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新课导入 典型案例 教学设计 引入方法
论文摘要:阐释了“新课导入”教学设计的重要性;结合案例评析了在教学视导过程中,不同教师在对同一教学内容进行“新课导入”时,因引入方法不同而产生的教学效果上的差异。
1 “新课导入”教学设计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不是贮存,而是提取。他强调新学习知识与以前形成的某种知识结构必须存在某种联系,只有学习者把外来刺激同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学习才会发生学习心理特征。
基于此观点,笔者认为“新课导入”是一项很重要的教学设计,教师在进行“新课导入”教学设计时,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新课导入”的材料要能将学生原有的知识系统充分调动起来,为本节课学习新知识服务;二是“新课导入”的方法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要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三是“新课导入”的手段要新颖奇妙,让学生在学习前有一个愉悦的心情与学习激情;四是“新课导入”的问题设置要有一定的探究性,让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活跃状态,课堂教学过程才能活跃起来。
“新课导入”所用的材料是根据新授课教学设计的要求,在广泛征集材料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筛选而定。“新课导入”材料的选择要符合下列条件:一是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能驱动与唤醒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与内在动机;二要兼有科学性、趣味性或新颖性,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与主动性;三要能起到在新课知识与原有知识系统间建立相互沟通的桥梁作用。
在进行新授课教学前,每位化学教师都会用语言、文字、图片、影视或实验等方法来导入新授课内容,这是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必不可缺一个环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能选择恰当的、有效的材料,通过“新课导入”这一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必能大大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如何有效利用“新课导入”这一环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利用有限的材料或手段,发挥“新课导入”的最大效用?笔者将在教学视导过程中接触的一些典型“新课导入”案例进行了汇集、研究与评析。
2 “新课导入”典型案例与评析
“新课导入”的目标很明确: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学习氛围,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做好情绪上的辅垫;二是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系统,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做好知识方面的准备。
2008年,在对全县高一年级的化学课堂教学进行调研时,不同的教师在讲授“《化学1》(必修、苏教版)专题3第二单元铁的获取及应用”教学过程中,使用不同的“新课导入”法及带来的不同的教学效果,引发了笔者的深思,现摘录与评析如下:
2.1 利用实验的神奇魅力导入新课
如,在听张老师的课时,他用自己设计的新颖小实验来导入新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欲望,为本节课的新知识学习开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张老师:请同学们看化学实验小魔术:[实验1]——教师2只手分别戴上乳胶手套,一只手沾取一点氯化铁溶液,另一只手沾取一点硫氰酸钾溶液;然后,双手摩擦后放开展示,出现“血淋淋的”双手。
生:(惊呼)啊?怎么回事?
张老师:(笑)别紧张!这是铁的化合物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的实验现象。
张老师:请再看化学小魔术:[实验2]——教师取约20 ml近无色的黄血盐[六氰合铁(ⅱ)酸钾]溶液倒入烧杯,再加入氯化铁溶液约10 ml,烧杯中无色溶液变为蓝黑色。
生:(骚动)啊?太有意思了,这不是蓝黑墨水吗?
张老师:(笑)这不是蓝黑墨水。蓝黑墨水主要成分是鞣酸亚铁和蓝色有机染料,也与铁元素有密切关系。同学们!铁及化合物还有很多你还不知道的化学性质,你们愿意在这一节课和我一起来探究铁及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吗?
……
化学实验最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化学实验课是学生们最喜欢的课程之一,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张老师用化学实验来导入新课,符合学生们的认知学习特征,调动了学生们学习化学知识的内驱力,所以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其实,化学实验一直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规定: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和方法,进一步体验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认识实验在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化学实验能力,强化科学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如果我们的化学教师都能像张老师那样,充分地利用化学实验这一重要的教学手段去服务教学,我们的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科学探究能力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2.2 用系列图片或视频导入新课
如,在听郑老师的课时,她用投影仪投放出了自己编制的系列图片,并通过学生对图片的观察与思考,梳理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系统中关于铁的相关知识,又通过问题的设置达到了激情励志的效果,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郑老师:(投影)请同学们观看下列图片:[图片1-铁的各种矿石——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菱铁矿等]、[图片2—我国古代炼铁模型图]、[图片3—我国现代炼铁高炉模型图]、[图片4—铁在国防科技中的重要用途——飞机、军舰、坦克、枪械等]、[图片5—铁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用途——汽车、火车、家用电器、生活用品等]。
郑老师:观看了这些图片,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甲:铁的用途那么广泛,铁这种金属太重要了,一定要学好铁的有关知识。
生乙:我国古代人民太了不起了,最先发明了炼铁技术,我感到非常骄傲。
生丙:钢铁是年产量最大的金属材料,每个人都离不开它。
生丁:我想知道铁矿石是怎么转化成铁的?铁与钢到底有什么区别?
郑老师:回答都很好,铁是生产生活中用途最广泛的金属,现在我国的年产量已达到5亿多吨,我们一定要掌握铁及化合物的相关知识,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
从郑老师非常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来看,合理的图片或视频组合,确实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图片资料以其特有的直观醒目、表述内容丰富多彩而倍受人们的欢迎。据笔者粗略统计:仅苏教版高中新课程标准课本《化学1》(必修)中,所用的知识性、激励性的图片就多达一百余幅。
当然,新课导入材料可以是优化组合后的一组图片,也可以是下载后经过剪辑的视频,还可以是精心准备的一段文字资料。无论是图片、视频还是文字资料,都要与新的学习内容密切相关,且要具备承前启后、科学合理、选材新颖等特色。
2.3 运用问题探究法导入新课
如,在听乔老师的课时,乔老师用她精心设计的问题探究法来导入新课,给听课的所有教师都留下了深刻印象。
乔老师:现在讲台上有两块体积大小与形状相同的银白色金属丝,只知道它们分别是铁与铝,请你们用不同的方法找出哪种是铁丝?
生甲:掂一掂它们的重量,重的是金属铁;
生乙:用磁铁吸引它们,能被磁铁吸引的是铁;
生丙:用力弯曲一下,易被弯曲的是铝;
生丁:与相同稀硫酸或盐酸反应,产生氢气慢的是铁;
生戊:分别用锤子敲打,不易被锤成薄片的是铁;
生已:在氧气里燃烧,能产生黑色固体的是铁;
生庚:放在水中一段时间,产生红色锈斑的是铁。
乔老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好,但这些都是我们对铁的性质简单肤浅的了解,铁元素的很多性质我们以前还不了解,为了全面地了解铁元素,让我们一起探究“铁的获取与应用”。
……
乔老师用“问题探究”的方式导入新课,既能引导学生迅速回忆以前所学过的知识,又能开启学生记忆中固有的、与新知识有关联的知识系统,还能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由于学生思维活动激发得好,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都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师生间的配合默契,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美国教育家jamesm?sawrey曾经说过:“学习的所有形式都可以看作是问题解决的过程”[2]。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再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问题探究式教育的宗旨。课堂教学中教师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对问题的思考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因而,“新课导入”时应该注意学生思维活动的激发,让学生在分析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与接受化学知识,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 “新课导入”的不理想案例与分析
如果“新课导入”这一环节没有在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去进行认真的教学设计,而是随意地用几句开场白或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作为“引子”来导入新课,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与求知欲,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在教学调研中,一些化学教师在进行“《化学1》(必修、苏教版)专题3第二单元铁的获取及应用”的教学中,由于使用的“新课导入”方法不恰当,或者缺乏激励性、探究性,导致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不活跃,师生共同参与度低,教学效果不理想。现将部分不理想的“新课引入”方法摘录并评析如下:
如,某校化学教师甲在教学时的“新课导入”案例:
教师甲:张同学、李同学请你们上来默写有关铁的化学方程式。
(两学生上台,教师甲提醒:其他学生拿出纸与笔,准备默写)
教师甲:铁与盐酸反应制氢气,铁在纯氧中燃烧,三氧化二铁被碳还原,铁在少量的氯气中燃烧。
(两个在黑板前默写的学生,一人错2个,另一人错3个)
教师甲:我们分析一下这两位同学书写的化学方程式,……,简单的化学方程式默写都错成这样,你们以前学的知识都跑哪儿去了?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情绪都比较低沉,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氛围差)
又如,某校化学教师乙在教学时的“新课导入”案例:
教师乙:在初中我们学习了哪些铁的化学性质?
学生们齐声回答:铁与盐酸反应,铁与氧气反应,铁与盐溶液反应
教师乙:你想知道金属铁还有哪些性质与用途吗?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铁及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教师甲与教师乙的“新课导入”方法都存在的缺陷是:一是导入的方法陈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二是导入新课时所设置问题的探究性不足,不能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意识;三是过分重视所谓的“温故知新”,只将学生的思维与记忆导向初中所学的知识,学生的学习思维不能充分展开;特别要提出的是:教师甲不应该在进行课堂教学前狠狠地批评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前狠批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大忌,即便是个别学生受到批评,班级的大多数学生都会低头不语、气氛沉闷,教师与学生间的配合也会受到很大影响,必然影响到教学效果。
总之,“新课导入”的宗旨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对于化学事物特殊的认识倾向,是学生力求认识化学事物、获得有关化学知识经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当学生形成化学学习兴趣时,他对化学事物的感受就会既敏锐又牢固,同时能使中枢神经处于较强的兴奋状态,产生愉快、满意和欢喜等情感体验,推动学生有效地进行化学学习活动[3]。
中学化学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蕴含于其中的“新课导入”,在注重所选材料的知识性、趣味性之外,还要注重导入所用方法的艺术性与逻辑性,以有利于学生接受,有利于孕育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与情感。这种集中了知识化、艺术化与逻辑性了的“新课导入”环节是一种催化剂,有了科学合理且高效的催化剂,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如“行云流水”般流畅,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4
[2] (美)james m sawrey,charles w telford著.教育心理学.高觉敷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282,283
[3] 刘知新主编.化学学习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25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