聚力的变化就可以极大程度地归结为拓展训练的影响。
5在实验处理结束后2周才进行geq后测,主要是因为刚刚经历拓展训练的学员通常会对群体的感知处于兴奋状态,这时其对群体的评价可能会过高。因此,在其心理状态回复平静后进行测量更为公允。
三、实验结果
5个班级的群体凝聚力前测和后测水平的方差分析,如表3所示。空白组的数据显示,群体凝聚力的前测与后测水平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表明实验对干扰因素的控制是成功的,如果实验组的凝聚力前测与后测水平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那么这种差异可以极大限度地归结为拓展训练的影响。
实验组的数据显示,三个班级群体凝聚力的前测和后测水平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由此证明拓展训练对群体凝聚力具有显著影响,即h0得证。并且拓展训练对a1和a2班级群体凝聚力产生积极的显著影响,而对a3班级群体凝聚力却产生了消极的显著影响。表3群体凝聚力前测和后测水平的成对相关样本检验
组别编号均值前测后测ntp
(双侧)空白组b1868982502811520259b28577858826-00350973实验组a18021897924-43920000a29176953429-24480021a3892983212832180003四、群体凝聚力下降的原因分析
(一)实验组a3班级群体凝聚力显著下降的原因分析
重新查阅a3的实验报告,报告显示所有同学表示其从拓展训练中受益。一些可能的因素,如数据录入错误、学生在问卷测量时的随意行为等等,都被一一排除。通过对当时拓展训练情景的回顾,发现a3班级群体与其他两个班级群体的最大不同——他们完成部分团队项目的过程不如其他班级群体那么顺利,而且有几个项目没有成功完成。由此,本文提出假设:拓展训练中群体任务的失败,导致a3中的个体降低了对群体的评价,从而表现出群体凝聚力的下降。
为检验这一假设,本文进行了补充调查。在补测问卷中,要求实验对象标出在拓展训练中未能成功完成的实验项目。统计显示, a3班级未成功完成的项目个数高于a1和a2班级(如表4所示)。由此可见,群体合作任务的失败是导致群体凝聚力下降的直接原因。表4实验组三个班级群体未成功项目数统计
班级n均值失败项目
比例/%标准差标准误差均值的95%
置信区间下限上限a118
82721613200311207338a2303632112730232316411a3294412614270265387496
从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对实验过程的观察都指向了以下事实:(1)在群体凝聚力方面(后测),a2﹥a1﹥a3 ;(2)在合作绩效方面(成功项目数),a2﹥a1﹥a3 。这一事实与“群体凝聚力与任务绩效正相关”\[6\]的结论相吻合。
(二)实验组a3班级群体合作困难的原因分析
在实验组三个班级的实验条件以及外部环境(同一学院、同一班主任)皆相同的情况下,为什么a3班级的群体合作(尤其是在群体决策方面)如此困难?a3群体是否存在某种有别于另两个班级群体的特质,正是这种不一样的特质导致了其在群体合作上的艰难?群体中个体的人格特征,是否能够反映出这种差异?
江苏科技大学心理健康中心提供了实验组班级学员在一年前测量的16pf人格特征数据(原始分)。三个班级群体在16项人格特征上的比较分析显示:a2 与 a1、a3 与 a1班级群体在16项人格特征上均无显著性差异,a2与a3班级群体仅在聪慧性因子(p=0045)和恃强性因子(p=0049)上有显著性差异(如表5所示)。可见,低聪慧性和高恃强性是导致a3班级群体合作困难的重要原因。表5a3班级与另两个班级群体在人格特征
水平上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比较变量班级
号i班级
号j均值差
(i-j)标准误显著性95%置信
区间下限上限b聪慧性e恃强性a3a3a1-022205440920-158114a2-1348*05310045-267-002a1044407290831-137226a21774*07100049000354注:*表示p<005。
16pf聪慧性因子量表偏重于对被试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测量。16pf对高恃强性特征的描述是“高者通常自高自大,自以为是,可能非常武断,时常驱使不及他的人,对抗有权势者”①。较低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利于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及理解和判断解决方案的合理性。高恃强性特征不利于换位理解和采纳他人的意见,不利于群体决策中阶段性一致意见的达成。
从理论分析上看,低聪慧性和高恃强性这两项人格特征对群体合作极易产生消极的交互影响。但通常群体合作能够弥补个体在智能上的不足。因此,群体的高恃强性人格特征是导致群体合作困难(尤其是群体决策困难)的重要原因的结论将更具普适性。
(三)拓展训练对群体凝聚力影响效果的回归分析
相关分析显示:前测群体凝聚力和群体凝聚力的变化(后测-前测)与16项人格因素均不相关;而对于不同的班级群体,与其后测群体凝聚力相关的人格因素是各不相同的;三个班级群体在恃强性人格特征上具有显著性差异。由此,以群体的恃强性人格特征水平为分段标准,对三个班级群体的实验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回归方程的因变量为后测群体凝聚力(geq1),自变量分别为:前测群体凝聚力(geq0)和与之相关的人格因子。回归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 。表6回归分析结果 因子
(e)自变量btpr2调整
r2p0e ≥ 10常量4490028960008前测凝聚力(geq0)071753890000实验性因子(q1)-1473-23900024忧虑性因子(o)-0925-185700750645060300009 ≤ e <10常量4786939140001前测凝聚力(geq0)055137070001忧虑性因子(o)-1883-37240001紧张性因子(q4)140528610008052004640000e<9常量5039637630001前测凝聚力(geq0)049133710002028102570002
回归分析结果展示了群体凝聚力与人格因素之间的关系,恃强性人格特征e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性群体特征。当群体的恃强性人格因子水平大于10时,与群体凝聚力相关的人格因子分别是实验性因子q1(负相关)和忧虑性因子o(负相关);当群体的恃强性人格因子水平在9至10之间时,与群体凝聚力相关的人格因子分别是忧虑性因子o(负相关)和紧张性因子q4(正相关);当群体的恃强性人格因子水平在9以下时,群体凝聚力与人格特征不相关。
如果简单起见,将群体特征分为两个水平——高恃强性群体和低恃强性群体,那么该回归方程的启示可描述如下:(1)当群体的恃强性特征水平较高时,群体不宜进行群体合作,越合作失败的风险越大。此时群体首要的任务是形成抑制高恃强性特征的群体规范,如建立群体决策机制或引入权威型领导等。(2)当群
的恃强性特征水平较低时,意味着群体具备合作的基本条件。此时要注意的是提高群体成员对目标任务的认可与关注度(紧张性因子正相关),并鼓舞成员实现目标的信心(忧虑性因子负相关)。
五、总结
拓展训练能够对群体凝聚力产生显著影响,原因是拓展训练为受训群体提供一系列的任务情景。群体任务目标的达成将促使群体凝聚力的提升,而群体任务的失败将导致群体凝聚力的下降。因此,群体凝聚力的变化是由群体任务绩效导致的。恃强性人格因子是影响群体合作绩效的关键人格因素,群体的高恃强性人格特征是导致群体合作(尤其是群体决策)困难的重要原因。参考文献:
[1] neill,j.t.the adventures of ulysses and the outward bound motto\[eb/ol\].http://www.wilderdom.com/pdf/neill1996ad
venturesofulyssesandtheobmotto.pdf,20110911.
\[2\] 钱永健.拓展训练\[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
\[3\] d· a·库伯.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与发展的源泉\[m\].王灿明,朱水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 李海,张勉.凝聚力的结构、形成和影响——一个研究述评\[j\].经济管理,2008,(7).
\[5\] carron,a.v.,w.n.widmeyer,l.r.brawley.the development of an instrument to assess cohesion in sport teams—the group environment questionnaire\[j\].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1985,(7).
\[6\] mullen,b.,c.copper.the relation between group cohesiveness and performance:an integration\[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4,(2).
\[7\] siebold,g.l.the essence of military group cohesion\[j\].armed forces & society,2007,(2).
\[8\] 马红宇.群体环境问卷的修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
\[9\] 梁凯.拓展训练对提高青少年男子足球队群体凝聚力的实验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08.注释:
① 参见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2004年编写的《心理测验指导手册》(内部资料)第34-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