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教育理论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心理学论文   学科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   教学管理
 德育管理   体育论文   地理论文   教育期刊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中国的多元互动演进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其特殊的范式、独立的话语系统以及基本的理念。以“思想宣传范式”、“政治动员范式”、“社会创新范式”为主要范式,以“政治革命话语”、“经济建设话语”、“和谐社会话语”为凸显表征的话语体系,以“民族复兴”、“与时俱进”、“利益诉求”、“还原生活”等为基本理念,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体语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为中国社会变动中一种独特的现象,呈现出多元互动演进的图景。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中国; 范式; 话语; 理念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6604(2012)02-0030-05
  自“五四”以来的100年历史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形成其特殊的范式、独立的话语系统以及基本的理念,呈现出多元互动演进的图景,对中国的社会、思想、学术产生重要的影响,对于现代精神传统的构建和当代中国人价值观的建设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本文试从历史与现实相联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视角,沿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轨迹和现实生活中展开的态势,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范式、话语、理念作初步的梳理,以窥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概貌。
   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范式
   每一个重大的历史运动都有特殊的内在结构,而体现这种结构的模型即是“范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一种仍然在继续行进的历史运动,也是具有其特殊性的范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范式形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之中,深刻体现了中国化与大众化的内在关联度,这也使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有着独特的历史内涵。在笔者看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规定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运行范式;中国化进程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形成了“主义”与民众结合的独特范式。
   1. 思想宣传范式。“思想宣传范式”是一种思想引领型的思想传播方式,是借助于社会思想精英的思想启蒙活动而得以实现的。这种范式的特点是注重舆论氛围、思想宣传的主渠道作用,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译介、解读以及大众化文本的制作,通俗化的表达、有针对性的筛选是其主要表征。所谓通俗化的表达,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用可以理解的中国语言、中国化的表达方式呈现出来,如李大钊就说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间“都有不可分的关系,而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络起来”[1]19,通俗易懂地表达了阶级斗争学说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中的地位。所谓有针对性的筛选,是指在开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宣传之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所选择和侧重,特别重视介绍那些对中国社会变革所亟需的思想,表现出鲜明的选择性意向。大致说来,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早期阶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范式主要是这种“思想宣传范式”。譬如,五四时期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通过大学讲坛、报纸杂志、思想社团、社会演讲、劳动补习学校等,向社会底层输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社会氛围,启迪了民众的思想意识,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在民间社会中的影响力。又譬如,在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科学运动中,中国社会科学联盟集聚了一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家,大量翻译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出版了一批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通俗读物,发起了思想宣传的攻势。思想宣传范式虽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早期的主要范式,但却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基本范式,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各个发展阶段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2. 政治动员范式。这种“政治动员范式”以社会政治组织特别是无产阶级政党作为领导力量,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政治运作,发挥政治组织的政治动员效能,有其政治动员的指导思想及其制度化的正常规制。这种范式与那种思想引导型的“思想宣传范式”不同,带有一种极强的政治组织强制力和政治目的性。延安时期的整风运动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运动的政治动员范式的成功典范。虽然整风运动也强调思想引导、舆论宣传等具体环节,但是更加强调政党(中国共产党)对整风运动的领导和组织实施,政治上反对教条主义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组织上进行全党动员也是更为显见的。关于延安整风的政治动员,毛泽东曾作出了具体的安排,他指出:“现在中央已经下了决心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党八股,要把我们的学风、党风、文风改变,扩大正风,缩小和消灭歪风。中央各个部委

了一些日常的必要的工作外,其余的全部精力就是做这个工作。……不紧要的工作怎么办?不紧要的工作就把它暂时停止。学校里面的许多课程,那些不紧要的也可以停止。比如在中央党校,就是把全部精力来搞这个事情,十八个文件,加上四个,共二十二个文件,要学两个半月。中央研究院也要停止其他课程学这些文件。其他学校,按照不同情况,或多或少都可以停止一些课程”[2]413。大致来说,在政治性社会之中以及在非政治性社会(如经济—政治型社会等)特殊的政治形势之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政治动员范式较为普遍地被使用。
   3. 社会创新范式。这种“社会创新范式”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和发展作为前提,发挥社会大众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因而,这种范式不仅注重中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强调运用马克思主义来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不仅融入民众的思想感情之中,而且成为民众思维的基本理念和引领社会全面进步的指导思想。“社会创新范式”的最突出之处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面向社会生活的具体实践,强化大众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性地位,激发大众的主动性、创造性,使马克思主义与大众的生活、社会实践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积极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和发展。譬如,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具体化为基本前提,毛泽东思想这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中共“七大”开始了宣传、学习、运用毛泽东思想的活动,已经带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社会创新范式”的萌芽。又譬如,中共“十七大”以来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创新性实践是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创新型发展的环境中推进的,倡导以人为本、尊重实践、鼓励创新,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建构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而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社会创新范式”的典范。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范式共存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空语境之中,范式之间有着交互影响的关系。譬如,“思想宣传范式”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基本的范式,存在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之中,但即使是在以“社会创新范式”为主导的今天仍然起着很大的作用。又譬如,“政治动员范式”虽然主要存在于民主革命时期及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但即使在今天仍然有着其存在的一些条件,需要的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及现实的形势加以适当使用。再譬如,“社会创新范式”是当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导范式,但在民主革命时期也有其初步的形态,那时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民族的、时代的特征就得益于创新范式的作用。
   二、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推进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话语体系,并且是在这种话语体系中来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据法国思想家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年)的研究,话语可以看作语言与言语结合而成的更丰富和复杂的具体社会形态,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反映的是在人与人的互动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社会性内容。100年来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形成了三种话语体系:革命话语。“政治革命话语”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建立的以“革命”为主要关键词的思想言说系统,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政治功能及其在政治思想领域的话语权势地位。在革命战争年代,强调的是“现在的革命,是群众的革命,不仅是少数人的革命”[3]100。这种话语的特征,一是表现为大众接受的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革命的观点,大众在思想意识的深处建立的是关于政治革命的思想体系;二是大众接受马克思主义在于落实在具体的政治行为之中,要求自觉地从事或参与阶级斗争的活动,完成社会上政治革命的任务;三是大众是否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以其是否有革命的阶级意识和政治行为作为考量的标准,因而大众是以阶级来分类出“革命的”与“不革命的”类型。正是在政治革命话语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因而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运用也大多集中在“革命理论”方面,大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也主要在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上。“政治革命话语”注重大众革命意识的培植、政治权利的取得,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纳入到大众政治行为要求之中,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政治变革中的作用得到高度的发挥,民众的政治意识得到显著的提升。
  

2. 经济建设话语。“经济建设话语”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政治革命话语”基础上的提升,以“经济建设”、“社会现代化”、“发展”等为主要关键词,以民众经济利益、物质生活的满足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作为主要表征,因而是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而创制的大众化思想言说系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表现出“经济建设话语”。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推进,人们理解到马克思主义不仅有着关于社会革命的理论,也有着关于社会建设的理论。适应于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探索了中国怎么搞社会主义。归根结底,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逐步发展中国的经济”[4]117,因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是从社会经济建设的层面进行。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目的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4]116“经济建设话语”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经济生活联系起来,将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物质需求结合起来,承认大众的物质需求的正当性与合理性,这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及社会发展思想在大众中的进一步普及,激发了大众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事物质生活创造的热情,使中国社会发展迎来了经济振兴、民生幸福的新时代。
   3.和谐社会话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与我国社会发展的进程密切相连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话语体系也在“经济建设话语”中得到提升,“和谐社会话语”成为当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导性话语。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中国共产党根据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在此情形之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之中,以“和谐社会话语”来体现的。其基本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和谐社会话语”的主要特征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利益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促进中国社会中的各个阶层人群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公正、公平、合理的发挥,使中国社会能让各个阶层的民众都有自己的生存、发展和享受的空间,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人际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种“话语”在时间上有前后次序上的转承关系,但各种“话语”也有交互作用的情况。在当今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和谐社会话语”,但“经济建设话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是说,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种“话语”形式,必须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来辩证地理解。
   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重要现象,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众结合的历史进程。在这个过程之中,始终贯穿着四个基本的理念:
   1. “中国中心——民族复兴”理念。马克思主义具有普遍性的内涵,但马克思主义是外来的,需要融入到中国民众的社会实践中,需要与中国文化传统、社会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依据。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为了使民众能够接受、理解、认同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使其成为社会实践的指导思想,就必须以中国为中心,以复兴民族为目标,亦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中国中心——民族复兴”理念。故而,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

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2]534。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在于推进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使中国成为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新型国家,使中华民族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民主革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于充分发动人民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及当今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于完成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
   2. “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理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根据“时代特征”,明确中心任务,在实践中与时俱进地推进理论的创新,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理念。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时代特征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就紧紧围绕这个任务展开,确立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发挥群众的创造性、主动性,使马克思主义思想深入到广大民众之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产生了毛泽东思想这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始终如一地坚持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并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适时地开展和谐社会建设的伟大工程,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依靠全党的智慧和广大群众的社会实践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好地切合群众的生活、社会发展的形势。把握时代特征,就是要根据时代的新情况、新问题,与时俱进地运用发展马克思主义。《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指出,《共产党宣言》所揭示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5]248。江泽民也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绝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本位主义的态度,而应该采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坚持一切从发展变化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6]337中国共产党正是根据时代特征,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以人为本——利益诉求”理念。马克思主义是注重以人为本的,强调人的自由发展的终极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标识,也是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294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人民利益第一的原则,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其艰巨复杂的任务摆在我们的面前。很多旧问题需要继续解决,新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7]342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以人为本”理念,突出民众的主体性地位,关注大众的生活世界,强调大众利益的主体性要求。胡锦涛2004年3月10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阐发“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时指出:“一定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着眼于满足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素质,切实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新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强调大众利益诉求的正当性与合法性,重视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民众。
   4. “实践根基——还原生活”理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在社会实践中,在社会生活中才能得以进行。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理念。因为从理论上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那种“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

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5]56。这就说,马克思主义本身是源于实践、源于生活,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创新和发展,在生活中才能被理解和认知。对此,列宁说得好:“正因为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教条,不是什么一成不变的学说,而是活的行动的指南,所以它就不能不反映社会生活条件的异常剧烈的变化”[8]281。从事实来看,在中国100多年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正是在群众的社会实践中、社会生活中得以展开的,也是在与群众现实生活打成一片之中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范式、话语、理念呈现出多元互动演进的图景,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体系得以构建的基本环节,因而也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视点。于今而言,由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范式、话语、理念之间处于相互的交融之中,并且范式、话语、理念的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也是处于联系与变动之中,因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无论是作为历史进程还是作为现实运动都具有其复杂的内在结构,值得我们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予以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大钊.李大钊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吴玉章.吴玉章文集:上卷[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
  [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8] 列 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 潘亚莉)
  
  
  a multiple interactive evolution of marxism popularization
  wang zhongping
  (graduate department, nanjing audit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9, china)
  
  abstract: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 has its special paradigm,individual discourse system and basic idea. “ideological publicity paradigm”, “political mobilization paradigm” and “social innovation paradigm” serve as its main types of paradigm. “political revolution discourse”, “economic development discourse” and “harmonious society discourse” serve as its discursive system to highlight its characterization. “national renaissance”,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 “interest appeal” and “going back to real life” serve as its basic idea. all these constitute the specific context of chinas marxism popularization, which has become a unique phenomenon in china social changes, and presented a multiple interactive evolution picture.
   key words: marxism popularization; china; paradigm; discourse; idea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bks011); 教育部规划项目(09yja710036); 江苏省教育厅项目(2010sjb710008); 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研究会课题(sgsy2009yb085)
   作者简介: 王中平,副研究员,历史学硕士,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社会研究。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更新时间:
    从符号学的角度探讨网络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
    马克思生产劳动问题浅析
    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德育评估思想
    威廉·沃尔弗在马克思主义创立初期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的个人理论
    当代马克思主义批评中的文本和语境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文化转向”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境中儒学复兴的可能与路…
    马克思“个人的共同活动方式”概念探析
    行政伦理学图景中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向度
    马克思财富观探微
    马克思主义“三化”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