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语块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且语块理论之于二语习得的重要性已经从语言的实证角度得到了充分证明。但是由于语块至今也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因此此研究从开始就存在问题。除此之外,在研究语块过程中还发现其它一些疑问,在文中一一列举,由此提出批判性思考。
关键词:语块;二语习得;批判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h 3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030(2012)01-0124-05
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对语块的研究十分火热,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语言学角度的理论研究,其内容主要涉及对语块所指语言现象的命名、定义、和分类;另一类是语言教学角度的应用研究,包括语块教学的优点和在二语习得上的应用、以及围绕这些内容展开的实证研究。面对对语块研究的狂热,学者们的冷静思考却寥寥无几。语块理论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至今语块的命名及定义都无定论,不能不说是语块研究的一大缺憾。语块教学的确有较明显的优势,比如有助于减少中介语错误、增强学习者自信心、提高学习者语用能力、促进词汇学习等,这些优势尤其体现在可以提高学习者语言的流利和地道程度。这也已经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证实。但是人们似乎对语块的作用过于夸大,语块真的能一统天下吗?真的是语块掌握的越多,英语就越流利地道吗?笔者在研究语块的过程中,发现了如下一些问题。
一、语块的命名和定义模糊不清
语块所表示的语言现象首次由jesoerson于1924年提出,他使用了“程式语”这一名称。随后,学者们从各自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等出发创造和使用了各种术语,名称繁多,都无定论。sinclair使用词块(chunk);nattinger&decarrico使用词汇短语(lexicalphrase);cowie使用预制复合结构(readymade complex units);lewis使用词块(lexi-cal chunks);wray~83使用程式化序列(formula—ic sequences);schmit使用多词词汇项(multi-word item);scott使用词丛(clus-ter);stubbs使用短语结构(phraseology)等。其他常见于文献的不同说法还有:预制语块(prefab)、多词单位/表达(multi-word unit/expression)、复现词组(recurrent word combi-nation)等。另外,计算语言学领域常用的“n元结构”(n-gram)也是同义术语。可见语块的命名十分混乱。
语块的定义更是说法各异。学者们根据各自研究或实验的需要,给出了各种不同的定义。心理语言学普遍认为,语块的一般定义是作为整体记忆和提取的一串词。这个定义实际上是从语言使用者的角度给出的,是看个体语言使用者或学习者是否将其视为一个语块,是否整体记忆保留和提取。笔者认为,照此定义,似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预制语块库,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不断接触新的会话语境而不断扩展,判断语块的标准变得因人而异,甚至对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也不一样。这就造成了语块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去遵循,因此,从语块研究之始,就有反对的声音,随着对语块研究的深入,笔者也开始对语块研究有疑问。
近年来被广泛引用的国外研究语块的代表人物是alison wray,她之前使用“程式化序列”({ormulaic sequence)作为语块的名称。将其定义为“由连续或非连续的词和其它元素构成的序列。这些序列是预制的,也就是说,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存储在记忆中,并且在使用时作为一个整体提取而无需根据语法临时生成”。她的这一名称及定义被很多学者引用。最近wray又使用“语素对等单位”(morpheme equivalent unit)作为语块的名称。她将语块重新定义为“一个词或词串。该词串可以是完整的,也可以是含有空格的。该词或词串被当作一个语素来处理,它的意义不依赖其组成成分的组合”。wray提出可以用11种标准界定语块:语法的不规范性、语义的不透明性、使用语域的专门性、语用功能、个人使用频率、伴随的语言或非语言的标记、语法或词汇标记、似曾相识性、派生性、使用不得体性、与使用者语言水平不符的特点。wray建议可以利用这11种标准中的一种或几种来判别语块。可见wray对语块的命名及定义也不十分明确,也在不断改进和修正过程中。
国内较有影响的研究语块的学者王立非、卫乃兴等主要从语料库数据驱动的角度出发,侧重考虑形式特征。王立非认为语块是计算机可自动检索出以相同形式反复出现的2词或多词的有意义的连续词组单位。卫乃兴认为语块是一种兼具词汇与语法特
征的语言结构,通常为多词单位,具有特定的话语功能。
由于语块的定义十分混乱,所以语块被过度泛化,一般词组,固定搭配,习语,构式,套语、成语、歇后语、甚至整个段落都是语块,似乎语块可以一统天下。命名和定义是最源头的问题,由于语块至今也没有一个公认的名称和定义,所以造成理论上对语块的识别和分类存在分歧,这为进一步深入语块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不同的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研究语块,从各自不同的研究需要给出定义,如同一盘散沙。这不能不说是语块研究的一大遗憾。
二、语块的不可拆分性并不合理
jesperson在1924年首次提到程式语(for-mulas)时指出:程式语的使用不是人们按照规则生成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从记忆中拿来就用的。他当时即强调了语块作为最小的记忆单位的不可拆分性,之后研究语块的学者们延续并扩充了这样的概念。按照大多数语块的定义,语块无处不在,数量众多。根据电脑统计的数据显示,这些语义较为固定的各类形式的语块在自然语言中占90%的比例。研究语块的学者大都认为英语自然话语由各类板块结构组成,认为大部分话语是通过语块来实现的,语块是英语的基本语言单位。近年来,还有一些实证研究表明,母语使用者无论是在进行语言产出还是处理输入信息时,语块都是作为一个整体信手拈来、无需用语法规则解构分析。可是笔者认为不分析不等于不能分析,认为语块作为独立的交际单位,并不能否定它是由更基本的成分组成,更不能否定语言整体的组合性,这是人类语言与动物语言的根本区别之一。语言具有双重属性——可分析性及程式性。它既是一个以语法为基础、可分析的相对开放的系统,又是一个以记忆为基础、程式化(语块化)的相对封闭的系统。前者更强调语言规则的作用,而后者更强调频率的作用。语言组合之所以能“整存整取”,主要是因为它所表达的对应的概念已“整合”,成为一个整体概念,但如果需要,仍然可以分解,如“unesco”,“aids”,“make the bed”等。语块理论强化了语言的程式性,而忽略了语言的可
三、语块的使用频率与二语习得并不总是正相关
pawley和syder曾提出二语习得中的两个困惑,一个是接近本族语的流利(native-likefluency),另一个则是接近本族语的选词能力(native-like selection),即语言的地道性。大部分语块研究者认为语块的习得可以解决这两种困惑。他们认为语块通常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进人人们的记忆,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语块作为整体单位储存于心理词典,或者在语言神经网络中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有利于自动识别和提取,有助于提高理解的速度和表达的流利性。无论是从心理语言学角度,构式语法角度,还是语料库数据驱动的角度,都认为语块作为整体储存和提取,具有降低语言处理的费力程度(the reduction of processing effort)和完成社会交互的两大功能(achievement of so-cio-interactional functions)。但是笔者认为这样的功能过于笼统,且不限于语块,其他的、临时组合的语言表达也同样具有相似的功能。如果把语块进行细分,它们的功能就可能明显有别于其它的组合。如交际套语、成语、歇后语、固定搭配等,它们的功能就不一样。笔者也同样不认同语块的积累是语言流利地道的关键原因。虽然语块能够带来一定程度的语言流利和地道,但是语言流利地道的关键不是语块的积累,而是语言游戏规则的掌握或者是语言能力本身。
人们不难发现对于本族语者而言,语块在语言习得的初期至关重要。儿童在还没有具备语法系统的情况下,会根据外界的语言输入不加分析地产出语言,而这些语言输入正是他们习得模仿的语料,大部分都是以整体的语块形式出现。但是不是从本族语产出状况就可以推断二语学习必然始于语块的积累?是不是语块掌握得越多,二语就越准确、越流利、越地道,反之亦然?王立非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考察中国学生的英语语块能力特征,分别对书面和口头中介语的语块使用进行了定量统计,发现中国学生与本族语学生的语块掌握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可见本族语习得和二语习得是遵循不同的认知规律的,从本族语的语块产出轻易推断它与二语的语块习得是同一过程是不合理的。还有一个隐藏更深的问题是:一个人一生中接触和掌握的是有限的语块,却创造了无限的语句,这将归功于谁?归功于语块还是语言能力本身?本族语者,尤其是儿童,通过
仿和输入十分有限的语言,却有能力创造和理解无数个新句子,这一事实的意义何在呢?乔姆斯基在《语言知识:其性质、来源和应用》一书中,道出了语言能力的根本在于创造性。迄今为止,对语块的研究及其重要性的凸显都是基于把语言看作是模仿性的,经验性的,而非创造性的。总的来说,除了带空的语块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之外,语块的创造性空间很小,但语言从根本上来说,是创造性的。语块的模仿或积累不是本族语者和二语学习者语言流利唯一的原因,或许先天原因也不可忽视。一定语块的积累的确对基础性的对话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短时间内,一定语块的掌握的确能提高二语低年级学习者的口语、写作能力。但是仅仅如此,对于语言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语块解决不了语言表达的根本问题。许多实证研究指出,语块是二语流利的关键原因。对此,笔者想问,为何有时候某些年幼的本族语儿童要比掌握大量语块的二语学习者语言流利得多?实践证明,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不管是本族语还是二语,随着语言熟悉程度的提高,语块的积累和积累意识在逐渐淡化,但语言的流利程度却在提高。语块的积累对于二语学习至关重要,但其只不过是二语学习过程的一个方面,而不是二语获得成功与否的唯一指标,对语块重要性的强调并不能说明语块使用得越多越好,过度使用语块有时难免有炫耀之嫌,而且,诸如i think,youknow,i mean等语块使用得太多,反而说明英语会话能力差。因此,要谨防过度使用语块。
四、语块理论的运用尚无好的模式
虽然笔者对语块有以上疑问,但并不否认语块学习是二语学习的一部分。如何正确习得语块其实是二语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因为二语或外语习得不同于母语习得,各种各样的因素如中介语资源的不足、语内和语际的干扰等都会引起学习者语块使用的偏差。而二语习得和母语习得之间一些更为本质的不同,包括不同的习得外部环境如语言输入和教学模式等、不同的学习者个人特点如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等更是导致代表语言使用规约性的语块成为二语习得的瓶颈。桂诗春和杨惠中通过研究中国学习者的大量英语语料后发现:词汇搭配错误是中国学习者最常见的问题。其他研究者也发现:即便是高级学习者,在掌握词汇的搭配上也有相当大的困难。
用什么方法习得语块呢?丁言仁和戚焱在《背诵课文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一文中提出熟读和背诵课文有助于习得语块。通过背诵课文,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短语知识,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注意到文字细节,掌握短语,逐渐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将其运用在写作中,使文笔流畅,写作速度加快,运用在口语中,使自己的外语流利和地道。因此,背诵课文对提高学生的口语和写作能力大有裨益。可是笔者认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实际上人们潜意识里认为,学习者会自动悟出语言规律,重新创造语言。这才是语言流利和地道的关键。而且背诵也容易遗忘,对于成年人来说,背诵并不是好方法,背诵对幼童更加有效。陈艳和赵倩倩在《语块习得与口语交际能力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提出采用标识语块一分析讲解语块一使用语块的方法教学生习得语块,很多其他学者也都实验并认可这样的方法,可是这样的方法笔者认为只对成年人有效,对于更年轻的英语学习者,像儿童,这样的方法就显得枯燥了。笔者认为现在很多学者提出的语块习得方法似乎缺乏体系,无外乎都是简单的背诵,模仿,讲解,分析。如何运用语块理论使得学习者科学的习得语块应从制定具有操作性的语块教学法大纲(包括词汇语块表)开始,然后编制以语块为指导思想的教材,并研究形成一套基于语块教学法的课堂教学程序、方法和策略,最后配套语块教学法的评价体系。
五、结语
语块研究很重要,它涉及语言的性质,语言的功能,语言的变化发展规律。但是,语块讨论要明确讨论对象,要划定范围,避免以偏概全。习得语块其实并不能使外语变得更流利,更地道,而主要是有助于提高学习者语言使用与语境匹配关系的敏感程度。外语学习中语块的习得十分重要,但必须探讨出一套可行的基于语块理论的教学模式,外语的习得是个漫长又复杂的过程,学习者需要通过长期,系统的听说读写的练习才能学好语言,而且语言的能力与天赋因人而异,不是依靠对某一方面的简单训练就能概括出学习语言的捷径。语块的模仿和积累能够帮助学习者学习语言,但并不是唯一且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语块
理论在众多的二语习得理论中不应是取代其他理论,而只是起到补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