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教师 校本课程 开发 策略
论文摘要:随着课程管理模式的改变,教师将更多地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是其获得专业发展的过程,也是促进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过程,因此需要从多方面对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予以保障。这些保障既包括相应的政策制度,如赋予教师专业自主权、建立有效的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社会支持系统和学校管理组织网络,也包括教师自身的努力,如转变课程观念,不断学习、研究,以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知识与技能,确保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试行三级课程的政策,“决定”实施已有十余年时间,校本课程成为了课程改革的热点。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的开放、民主的课程资源选择、决策过程,采用“实践—评估—开发”的课程开发模式,涉及学校教育实践的多个方面。校本课程的开发改变了以往中小学在课程开发中完全处于被动地位的局面,这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如何使用恰当的方式促进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成为了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一、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本位课程和地方本位课程提出来的。所谓校本课程,一般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论,在对学生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研讨、设计与专业研究人员或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编制出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简单地说,是学校按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对学校的部分或全部课程进行不同程度、层次的设计和开发。国家对课程设置的规定需要学校创造性地加以实施,发挥学校在课程结构体系上的主体作用,使每所学校的课程设置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规定属于文件课程范畴,学校具体的落实属于实际课程的范畴。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加以整合,以形成校本化的课程结构体系。
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自主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是一个开放民主的、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决策过程;校本课程开发旨在尊重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突出本校的课程特色;校本课程开发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的局限性而采取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践不断丰富与完善的过程。
教师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因素,也是通过校本课程开发直接受益的群体。“他们活动的范围可能是有限的,但这对于提高学校认同感和学校的整体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了。”[1]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对于其自身专业化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形成专业理想。教师的专业理想是其在对教育工作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教育本质、目的、价值的认识和信念。它对具体的教育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从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又对专业理想的发展、完善产生影响。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有助于形成新的知识观、教学观、课程观。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会面临新的教学观念的挑战,而思考、应对这些新事物的过程有利于个体的专业进步。校本课程重视的不是现成、静态的知识,强调通过学生自身的体验获取有用的知识,即知识不是静态的结果,而是一种主动的建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传统的只重视学习结果的模式中解放出来,更加注重过程。这个过程是使学生产生疑问和矛盾的过程,也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
2.促进教师拓展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校本课程要求教师自己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负责课程的实施和评估。校本课程开发要求中小学教师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因而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的实践中要学会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形成一定的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技能,具有相应的课程理论知识和基本的课程编制技术。这就必然引起教师知识结构的重组,以构建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并掌握课程理论知识。
3.促进教师增长教育智慧。“教育智慧”是一种形象的比喻,所指的是教师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和具体的教育问题,能够灵活应对、顺利解决问题的本领。教师的教育智慧涉及教师的教育信念、教师的自我知识、人际知识、情境知识、策略性知识、批判反思知识等,与教师的个性特征联系在一起,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的结晶,而非单纯的教育知识传授和教育技能训练。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教师的教育智慧是其顺利开发校本课程的基本保证;另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是教师教育智慧增长的重要途径,教师只有在课程开发实践中积极参与、深入钻研、合作互助、大胆创新,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课程开发能力,积累经验,增长教育智慧。
二、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1.学校制度的保障。
(1)赋予教师专业自主权。“教师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自主权或教育自由,这是教师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需要外界赋予的一种权利,也是教师政策环境对教师影响较大的部分。”[2]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其自主决策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例如,教学内容的确定权,有的教师可能是从专家开发的课程中进行选择,或改编现有的教学材料;而有的教师可能觉得使用自己开发的教学材料能使他们教得更好,愿意自己准备课程计划和教材。对于教师的选择,学校应予以支持,赋予教师相应的权利。
(2)建立有效的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社会支持系统。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若教师能真正、成功地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学校及社会就应该为教师的参与提供必需的时间、资源和专业支持。一方面,学校应该制定相关的制度及相匹配的活动机制,如民主开放的组织结构、灵活的教学机制和弹性的评价机制等,力争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与适宜的学校文化,以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学校及社会要尽可能地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所需的课程资源,如要有专业理论工作者、学生家长及社区人士等校外人力资源的合作与支持。
(3)建立完善的校本课程开发学校管理组织网络。“学校组织功能是通过学校各种上下关联、左右相通的组织实现的。”[3]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也需要变革创新学校组织:如成立由校长、主管课程开发的副校长以及科研处、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负责人组成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做出决策,组织人力、物力,协调各方关系;成立由科研处、教务处负责人和各学科教研组长组成的校本课程开发指导小组,起草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方案,帮助教师正确进行校本课程的设计;成立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小组,按学科组分别组建、制定本学科的开发方案,编写课程纲要,并按照课程开发方案、课程纲要有效实施校本课程开发。
2.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1)转变课程观念。中国具有深厚的国家本位课程开发传统。在这样一个国家,引入学校本位课程开发、管理机制,首要条件就是要创造与此相适应的课程意识与课程理念。课程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也是变革人。“教师专业的政策环境变化以后,教师在教学内容确定上有了更大的权利,但同时也失去了对教材、教学参考书和教学统一标准的依靠,将需要教师进行更多的创造劳动。”[4]在国家课程开发中,教师往往是课程的被动实施者,而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则成为了课程的规划者、设计者、实施者和评价者,由课程的外围转至课程的中心,这种角色的转变首先是以教师的课程观念转变为前提的,所以帮助教师树立新型的课程观念是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
(2)掌握课程基本理论知识。教师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虽然不同于理论工作者的理论研究,但也需要科学的教育理论作指导。”[5]校本课程开发涉及到课程的方方面面,既有宏观的课程规划,也有微观的课程选择、课程改编等,为此,就需要教师掌握相应的课程理论知识与课程开发技能。教师只有在一定的理论知识支撑下,才能科学地从事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活动,才能理性地诊断出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与有效措施。
(3)提高课程开发的综合素质。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也可以像课程专家一样开发课程,但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这种理论功底远不止是本学科的,而是多学科、多方面的综合理论素质。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可通过以下途径提高业务理论的水平:①全面把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纲要》的精神和要求,了解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了解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求。系统学习教育理论,从中吸取营养,使校本课程开发具有科学性和时代性。②通过协作获得专家支持,提高理论水平。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学校科研处、教研组建立与大专院校等的协作关系,共同进行课程开发,成立课程开发研究小组。③领会校本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把握校本课程学和教的特点,学会编写校本课程纲要及校本课程教案。④掌握校本课程的开发程序。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持续性的专业活动,它需要一个理性、民主、科学决策的过程,这一过程以明晰学校教育哲学、调查学生需求、分析学校资源、把握社区发展需要为基础,通过对这四个方面的综合理解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具体步骤包括:
确定方案:包括确定校本课程总体目标、课程结构、科目、课程纲要。
组织和实施:包括选择安排知识、班级规模、时间安排、资源分配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等事项。
评价与改善:涉及教师、学生与课程方案三方面,即评价内容与方式、结果处理、改进建议。
通过这样一种理性的课程决策过程,并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成立相应的组织,才能保证校本课程开发成为一个持续性的、不断改进的过程。这里尤其要提到的是,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自主进行的,校本课程的评价更多地依靠教师进行自觉自律的自我评价,不断反思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改进是保证校本课程开发顺利运行的关键。
(4)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在课程内容方面,当前的课程内容表现出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特点”[6]因此,学科组教师对课程的开发可从两个层面进行:一是课程补充。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补充有关学习材料,与教材共同构成系列化课程内容。这些补充材料可以是与学科内容相关的专题性学习材料,可以是设计的一些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感悟和体验,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二是课程改编。主要是教师对已有课程内容加以修改以适应具体的学校情景和课堂情境。在课程改编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学生的学习经验以及各种配套的学习资源等因素,通过增加、删减、突出重点、变更顺序等方式对各种已有的课程加以改造,从而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班级的具体情况,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5)具有相应的课程开发技能。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技术性很高的活动,需要教师拥有相应的课程技能。这主要包括:①课程交流与表达技能。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需要合作的工作,教师个人独立进行课程开发,不但在质量方面值得质疑,由于缺乏配合还可能会带来诸如片面性、离散性等问题。所以需要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专家学者之间的相互协作和集思广益,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理解、沟通。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课程交流与表达技能。②课程开发的技能。一般是指在了解学生知识经验背景基础上诊断学生需要的技能;根据学生需要明确课程目标的技能;根据目标选择和规划课程内容的技能;根据学生学习风格和自己的潜能选择课程实施策略的技能;对学生、课程和教师自我进行持续、有效评价的技能以及根据评价的反馈信息及时进行各方面修正、完善的技能。③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技能。丰富的课程资源能够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谐发展提供各种可能的平台。教师具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技能,就会自主地去识别、捕捉、积累、利用各种资源,特别是课程实施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资源,从而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多种发展机会、条件和途径。④维持课程体系平衡性的技能。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不能只站在某一课程的基础上,国家、地方、学校各种课程的和谐统一是学生适应新课程、提高学习能力的前提,教师只有站在整个课程体系的高度,才能对所参与开发的课程有一个整体、全面的认识,整体规划课程结构,才能使所参与开发的课程有一个符合学生实际的安排。
(6)发挥团队的作用。一个学科组内由于彼此任教的科目相同,在教学原则和方法上,较容易形成相近的理念。因此,既要发挥教师各自的特长,又要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合作有助于教师发展意愿的激发和强化。”[7] 校长有责任让教师明白自己在校本课程开发背景下的角色,应鼓励所有教师参与力所能及的课程开发研究,让他们从一个课程的实施者变成一个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在集体开发研究过程中养成课程开发的意识,发展课程开发的能力,培养合作参与精神。
(7)推广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不仅要做到人人有课题,人人参与教改研究,而且要让每个课题都努力通过校本课程建设,使教师具有成果意识。校本教研成果多以书面形式反映,“校本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除了研究报告、学术论文之外,还包括案例撰写以及反思记录。”[8] 学校应鼓励教师总结推广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从而使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都得到较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91.
[2]孟宪乐.教师专业化发展与策略[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124.
[3]李继秀.教师发展与学校组织变革创新[j].教育研究,2008(3):81.
[4]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60.
[5]赵春娟.对中小学教师“研究热”的冷思考[j].教育探索,2008(4):89.
[6]刘志军,杨会萍.冲突与融合:课程文化在教育变革中破茧成蝶[j].中国教育学刊,2008(4):40.
[7]饶从满.教师合作: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j].教师教育研究,2007(1):21.
[8]郑金渊.校本研究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