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电功率 主动学习 情景创设 学习动机
论文关键词:电功率 主动学习 情景创设 学习动机
论文摘要:初中电功率计算相对枯燥难教,改变这种局面需要教师变换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赏识并鼓励学生从学习中发现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给学生布置挑战性的任务来强化学生的思维及能力,促使其主动、深入地学习。
1 教学现状分析
电功率是初中物理电学部分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从新课程改革实施现状来看,电功率教学已经逐渐融合了新课程的思想,体现生活化、探究性以及科学发展观等特点。但我们也看到,实际教学中对于电功率计算的目标设定仍很高。为此,教师教学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同时也产生了诸多与新课程不相和谐的因素。例如:电功率计算综合了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等相关知识,综合性强,抽象难懂,容易造成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形成恐惧和厌学情绪;数学要求高,常用公式就高达二三十个,熟记公式并将其灵活应用进行计算,容易造成初中生的认知困难,而过多的数学变换也使得电学习题偏离了其物理意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在尝试呼吁教学减负的同时,也要看到教改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现阶段教师要做到的就是在教学中既要把握考试命题方向,同时也要力求体现课标理念,找准切合点,通过创设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既达到电学计算考查水平,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 摆脱教学内容的束缚,让学生成为主动的求学者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我想这就是目前新课堂教学行为最简捷的体现。从建构主义理论角度,我认为新课程的课堂教学需要在充分地相信学生潜能的前提下,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个体知识的建构,把方法教给学生,通过知识的建构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提升。但如何促进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的问题,虽说与实际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但最关键的还在于教学活动如何设计。电功率计算从内容本身而言形象性和生动性较差,不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并灵活掌握,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在激发其求知欲的同时,又使学生学会思考则成为教学的难点之一。笔者在进行电功率教学过程中作了尝试,并总结了一些教学体会,以供交流、探讨。
2.1 注重情境创设,使学生产生解题需要
需要、动机等非智力因素不仅直接影响学习者学习的效率,同时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1]。电功率计算的教学设计首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减少对电学题目的消极情绪,产生对电学计算的解题需要,这时教师的积极引导非常重要。初中生习惯于感知形象的事物,因此初中物理教学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加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和感知性,特别要注意物理表象的建立[2]。虽然电学计算在具体分析与运算过程以逻辑思维为主,很难介入丰富而形象的物理表象,但是我们可以在提出电学问题阶段创设形象、鲜活、体验性的情境,以此诱发学生思考和解题的需要。
2.1.1通过电学实验使学生感知某种现象,发现某种问题,从而产生认识和解决问题的需要
电功率计算会涉及到用电器功率、灯泡的亮度等问题,很多习题和规律经巧妙的设计都可以借助电学实验或简单的电学现象来体现。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注重前后授课知识之间的联系,随时随地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例如同一个电阻在两端电压和通过电流发生改变的条件下,电阻前后功率、电压、电流满足pp′=(uu′)2=(ii′)2关系,这是电功率最常用的计算导出式。教学中我们可以从测量定值电阻电功率的学生实验中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测量满足电压成倍数变化时电功率的值,并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定值电阻在不同电压下,功率和电压、电流前后变化是否满足什么规律,尝试解释其原因。通过特定的实验表格设计,学生从实验数据的分析中很容易找出电流与电压同比例变化,而根据p=ui,其前后比值的平方就是功率变化的倍数。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提取信息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又降低了公式推导的难度,便于学生在动手实验中发现问题,探究结论,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真实的探究环境。再如,在研究实际功率计算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比如让学生把两个额定功率不同而额定电压相同的灯泡先串后并,让学生观察灯泡的亮度变化,从而引入额定功率大的灯泡不一定亮,进而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导讨论并解决问题。总之通过具体形象的实验或现象让引出的计算问题更形象化,有助于激发学生思考。
2.1.2通过创设认知反差情景来激发学生学习的需要
电功率计算公式多,解题的途径也就相应的多起来。有时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的繁简程度会差异很大,而这种反差往往能够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从而产生掌握解题技巧的需要。例如,一道电学常规题目:一个用电器额定电压“12v 8w”,当电压降低一半时,此时用电器的实际功率是多少?第一次解这种题目,教师可以先给学生预留适当思考的空间,通常学生都是通过求电阻的途径来计算,此法计算量较大。随后教师可以提示学生通过这个pp′=(uu′)2=(ii′)2关系式,口算便可得出结果。学生在尝试经过复杂过程的体验后,很容易产生对于后种方法的重视,从而建立起学习的需要。类似的问题在电功率计算中还有很多,我们在教学中应适当地让学生经历挫折和困难体验,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寻求优化思维的途径。
2.1.3重视从实际问题入手,创设教学情境
新课程改革重在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其中不乏很多取材于生活、生产实际的资源,从这个角度入手设计题目情境,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价值,同时也便于锻炼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电能表的计算教学中,可以发动学生找到自家生活中的电费记录单,让学生识别信息并计算月消耗电费。另外,电功率综合计算中也有很多的实际生活问题,例如电饭锅的保温与加热,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电饭锅工作电路图,并赋予恰当的数值进行验证性计算。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于生活相关的因素,创造性地将原有电学题目赋予现实生活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实际价值,产生认知需求,从而激发学习动力,并在学习中不断加强自身科技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2.2 让学生成为公式、规律的“发现者”,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通过教师创设的外部情景刺激而产生的学习需要,具有动摇性、不稳定性的特点,容易被满足而失去动力,又容易在环境改变时改弦易辙。因此在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获得学生对于学习需要的同时,我们还要力图使学生建立更高层次的学习动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必须相信学习者能够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并最终达到“自我实现”[3]。从这个角度上讲,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赏识学生的发现和成果,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也是可行的方法之一。
有一次的一个教学片段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时我试图以讲解的方式为学生推导一个在总电压不变的情况下,由并联电路各用电器的实际功率推出当这些用电器串联组成的电路时总功率的计算公式。在我开始板演推导的过程中一位同学突然举手说他通过昨天的作业已经推导出来了。当时我很惊异,我立即请他上黑板讲解,结果完全正确,他非常得意。我也很高兴,于是趁机宣布把这个关系式以该学生的名字命名为某某公式。这一说法显然激起了全班同学的热情,大家鼓掌表示祝贺,并饶有兴趣地研究起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在接下的几天,很多同学对我说他们又相继发现了某某公式加强版、升级版,并在班里广为流传,而我在上课时每每提到类似问题时,测验的成绩也出奇的好。
这一教学片段使我很受启发,我认为成功的原因就在于教师在信任学生能力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观点和建议,并适时地运用了“命名公式”的手法进行相应的刺激,来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由于是同伴的发现,减轻了同学们对关系式的恐惧感,并激发学生间的比学的意识,以点代面,从而促进班级整体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其实学生学习电功率计算就是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而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其实,很多与电功率相关结论和解题技巧,学生通过努力思考都可以自己得出,关键问题是学生没有意识或没有明确努力的方向。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正确分析学生认知水平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给学生创造“自我发现”的机会,目前,在教学中我给班里的学生提出了新的任务,要在初中学习物理时期发现或创造一条或若干条属于自己的“公式或原理”,作为班级物理学习的宝库,借此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学生从自身的角度来感知所学的知识,帮助学生发现所学知识的意义,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建立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2.3 布置挑战性任务,让学生在论文撰写中,升华自己的思维
在学生产生相对稳定的学习动机的基础上,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促使这种学习动机影响学习的深度,使电学解题方法真正变成学生认知结构的内容,并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思想,只有这时,学生才是真正达到了掌握的水平,学生的学习才是高质量的学习活动。这时需要我们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设一些挑战性的任务,以激发自己的思维,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电功率计算教学过程是运用数学工具解决具体电学问题的过程,是教给学生程序性知识,解决如何做的问题,其关键在于交给学生思维方法。但从目前教学情况来看,很多的学生陷入题海,能听懂老师讲解,自己做题却又找不到思路,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更多地是将外部刺激储存在头脑中,却忽略了自我加工的过程。他们对于不同问题不能够顺利地建立起用于解决问题的图式。针对这种局面,我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挑战性的任务:以初中电功率比例综合计算为例,要求学生在进行了一定电学习题练习的基础上,撰写一篇题为“试析电学比例计算的解题技巧”的论文。我给学生简单地介绍了论文写作的方法,要求他们可以结合例题来阐述,但是务必要有脱离该题目的升华思路,以此促使学生认真琢磨解题方法。在我耐心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反馈出的结果很好,虽然有些同学的写作类似于解题说明。但是很多同学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归纳了题目的类型,进行解题方法和技巧说明;有些同学在没有用例题的情况下论述了比例问题解题的关键点和做题时主要的思路。接下来,我又针对他们所写的文章进行了专题的讨论,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互动,以及典型问题的分析,使学生自己完善了电学比例计算的方法,我通过这样的方式给学生一个独立的空间,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在让学生掌握了程序性知识的同时,又促进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策略的形成。学生也认为写完这篇文章对于提高他们解题思路有很大的帮助。一位同学说到“写了这个作业我才知道做出一道题是如此简单,但讲明白做题的思路却是那么难”;另一位同学把写作的过程比作“这好比拆卸一个结构复杂的收音机,并不在于你的技术有多么好,而在于你知道了怎样去拆卸得更快更好的方法”。我想布置这样看似“过分”的作业,不是真的要求学生写出的论文多好,而是在于在写作过程中促进学生思考,掌握学习的方法。写论文不同于解题,真正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这对学生认知和能力来说无疑是一次历练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高质量学习的过程,也是学会学习的有效过程。
因此我认为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失时机地给他们提出有关策略性的学习任务,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升华自己的思维,形成学会学习的方法。我们要坚信一点,那就是相信你的学生,相信他们的潜能,很多时候我们所看到的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并不是他们没有能力,而是教学没有给他们创造这样的主动挑战自我的机会。
3 小结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面对教育改革转型期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时,消极抱怨并无意义,作为教师应将新课程的理念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大胆地尝试各种教学手段,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从多个层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时见.课堂学习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7
[2]乔际平,邢红军.物理教育心理学[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31
[3]郭成.课堂教学设计[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