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运用文献资料、现象法,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运用于高校武术教学,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知识意义的建构者,而教师是知识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并在此基础上,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分别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三方面提出了新的教学思路,为我国高校武术教学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武术教学:教学内容
1前言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健身需求与日俱增的态势要求在学校教育中进行科学健身的教育,同时向学生传授科学健身的知识和方法,为形成科学健身的观念、能终生从事健身打下良好的基础。随之而进行的体育教学改革其宗旨是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使他们能终身受益,为进行终身体育打下基础。高校开设武术课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然而传统教学的重教于学,重运动技术的掌握,其无论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及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的评价体系等方面来看都没有明显的突破,与体育教学改革的宗旨背道而驰。因此,以什么样的学习理论为指导,进行高校武术的教学,使其在新的体育教育过程中发挥真正的作用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人的认知思维活动的主动建构过程,是人们通过自身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与外界环境进行交互活动以获取、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传统的教学活动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学习活动。由于学生的知识获取是以学生的主动建构为主,教学再不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过程,而是根据自身原有知识的结构,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因此,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则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运用
3.1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武术教学中,教师先对所讲授的套路进行讲解,然后分解示范、分节训练,待动作基本掌握后再配合音乐进行整套动作的练习。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教什么就学什么,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处在教师指令性的教学中,学生没有尝试的机会,传统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能动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武术教学要求一切的学习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那么其教学过程应包括以下五个环节:
1)设置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设置情境,即在教师教授之前出示即将要学习的内容(例如理论课的武术之功效或实践课上基本步法的教授),并给与学生对该内容主动建构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达到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一定程度上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2)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的初步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在对讲授的内容的原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的讲解指导对所讲解的内容进行重建构,把新的感受与自己原有的知识技能经验进行交互活动,同化所讲授的内容。
3)小组的合作式学习。继第二个步骤之后学生对新学内容有了一定感受,就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一般以“5人学习合作小组”为单位,在教师指导性讲解后,由小组长带领练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达到对所学的知识技能的再认识和巩固。
4)个人的自主练习。在教师组织下,学生再以个体为单位,结合自身的情况,自主地消化、吸收、巩固、掌握所学知识与技能。
5)变换练习条件在实践中尝试创新。有效的学习应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发生的,知识也是具体的环境下掌握的。学生能按一定要求完成某个练习之后,要增其难度,变换项目、场地背景条件,让学生在新情境之下进行练习。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尝试创新。
3.2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普通高校武术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只重视以掌握运动技术为目的的“教”与“练”,忽视了以锻炼为目的的“教”与“学”,忽视了对练习方法的掌握及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其特点是单纯追求技术动作的掌握,追求群体效果,忽视个体差异,不利于个体的提高与发展。许多高校开设武术课都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3~4套的动作套路,讲几次理论课,再考一下已学过的1~2套动作,就结束了课程。调查发现,许多学校由于开设武术课时有限,一般只进行武术技术教学,而未向学生传授武术的理论知识,致使武术教学过程变成纯动作教学过程,理论知识缺乏,学生对武术的内容分类、作用、特点、素质要求、音乐选配和欣赏、比赛方法和规则等基本知识却不甚了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推崇“知识结构的网络化”,知识的结构不一定是直线形的,而是可从网络的任意一点开始。武术的教学内容包括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的教学,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实践练习是相辅相成的,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发展理论。理论知识的教学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在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内容的基础上,针对某一知识点,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利用多种辅助工具对其加以建构,尽可能多的、广的搜集资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达到对武术更深刻的认识比如:在学生首次课上介绍“武术”这个概念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分别从“健”、“美”、“操”这三个字眼加以理解,进行建构。对于技术课的教学,不能单纯的教学生几套操,应更多的教给学生创编动作的方法,在学校体育结束后,可以自觉地、有能力地进行锻炼或指导他人锻炼,为学生进行终身锻炼打下基础。
3.3教学评价
在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中,教师处于主导核心的位置,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把学生视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因此教学评价的主体是教师,评价的内容,围绕教师的“教”展开,以知识为核心,更确切地说,是考察学习者能够记忆教师所教知识的数量的多少。而武术课的评价方式更是单一,主要以学期考核为主,内容便是教师所教授的几套操中的~两套而已。对学生单纯得掌握老师所教授的动作的量及准确度则成了评价的标准。学生做得和老师一模一样获高分。这种“一刀切”的评价方式对学生来说,就是单纯的模仿,更谈不上对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能力的评价了。
高校的武术教学,其评价体系的目的不是为了选拔优秀的运动人才,而是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增强体质、提高能力、启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武术课的评价体系应包括三个方面: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主体。
1)评价内容要多元化,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学生的运动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价,还应包括对学生的体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习惯养成的评价。
2)评价方法要多样化,才能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评价。要做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相结合。传统的评价方法过多的强调了定量地、绝对地、终结性地评价,在今后的教学评价中应多定性地、相对地、过程性地评价学生。
3)评价主体应多元化,促进学生主动性学习。评价主体应由教师转化为教师与学生。应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学生是其学习活动的直接体验者,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自己或他人进行积极、客观、有效的评价。
4结论
1)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武术的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增强体质、提高能力、启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并能为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武术教学,其教学方式应摒弃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方式,而应用“五环节”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则更能培养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教学效果。
3)武术课的教学应该是理论课与技术课齐头并进,理论课的教学以教材为基础,同时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借助多种辅助工具,广泛搜集资料,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技术课的教学应为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服务,围绕这个目的展开。
4)新理论指导下的评价体系应包括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主体三个方面。评价内容要多元化,评价方法要多样化,评价主体要多元化,才能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做出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