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教育理论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心理学论文   学科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   教学管理
 德育管理   体育论文   地理论文   教育期刊
浅谈校园文化中典型人物的伦理思考
   论文关键词:校园文化 典型人物 伦理思考 
    论文摘要:校园文化是学生知识与精神和谐发展的“软食粮”,是学生自身成长的动力需要。典型人物体现着校园文化的本质,对学生精神及德性成长施加着隐性作用。典型人物的伦理思考,是对典型人物隐性影响的道德性追问,通过剖析典型人物的非典型化现象,合理地认识典型人物的价值并使其发挥促使学生德性自由成长的作用是和谐校园文化构建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校园文化是学生精神成长的必备食粮,又是知识成长的助力器,对学生的影响不言而喻。典型人物作为校园文化中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一种现象,是校园文化本质的具体体现,是学生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及期许。 
  典型人物,是基于学生自主选择、对学生精神及德性成长产生影响的一切人物形象的概称,是学生的情感及心理的真实反映,与学生的心理需求、道德要求一致。校园文化中的典型人物是将校园文化的内涵具体体现为各个典型人物的特质,与校园文化紧密相连,不是独立存在的。 
  校园文化中的典型人物不仅仅包含雷锋、赖宁等学校树立的典型人物及沈浩、张正祥等社会树立的人物,也包含周杰伦、范冰冰等偶像、明星,奥特曼、喜羊羊等卡通人物形象及教师、父母、同伴等学生生活中的典型人物,甚至有黑色人物等价值观错误、行为另类的人物。因此合理审视校园中的典型人物,正确地引领学生选择典型人物,更显其重要性。典型人物与校园文化是紧密相连的,典型人物的价值体现、积极影响是共生于校园文化之中的,引导学生选择对精神及德性成长产生积极影响的典型人物与校园文化伦理性的体现是一致的。对典型人物的伦理思考首先应审视校园文化的伦理性,校园文化的伦理性出现偏颇使典型人物失去原有的典型意义,对学生精神及德性成长产生消极的影响。 
   
  一、校园文化中典型人物的非典型化 
   
  校园文化是校园内主体的意志与行为、制度的规范与执行及环境的设计与建造共同体现的影响学生成长的隐形驱力,包括学校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1]。教育与社会文化及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校园中也隐存有“经济思维”,出现诸多令人担忧的教育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异化:校园制度文化的禁锢 
  异化,是指人的命运不由自身主宰,而受外界力量、他人命运、他人运气或一定制度等的支配时所产生的感受[2]。典型人物的异化是学生不自由、被强制的行为表现,这些异化体现在校园的制度文化中,通过制度文化对学生“一刀切”,禁锢自由的行为,否定学生群体中自主的典型人物。奥特曼、周杰伦等典型人物是相对的,既有代表正义、为社会做公益等道德表现,也有暴力、物质、另类等非主流文化的含义,学校应辩证地看待,不应用班规、校规禁锢典型人物,不允许学生谈论、交流,单一地否定其价值。校园制度文化的禁锢是其伦理性丧失的表现,校园作为教育共同体和责任团体,应发挥其智慧影响,给学生启迪,是一种团体伦理。学校的制度用其强制力对学生的行为及思想施加过度的控制,阻止学生自由选择典型人物,学生更多的是接受学校宣传的典型人物。 
  与制度文化产生矛盾的典型人物受到抵制、批判直到转变,制度将社会主流意志视为主体,将学生视为客体、被约束的对象,是异化的根本原因。校园制度文化旨在教学的进行、学生的管理、环境的维护、生活的有序方面体现控制的有效性,忽视学生的客观存在,对学生的禁锢则产生“欲速则不达”的结果。以制度为工具实现主流意志,以学生为对象实现有效禁锢,这是制度文化的客观表现,更是典型人物异化的导火索。只有保证制度文化的伦理性,才能促进校园主体学生的德性成长。 
  2.功利:校园物质文化的侵蚀 
  功利,是指以物质为基础的功名利禄,多用于贬义,如庄子指出“功利机巧,必忘夫人之心”。在功利获得的同时,道德、正义失去了,这是矛盾的对立,根源是对功利的认识及欲望超越了应有的度。近年来,各个学校都在加强基础设施的完善,校园面积的扩大、教学设施的更新、学校环境的优化,在理想蓝图的设计中均忽略了精神文化的内涵,对学生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引领。学校之间的比较不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基准,而是以校园面积、教学仪器、住宿设施等物质条件为比较,对学生发出“功利至上”的信号。学生的功利定向同样体现在典型人物的选择上,代表时尚、奢华的明星身上的功利、物质特性成为学生追求的目标,一些体育明星代言广告等也使学生追捧,不重视体育明星身上刻苦锻炼、坚持不懈的精神,漠视精神文化的追求,似乎学校在包装自身的同时也肯定了学生的认识错误。 
  学校的物质文化不仅体现在校园建设,还体现在追求升学率、荣誉,忽视学生内心的真正需要。“在一切道德问题上,最后总是诉诸于功利的,必须把人作为前进的存在而以其永久的利益为根据。”[3]对学生来说,关注的不仅是知识、成绩、校园设施等功利性物质,还有对生命、内心的关怀,学校中学生自杀事件正是对内心缺乏关怀的抗争。具有精神引领意义的典型人物容易被学生身边充斥的物质文化掩盖、难以生存,学生也被物质文化所浸染,改变价值选择,道德模范被视为“外星人”。校园中的物欲文化缺乏理性的调和、精神的指引。 
  3.排挤:校园精神文化的失调 
  排挤是一种变相的抵制,是使用群体的力量对与自身意志相对的行为产生否定的态度,并剥夺其存在的空间。校园精神文化的主体包括学生与教师,各自均有选择的权利,和谐相处,一方的偏重会引起校园精神文化的失调。学校树立的典型人物排挤学生自主选择的典型人物表现在学校为树立典型人物,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张贴宣传语、教师说教等形式进行灌输,旨在学生心中留有深刻烙印,学生心中的典型人物盲目地被教师权威冷落、排斥,甚至禁止,极易引起校园精神文化的失调。 
  校园文化中学生自主选择典型人物有两种情况:一是不违背校园制度并且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师持中立态度,静观其变,允许在学生群体中自由成长,如,父母、同伴;二是对校园制度及正常的教学秩序没有影响,但有潜在的不稳定征兆,教师持否定态度并予以警惕,抵制典型人物的存在,如,偶像、明星。教师对学生管理的强制行为,是校园精神文化失调的典型现象,透射专制、压抑的氛围,为实现控制目的丢失精神文化的自由、公正特质。教师依从社会准则及已有的经验,在自身主观意志下判断学生的选择,缺少与学生的交流,与此不同就会出现排挤的现象,使学生自愿妥协或强制妥协。 
   
  二、校园文化中典型人物的伦理视角 
   
  典型人物的伦理视角,就是从伦理的维度对典型人物进行合理解读,给予典型人物世俗、平等、自由的生存空间。 
  1.还原典型人物世俗的生活本质 
  世俗的生活本质是源于生活的真实,是对生活中人、事、物的认识、思考及领悟,与西方的神化理念及中国的政治化理念相对。马克斯?韦伯曾说,“我们的时代,是一个理性化、理智化,总之是世界去除巫魅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命运,是一切终极而最崇高的价值从公众生活中隐退——或者遁入神秘生活的超越领域,或者流于直接人际关系的博爱。”[4]理性化就是韦伯对世俗化的理解,他引领世人正确地看待自己的生活,改变原始的神化观念。世俗的生活是平凡人亲身经历的,融入其中的,而非神的超越精神。人的本质是生命体,存在方式是生活,对生命的关注就是对生活的关怀,二者一脉相承。典型人物的世俗本质,是学生对生活的直观理解,是社会的世俗含义不同,是最平实、朴质的生活。

   典型人物的选择也多是学生自身对生活的理解及向往,是生活情感体验的积累,是真实、生动的原型再现。例如,父母、教师是学生心中的典型人物,他们是平平常常的形象,却在实践着生活,用自己的言语、行为理解世俗的生活。学生对于典型人物的选择不是临摹的,是自我情绪的转换、隐匿、宣泄,它追求的是生活的真实、生活的共鸣及生活的创新。审视校园文化中的典型人物,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不能从政治化的角度思考学生的意愿及行为,应回归校园生活的世俗本质,抹去校园文化中的政治色彩与学生产生世俗生活的共鸣。 
  2.给予典型人物平等的生存空间 
  学生作为校园文化的主体,在学校管理中却是客体,没有追求平等的权利,这本身就是矛盾。 
  第一层涵义将校园文化中的典型人物作为一个整体,是社会典型人物中的一员,在自身特殊性的基础上寻求独立的空间。校园文化中的典型人物是基于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学生思想情感的体现,是对学校教育、社会主流文化的继承与反抗。由于典型人物的选择与社会主流文化的意愿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得社会群体用同样的标准理解校园文化中的典型人物,忽视特殊性,导致排斥、压制等隐形力量轮番上演。社会文化应用平等的视角对待校园文化中的典型人物,作为独立的现象拥有平等的生存空间。 
  第二层含义是校园文化中的典型人物是集合体,学生群体中的典型人物作为集合体之一,追求彼此之间的平等。校园文化中的典型人物有社会意志树立的、有学校主流文化树立的、有教师群体树立的等等,与学生群体树立的典型人物共生于校园文化中,彼此应是平等的。在强调学生群体中典型人物的积极价值引领的同时,应给予平等的生存空间。学校不应完全以社会或学校意志为依据,应该在分析学生群体中的典型人物对学生成长是否有积极影响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后辩证地审视学生群体中的典型人物,使其在平等的空间中更好地发挥积极的影响。 
  3.赋予学生自由选择典型人物的权利 
  学生选择典型人物的自由具有两层含义:一是自由选择典型人物源自学生内心需要;二是自由选择典型人物是学生自我实现的外在条件。巴甫洛夫说过,“任何形态的物质之所以能够保持自身的存在,都同样有赖于自身内部诸因素之间及其复合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平衡。”[6]人是有生命的个体,是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的复合体,只有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需要的共同满足才能达到平衡。典型人物是学生情感的表达、精神的寄托,自由选择典型人物源自学生内心的需要,因此,剥夺学生自由选择典型人物的权利或控制自由选择典型人物的方向,则会使学生内心因需要不能满足而失去平衡。 
  自由是学生自我意识的追求,也是自我实现的外在条件。学生自我实现与内心需要是一致的,自我实现的条件之一是个性的发挥,典型人物的自由选择是学生个性的体现,“对自我实现者来说,他们的动机就是发展个性、表现个性,成熟、发展,一句话,就是自我实现”。[7]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典型人物,是融入自我意识、与个性一致的过程,是学生的愿望驱使做出的自由行为。学生自由选择的典型人物是自己希望成为的人或是对自己产生心理动力的人,是个性、价值表现的内在要求,剥夺学生自由选择典型人物的权利就是抑制学生个性的发展,漠视学生自我实现的要求。自由选择典型人物是一种对校园生活幸福的体验,是本能的行为反应,是学生作为完整的生命个体对幸福的基本认识。自由不是萨特所说,“人的行为的最根本的意思是:就自由而求自由,我们要求的是以自由为目的的自由,是在各种特殊环境下均有的自由。”[8]这种言论是偏激的,学生自由选择典型人物不是对学校管理权力、引领责任的否定,学校有引领学生正确选择典型人物的权利及责任,学校应对学生予以一定的认可及尊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自由、自觉地选择积极的典型人物,排除消极的典型人物是学校真正的教育责任。 
  典型人物作为校园文化中客观存在的现象,有其合理意义及价值,作为浓缩的校园文化,对学生施加着更具体的影响。正确理解典型人物的典型涵义,分析典型人物非典型化现象,辩证地解读典型人物并深化对学生道德成长的价值,既是对学生的适时关怀,也是对学生主体的理性认识,有助于学生在和谐的校园文化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宋晔.校园文化的伦理审视[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科学版),2008,(5). 
  [2]王海明.新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436. 
  [3][英]密尔.论自由[m].程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59. 
  [4][德]韦伯.社会学文选[c].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46.155. 
  [5][美]萨托利.民主新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340. 
  [6][俄]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演讲集[c].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3. 
  [7][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86. 
  [8][法]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57.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更新时间:
    浅谈小学体育课说课
    浅谈贵州山区农村饮水安全项目长距离PE重力…
    浅谈青浦区水利水闸设施的维护与管理
    浅谈如何做好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工作
    浅谈静电危害防护管理
    浅谈水电工程电气节能设计
    浅谈构建和谐校园
    浅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浅谈美术课堂教学的高效
    校园二手图书拍卖平台设计与实现
    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农机维修管理工作
    浅谈中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