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研究纤维支气管镜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中的应用。 方法 回顾性研究100例呼吸衰竭并行呼吸机辅助呼吸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接受纤维支气管镜治疗的观察组和常规吸痰治疗的对照组,观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例数、临床肺部感染评分、机械通气相关指标。 结果 观察组患者病后3、5、7 d时cpis评分、vap例数、机械通气时间、vap治愈时间、住院总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纤维支气管镜能够有效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关键词] 纤维支气管镜;机械通气;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呼吸衰竭
[中图分类号] r5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2(c)-0041-02
呼吸衰竭是许多疾病常见的并发症,多采用机械通气治疗,随之引起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严重影响治疗进程。因此,需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其发生。为了进一步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中的应用,笔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4月~2011年7月在本院就诊的100例呼吸衰竭并行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分析患者的病历资料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4例患者中,男31例,女23例;对照组46例患者中,男29例,女17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通气方式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在机械通气过程中2 d行一次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清理呼吸道。清理时,采用奥林巴斯t30型支气管镜经鼻腔进入气道,观察气道分泌物情况并予以清理;分泌物较多者,可灌入0.9%nacl溶液冲洗后再进行清理。
1.2.2 对照组 在机械通气过程中给予常规吸痰、翻身、拍背等常规治疗。
1.3 观察指标
1.3.1 两组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情况 按照下述标准判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热、体温>38.5℃,低氧血症、血氧饱和度持续低于90%,双肺或一侧肺可闻及干、湿啰音体征,胸部x线检查发现肺纹理增粗、浸润性阴影,血常规检查提示白细胞计数增高(>12×109/l)。
3 讨论
呼吸衰竭是临床常见疾病,不仅是很多危重疾病的并发表现,也是导致急症死亡率升高的原因[2]。近年来,随着机械通气技术的发展,呼吸机辅助呼吸被广泛应用于呼吸衰竭患者的救治,为呼吸功能的恢复和原发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充足时间。但由于长时间的气管插管,患者全身情况较差,口鼻物理黏膜屏障功能消失,咳嗽反射减弱等原因,机械通气也会出现相关并发症[3]。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机械通气最常见的并发症,相关研究显示icu患者vap的发生率高达10%~20%,病死率也达到5%~15%[4-5]。由于呼吸衰竭患者伴有一定的意识障碍,难以配合医务工作者,这就给呼吸道清理工作带来了极大难度[6-7]。呼吸机辅助呼吸虽然可以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呼吸道梗阻状况。
通过上述回顾性研究,给予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和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病后3、5、7 d时观察组cpis评分、发生vap例数、机械通气时间、vap治愈时间、住院总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这就说明纤维支气管镜下进行呼吸道清理,可以解除呼吸道的阻塞、直接去除引起呼吸衰竭的原因,进而有效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总时间,清除气道分泌物,解除呼吸道阻塞,改善患者的通气状况,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8]。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纤维支气管镜能够有效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总时间,对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贾育红,袁天柱,杨黎焱. 临床肺部感染评分在呼吸机相关肺炎诊治中的价值[j]. 医药论坛杂志,2010,31(3):123-124.
[2] 郝厚碧,刘文凤,何桃敏. 人工鼻预防气管切开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j]. 现代预防医学,2012 ,39 (10):2630-2630.
[3] 顾克菊,王雪文, 陶建敏. 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肺炎与医院获得性肺炎病原学调查[j]. 现代预防医学,2009,36(16):3181-3183.
[4] 卢惠伦,游世伦. 床旁纤维支气管镜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中的应用[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4(17)
2025-2028.
[5] 荆华,陈艳明. 持续机械通气伴发呼吸机相关肺炎的临床诊治体会[j]. 中国医药导报,2007,4(33):165.
[6] 莫文梅,方毅. 经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观察[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0,18(6):611-612.
[7] 马露娜. 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与控制[j]. 中国医药导报,2009,6(6):122,125
[8] 贾民,朱晓琼,于永福. 床旁纤维支气管镜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2(2):258-260.
(收稿日期:2012-08-27 本文编辑:魏玉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