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党利用自身的执政地位和政治优势所能控制、支配并加以权威性分配的一切资源,是执政党实现执政目标可利用的各种积极因素与有利条件的总和。新中国成立60余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整合执政的各项资源、有效战胜各种困难的经验和启示主要有:思想理论资源是我们党战胜各种困难的根本保障,组织资源是我们党战胜各种困难的关键,民心资源是我们党战胜各种困难的力量源泉,制度资源是我们党战胜各种困难的优势,精神资源是我们党战胜各种困难的不竭动力。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执政资源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6-0171-06
吴晓敏(1955-),男,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主任、教授,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兼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和党的建设理论。(江西南昌 330003)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们党已经执政60余年了。60余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中国社会矛盾运动的特点,探索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领导人民进行建设和改革;60余年来,我们党注重加强自身建设,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努力整合执政资源,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障碍、困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认真总结党整合执政资源、战胜各种困难的经验,对于推动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具有重大意义。
一、总结党整合执政资源有效战胜困难的经验是执政党建设的重大课题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总结和运用历史经验的政党。建党以来特别是执政以来,党一直保持着对历史经验的尊重和对新经验的总结。经验是财富,经验是继续前进的动力,经验是滋养新思想的土壤。在国内外形势和党的执政条件都发生深刻变化的关键时期,总结和梳理党的执政经验、党的建设经验,不仅是党的建设本身的需要,也是全体党员和全社会的期待。党中央一直清醒地认识到,在领导全国人民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的同时,执政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对发展规律的认识、对党建规律的认识都有待于不断提高,如何真正实现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型、如何建设一个强大的执政党,这些都需要党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的养分。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4年6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等主要方面。”2004年8月22日,胡锦涛总书记《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又进一步要求全党同志“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从党的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方式、执政资源和执政环境等方面进行努力”。
“执政资源”概念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施执政资源的整合是执政党的一般功能,由于执政资源分散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党必须拥有广泛的包容性,通过各种方式将其整合起来,执政资源的整合具有多重积极意义。
第一,有利于实现执政资源的最大价值。执政资源是由多个要素、系统组成的,依靠自身作用的发挥可以为党更好执政提供支持。但并不是每一个资源要素都能如此,有的要素需要其他资源的激发、配合才能发挥最大价值。比如说,党员、干部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组织资源,但是如果党员、干部不能用很好的方式和合理的制度加以整合,他们只能是分散的个体,只能影响到极少数周围群众,因此,素质优良的党员干部资源必须有完备的制度体系资源作为支撑,才能更好地实现价值。
第二,有利于促进执政资源的优势互补。作为现实存在物,每一种执政资源都具有优势,也必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通过不同资源的整合可以取长补短。经济资源能够成为党员干部为人民谋福利的条件,运用它可以给人民带来更多实惠,赢得更多支持。但是,它也可能导致一些领导干部贪污腐化、部分党员只顾眼前利益。如果将经济资源与党的思想理论资源、制度资源、组织资源整合的话,就能弥补单纯经济资源的不足,有效减少党员干部的违法犯罪,促进人民群众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
第三,有利于发挥执政资源的整体功效。执政资源的整合,能够充分挖掘不同资源的潜力,实现1+1大于2的目标。党拥有的每一种
政资源,都有特定的影响力,主要针对某一个方面产生作用,这些影响力是分散的,不集中的。经过充分整合,各要素在执政资源整体中的地位就会更加明确,有利于形成执政资源的网络体系,营造发挥合力作用的良性氛围。只要将思想理论资源、组织资源、制度资源、民心资源、精神资源、社会智力资源、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等进行整合,它们就能从各个方面、各种角度对党的执政产生综合影响,这种影响也必然是全面的、深入的、集中的。
任何战胜困难的行为和方式方法,都离不开科学配置和合理使用资源。中国共产党只有科学配置和合理使用执政资源,才能有效战胜各种困难。我们党执政以来,在整合执政资源、有效战胜困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理论上来说,这些经验有助于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丰富和发展党的执政理论;从实践上来说,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这些经验对增强信心、共谋对策、共克时艰有重要的意义。
二、执政资源的内涵与特征
世界各国政党执政的实践表明,没有不依赖执政资源而生存的政党,也没有不为政党所利用的执政资源。而所谓执政资源,是指执政党利用自身的执政地位和政治优势所能控制、支配并加以权威性分配的一切资源,是执政党实现其执政目标可利用的各种积极因素与有利条件的总和。执政资源的这一内涵体现了三层含义:一是这一“资源”运用的主体只能是执掌政权的党派或政治组织;二是这一“资源”必须是执政党能够控制和支配的资源,否则就不能作为执政资源来看待;三是执政党能对这一“资源”进行整合和分配,能够运用执政权力合理配置上述资源,使其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 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也是长期执政的党,党的执政资源同样是其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宝贵财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经过28年的武装斗争才获得成功的,而且这种获得政权的方式与西方国家的执政党相比有明显的不同,因而其执政资源的特征既表现出一般政党的共性,也表现出鲜明的自身特色。
一是阶级性特征。政党首先是有阶级性的,是一定阶级或阶层利益的代表,对执政党来说,坚实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是长期执政的基础性资源。《中国共产党章程》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与西方政党最本质的区别,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最显著的阶级性特征。
二是全面性特征。执政资源作为执政党生存和发展所需的一切资源,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因此,执政资源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源等各个方面。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载入党章“总纲”,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为夯实党执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资源提供了党内根本大法的保障。十七大党章“总纲”中进一步增写了“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载入党章,并且在党章中增加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以人为本”等内容,充分体现了执政资源全面系统的特征和要求。
三是动态性特征。执政资源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因此,执政资源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性的概念,把握这一特征对于无产阶级政党尤为重要。前苏联、东欧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的教训告诫我们,在社会主义国家,如果执政资源大量流失,党群、干群关系严重不和,人民群众同样会抛弃共产党。因此,传统观念中认为共产党执政具有“天然合法性”的观点是不科学的。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适应时代变化和要求,顺应执政资源的动态性,不断保持和丰富执政资源。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强调指出:“全党必须牢记,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
四是开发整合性特征。可开发整合是资源本身具有的属性之一,执政资源同样具有开发整合性的特征,这也为我们研究和挖掘执政资源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当然,相对于人的需求来讲,资源总是稀缺的
,任何资源都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执政资源同样如此。执政过程既是创造、扩充资源的过程,同时也是消耗执政资源的过程。对一个长期执政的政党来说,一些原有的执政资源会逐渐流失乃至失效,需要不断找寻、开发和整合新的执政资源。因此,培植执政资源新的增长点和整合新的社会资源,是执政党整合和拓展执政资源的必然途径。
三、中国共产党整合执政资源有效战胜困难的启示
新中国成立60余年,中国共产党整合党执政的思想理论资源、组织资源、民心资源、制度资源、精神资源等各项资源,有效战胜各种困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也有许多经验和启示。
(一)思想理论资源是我们党战胜困难的根本保障
思想理论资源即意识形态资源,是执政资源的精神软件。思想理论资源不仅为人民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为人民提供政治信念和精神动力。思想理论有着鼓励与激励、解释与辩护、批判与监督的功能,任何政党要有效执政,必须充分运用思想理论资源。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一套通俗易懂、紧紧抓住人民关注点的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运用一系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独创性的思想工作方法,使得广大人民群众从内心认同、接受党的思想理论,从而克服了重重困难,解决了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一是以实事求是的理论精髓提出“找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它指引我们党领导人民夺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也是党的重要执政理论资源,从理论和实践上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问题。
二是高举解放思想的旗帜,冲破“两个凡是”。不冲破“两个凡是”的桎梏,党的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就不能启动。为端正党内的思想路线,党发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用全面、准确的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两个凡是”。改革开放的序幕也从此拉开,邓小平理论也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形成和发展,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党正是用这一思想理论资源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航程。
三是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改革中的问题。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我国出现过两次大讨论,即“姓资姓社”的讨论和“姓公姓私”的讨论。这两场大讨论,直接关系到我国改革的方向。党着眼于理论的实际运用,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资源解决了这两大讨论。市场经济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可跨越的历史阶段,也是资源配置的最佳途径,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是一对矛盾,两者相互适应才能推动社会发展。选择什么样的所有制,应由生产力的水平决定。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的多种经济成分,为不断深化改革提供思想保证。
四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解决新问题。改革不断深化,党的思想理论也在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党在指导思想上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党的最新理论资源。党用新的思想理论资源解决遇到的新问题,取得了改革开放的新成就。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用党的最新思想理论资源指导改革,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倡导以人为本,追求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改革开放出现了新局面,并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发展”这一重大课题。 资源是我们党战胜困难的关键
组织资源是党的执政资源中的载体与依托,是巩固执政地位的组织保证。它主要包括组织规模、组织成员、组织基础、组织原则,其要素包括党员队伍、组织结构与组织方式等。按照政党运作的一般规律,政党的组织规模、党员素质、作风纪律,都会直接影响执政党的执政效能。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我们党极其重视整合党执政的组织资源。
一是建立健全党的组织体系。我们党的组织体系由中央党组织、地方党组织和基层党组织构成,是按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我们党的力量,关键在于组织的整体力量。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没有因为市场经济的分散性而影响到党组织的整体战斗力,始终按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构建党的组织体系,使之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为
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证。
二是加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更好地体现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如何加强工农联盟对党的基础地位,如何对待新的社会阶层等,都是事关执政基础的重大问题。为此,党的十六大修改了党章,把其他社会阶层中符合入党条件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从而使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显著增强。
三是建设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与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不仅要把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分子吸引到党内来,而且还要以严格的党性和修养提高党员的各方面素质。高素质的党员队伍是我们党最大的组织资源。党员素质主要包括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科学文化知识素质、民主素质与组织纪律素质。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险考验的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特别是培养造就大批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优秀领导人才,这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为此,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之初制定了干部四化的原则,在新世纪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三)民心资源是我们党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
有效整合民心资源,处理好党与人民的关系,处理好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是执政资源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民心资源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重要的外部资源,也是中国共产党合法执政的逻辑起点。战胜困难的力量来源于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是我们党战胜各种困难的根本保证。江泽民曾深刻指出:“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性因素。”胡锦涛总书记也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这些话是对政权兴亡规律的一个重要经验总结。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民心资源是任何政党获取、维护以及巩固政权所必须凭借的资源。中国共产党取得执政地位,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要巩固、发展其执政地位,民心资源仍然是不能忽视的重要资源,必须善于挖掘这些资源。当今世界风云变幻,中国共产党能够历经风雨执政60余年,正是由于党有效地整合了民心资源,才使新中国摆脱了一穷二白,发展到经济繁荣昌盛的一个新面貌,人民从中受益,才使人民群众对党充满了信心,在一系列困难、灾难面前都能全力与党同舟共济、度过难关。党执政的经验表明:民心资源丰厚,党的执政地位就巩固、发展;反之,民心资源不足或缺乏,党就会失去群众基础,党的执政合法性地位就会受到威胁。
一个政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在不知不觉中丧失民心资源。“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使中国共产党获得源源不断的民心资源。“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邓小平提出制定方针政策的标准要看“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江泽民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胡锦涛积极倡导“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这些都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整合民心资源的决心和勇气。
(四)制度资源是我们党战胜困难的优势
制度资源是执政资源中的根本资源。物质资源、精神资源的优化,依赖于制度资源的优化配置。不同形式的制度资源都是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合理的制度资源安排会使其满足社会的不断需要,使社会可持续发展。整合制度资源要把不同的制度资源当作不同的资产,投入到社会的再生产中去,从而使制度资源获得保值和增值,建立一种科学、高效的资源配置机制,创造一个公平环境,减少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
制度资源是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它能提供一系列有关权利、责任和利益的法则,明确告诉人们哪些行为是被允许和鼓励的,哪些行为是被禁止的,从而为人们的行动提供航向,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因而,人们往往把现实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归于制度本身。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有效地整合了制度资源,同时进行了一系列制度改革,提高了政党形象与执政能力。
有效地整合制度资源,就是最大限度地分配、调整制度资源的不同使用方向,在低成本的情况下尽可能创造高效益,实现制度资源
的最大成效。这首先在于有一个良好的制度基础作为保证。一个国家的制度资源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一系列制度。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如:政治上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经济上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军事上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等。这些制度使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得以巩固和发展,经济得以迅速发展,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制度资源,也是中国共产党继续整合制度资源的基础和起点。
(五)精神资源是我们党战胜困难的不竭动力
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资源是极其丰厚的。中国共产党通过整合这些精神资源,积极推进这些资源的能动性转化,使中国共产党经受住了不同历史阶段的各种严峻挑战和考验,并使自身更加成熟、强大。实践证明,整合精神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的一个发展方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
精神资源包括人的理智、情感、意志、观念、信仰等因素,反映了人、自然、社会等内在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意识,是人类物化劳动的升华。整合精神资源,就是引导人民提高自身水平,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激发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在面临困难时,在中国共产党就会通过整合使用这些精神资源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进而使自己进一步发展壮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中,先后产生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等。这些精神既是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资源,又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的精神武器。中国共产党正是靠着这些精神资源,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实现了夺取全国胜利的崇高目标,走出了一条新路。这些资源已是我们党的精神财富,是党执政后仍然不能放弃的。
精神资源本身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是新与旧相互融合、转化的过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结合时代发展,结合党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任务的变化,结合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实践,把党的精神资源转化为民族精神,发挥了它们在战胜困难中的积极作用。党的十七大将民族精神阐释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作为具体体现的一种精神。它使得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而且生生不息、连绵不绝,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是一个民族信心和力量的源泉。”这是中国共产党整合精神资源的经验总结。
精神资源建设是党的执政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整合精神资源要采取科学的、唯物的态度和方法,大胆借鉴和汲取人类社会的一切优秀精神,警惕一些优秀精神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同时要不断开拓精神资源的新领域,为党的执政资源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动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