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 2011年江苏高考 语文教学 打牢基础 巧妙训练
论文摘要: 高考是指挥棒,它决定了高中三年级的语文教学方向。本文根据2011年江苏高考语文均分惨跌的情况,探索高中三年语文教学的基本思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在高考中获得高分。
转瞬间,2011年江苏高考悄然落下帷幕。从考后学生与教师的反应看,除成语题出新、语言运用题结合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而考了鲁迅《呐喊》作品、结合日本地震海啸而考了语言概括、论述题考了鲁迅的一篇杂文外,其余包括作文《拒绝平庸》在内的相关题皆属正常范围。但阅卷结果表明,全省语文均分远低于2010年,让人大跌眼镜。我想《扬子晚报》当时的专家分析也一定失了水准。何故?这其中固然有阅卷标准提高的原因,但教师猜题押题、“题海战术”,可以说起了“发酵”作用,从根本上误导了高考的大方向。据此,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只有紧紧围绕《高考大纲》,高一、高二时打基础,到高三时再针对各种可能的题型巧妙训练,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在高考中获得高分。
一、拿稳该拿的分
如拼音、默写、成语、病句等。古诗文默写毕竟就那么几篇,高一、高二时应有意拓宽,以增强学生写作的文化底蕴。拼音、成语看似漫无边际,其实完全可以以课本为依托,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如教到成语“茅塞顿开”,可引导学生思考与此同义的成语还有哪些,悟出“豁然开朗、醍醐灌顶”等;教到成语“方兴未艾、首当其冲”,不妨举些生活中人们常不知不觉间犯的错例,以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病句题最好拿平时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错误做靶子,以“现身说法”来警醒学生,在此基础上加以引申,像句式杂糅、语序不当、自相矛盾、句子歧义等都是生活中常见语病,只要做有心人,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就应该不在话下。
二、做好积累的工作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文言文、名著阅读,相对而言,虽好拿分,但要掌握牢靠,绝不能指望急来抱佛脚,它基于平时的扎实阅读与潜心积累。如2011年高考文言注释选项“以公少年易之”的“易”,联系上下文,很容易让人想到《〈史记〉选读》之《高祖本纪》中“素易诸吏”的“易”,意为轻视、看不起。再2011年语言运用题:“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学校拟在校园网主页增设‘辛亥英烈’专栏。请写出鲁迅小说中以秋瑾为原型塑造的辛亥革命志士形象姓名及作品名,并为该专栏写一段不超过25个字的按语。”考生成绩总体很差,理科班几乎全军覆没,根源就在不重视课外阅读。这道题本不难,鲁迅小说《药》就在必修二教材《祝福》相应的课后练习中有阅读的要求,只是《药》被安排在语文读本(第二册)中,很多学校干脆弃之不用,学生大面积失分,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只要认真读过《药》,就必然会注意文后补充的注释[1],从而答案不言自明。这道题难点应在对“按语”的理解,因为学生很少接触,且生活中也很少用到,若命题人配以注解,则难度会大减。题中“按语”应是对开设该专栏的说明,答案应与“纪念辛亥英烈”有关,从而想到可能与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政治纲领有关,如果再联系当前的时政要闻,恐怕与国共两党2011年或将共同纪念辛亥革命有关,这样便不难推出“继承先烈遗志,光大志士精神,为振兴中华而发奋”的结论。可见做好高一、高二的基础性工作是多么重要。当然,要养成积累的习惯,还得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主动学习,主动钻研,且勤动笔,善整理,并适时去消化。
三、阅读教学与拓展训练一着不让
高一起步阶段,重点加强文学类作品教学,如散文、小说,同时文言、诗歌教学穿插其中。如《我的四季》、《我心归去》中不少语句富含人生哲理,可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激起对家园的深深思念;《荷塘月色》语言优美,可以结合大量叠词和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让学生体会如画的描述、丰富的意蕴。又如《祝福》中四次描写鲁镇的飞雪,《林黛玉进贾府》中写不同人眼中的林黛玉分别对描摹环境、渲染气氛或表现人物各自身份的作用,都值得细细揣摩。到了下一学期,则重点加强论述类作品教学,同时文言、诗歌教学穿插其中。如鲁迅《拿来主义》先破后立、卒章显志的行文思路,以及总体设喻、分类相比的说理方式,应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高二提升阶段,做到实用类作品教学与文言教学齐头并进。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中大量引用诗词典故的作用,《报任安书》、《高祖本纪》中主要事件的记述、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包含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在内的重点句翻译,当舍得花时间推敲。到了下学期,则重点加强诗歌教学,同时进一步搞好散文教学。如李杜、苏辛等著名诗词大家的作品、背景、内容和表现特色等都应了然于胸。高三关键阶段,一轮阅读训练分专题,突出重点;二轮阅读训练搞综合,全面系统。试题编排当少部分源自高一、高二课本,大多数源自课外资料,这样的课内外结合,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给学生以切实的启发。当然,对于文本阅读还须澄清两个误区:一是浮于表面。如一看到写母亲,脑海中就翻出母爱;一看到绿色,脑海中就呈现环保;一看到叙述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脑海中就掠过保护动物之念,等等,完全是“想当然”。二是牵强附会。如“贴标签式”地谈资本主义金钱至上,封建制度害人,爱国,坚强,等等,此乃所谓的“首因效应”。要注意掌握两个原则:一是以“文”为本。做到重视文体特征,学会与文本对话。二是以“人”为本。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走入作者的精神世界,试图学会与编者对话。
四、谈谈作文
从近年来的江苏高考看,题型大都命题作文,如2008年《好奇心》→2009年《品味时尚》→2010年《绿色生活》→2011年《拒绝平庸》,相对平易,学生有话可说,关键是要“深入思考,平中见奇”。立意首当考虑,所谓“意在笔先”。要求做到是非分明,独辟蹊径,入木三分。如《妈妈只洗了一只鞋》,有同学从“我”的尴尬、不会生活来反映当前素质教育仍浮于表面的实质,这样的立意就很深刻。其次是选材,要求生活化、个性化,切忌低幼、低俗、浮泛。如2011年高考以“风沙渡”为引子的满分作文,作者就是从赶考路上偶然一瞥的小餐馆名闪出智慧的灵光,悟出了其中激荡的那种粗广远的豪情。只是一块招牌,可在作者眼中却如此脱俗,它超越了平庸的力量,于是成为作文典型素材,这难道不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最好注脚?再次是结构,要求有变化,切忌从头至尾一个调儿。如契诃夫的《变色龙》篇幅很短,却五次描写了奥楚蔑洛夫的“变色”来展示其见风使舵的奴才性格,人物语言生动,心理活动逼真,这样跌宕有致的结构安排正所谓“文似看山喜不平”。最后是语言,要求生动、亮丽,让人“赏心悦目”。如巧用修辞(排比、比喻、引用等)和炼字(形容词、动词、名词等)炼句(求准、求简、求新)。有时甚至同一句话,标点一改,句意或语气截然不同,如“下雨天留我不留”的著名佳话。
要能娴熟地做好以上几点,自然需要学生平时的多读多思与勤练巧练,也离不开老师循循善诱的指导,我们要为之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一五).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史记》选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唐诗宋词选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读本(第二册)·药.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5]王希.拒绝平庸.扬子晚报·扬子招考飞信,2011-6-28,a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