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和谐 校园文化 大学生 成长成才
论文摘要:以大学精神为核心的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动力,在高校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应高度重视和谐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协调好各构成要素的关系,克服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偏误,有效发挥和谐校园文化育人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是广大师生的精神家园,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建设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性,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学校个性的和谐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尤其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对高校的办学理念、管理体制等带来深刻影响,为实现高校的办学目标、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建设以大学精神为核心的和谐校园文化尤显重要。
一、校园文化的涵义及其构成要素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一般文化的共性,同时也有其独特的内涵和外延。充分理解校园文化的涵义、明确其构成要素,才能充分挖掘其育人功能,有效发挥对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引导作用。
(一)校园文化的涵义
校园文化是学校历代师生在教学实践中共同传承、创造并遵循的,以大学精神为核心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行为规范以及由此产生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的一种群体文化。[1]和谐校文化即指导校园文化的各组成部分处于相互协调、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它们相互配合、彼此协调,共同完成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和谐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它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生存土壤、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二)校园文化构成要素分析
一般来讲,校园文化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四种形态构成,它们不同的特点决定了各自校园文化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起着不同的作用。[1][2]
校园物质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它是高校历史蕴底、精神风貌、人文氛围的校园物化形态,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物质条件。它包括校园的总体布局、建筑风貌、环境设施、图情资源、实验设施等教学资源。
校园精神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它是高校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中积淀下来的校园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其核心是师生共同认可并践行的价值观,它反映出师生共同的信念和追求,具体表现为:价值观念、理想信念、道德规范、校园风气等。
校制度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在制度层面的表现,它是指凝聚高校管理理论、维持校园活动正常进行的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包括规章制度、校规校纪等,对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起着指导、规范和调控作用。
校园行为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它是指师生的学习、生活方式以及师生广泛参与的各类文化活动。行为文化旨在培养学生文明、高雅的行为习惯,是校园文化的具体体现,它表征着校园文明程度,是大学生生成长的外在标志。
二、和谐校园文化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作用
校园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优化育人环境,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等方面有着重大意义。从大学生生成长成才角度而言,校园文化起着重大的教育影响作用。
1.精神引领
校园文化是历代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就其发展看有着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和历史继承性。而这种经过历史洗礼后传承下来的文化具有明确的目标和价值取向,鲜明的反映出校园提倡、崇尚、追求的主流文化和限制、反对的不良风气,引导和帮助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引导学生奋斗的精神动力。同时,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集中体现出时代风貌和时代精神,指导学生接受社会认可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凝聚人心
校园精神文化反映的是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反映着师生对精神文化的渴求,同时它又是师生共同奋斗的目标,正是这一目标,形成强大的感召力,将师生凝聚起来,激发一届又一届师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为大学精神的传承和创新不断开拓进取。
3.规范行为
校园文化的行为规范功能表现为校园文化对师生言行的规范约束作用。一方面以校风、教风、学风为主要内容的校园风貌,具有强大约束力,在无形中规范着师生的言行;另一方面优雅的校园设施、人文氛围昭示着师生须具备文明的举止,实现人、境和谐。以上两方面均是规范师生行为的“软约束”,它以师生内在的道德信念为前提。此外,对师生言行具有强大约束力的就是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它明确规定师生应该遵守、践行的行为和禁止的行为,此被称为“硬约束”,它体现出对师生言行规范的强制性一面。 “软约束”、 “硬约束”相互配合,一张一弛,有效地规范着师生的言行。
4.陶冶情操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悠久的校园建筑、先进的教学设施、丰富的图书资料等,无不承载着办学渊源,凝结着历代师生的智慧,展示着校园精神风貌。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校园活动,紧扣时代的主流文化等为师生营造出良好的群体心理氛围,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使他们体验到作为校园一员的自豪感,成为激发学生成长的无形动力。
三、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和谐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对学生成长成才起着无声的、巨大的影响作用。但在实中,校园文化建设却存在种种不足,弱化了校园文化的教育功用。
1.建设目的功利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以功利原则、公平原则为主要思想内涵的功利主义思潮对我国价值观影响日渐深入,功利主义思潮对高校办学的价值取向也带来了深刻影响,把是否实现办学效益最大化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成果的重要指标。在这种价值驱动下,高校的办学宗旨在有意无意中发生了偏移。特别是在高校招生就业制度改革,打破铁饭碗,实行了大学生就业市场化,毕业生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后,社会往往以各高校就业率的多少、就业层次的高低作为衡量该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就业率、就业层次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的生源状况,而生源状况又直接影响学校声誉,学校声誉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这样循环反复、环环相连,相互制约。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打上了深深的功利烙印,出现了功利倾向,形成文化建设围着市场转的现象。如有的高校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把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获取驾驶执照等证书考取和技能学习作为“创新学分”,成为评优评先的加分项目,使得文化建设成为技能培训的推手。市场需要什么,就培养具有什么样“文化”的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以各种职业竞技比赛为主,为此学校活动虽然花样百出,但万变不离其宗,大多以锻炼学生的各项职业技能为主,学生受益的广度、深度都有待改善。
2.理论研究不足
校园文化建设往往涉及学生处、团委、宣传部、后勤、基建等校内诸多部门,只有这些部门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才能形成建设合力。但在实现中,学校相关主管部门对校园文化建设缺少理论研究,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构成要素、建设主体、建设目的、建设内容等缺乏清楚认识,无法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系统来看。仅从狭义角度把校园文化建设理解为精神文化建设,把校园环境布局、建筑设施、景观设计等排除在文化建设之外,这使得物质文化建设不能恰到好处地反映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缺乏人文底蕴。此外相关部门各自为阵,从自身工作业绩角度考虑发号施令,使得行政命令重复、建设内容重复,建设水平难上档次。
3.建设主体偏误
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他们是校园文化的传承者、创造者,理应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但长期以来,校园文化建设应“建设什么”、“怎么建设”等问题却理所当然由相关行政部门负责,学生及学生团体、教师等都缺少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话语权,是被动的参与。从学生角度看仅仅是各类校园文化建设成果的享有者、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大多数情况下是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开展校园文化竞赛或活动的“演员”、“道具”。而学校教育活动的另一主体——广大教师更是被排除在校园文化建设之外,不仅对文化建设没有话语权,文化活动也极少有机会参加。由于主体地位的缺失、话语权的丧失,学生往往缺乏参与积极性,只有少数活跃分子活跃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学生参与面极窄;对教师而言也逐渐养成失语习惯,退为只“教书”不“育人”,游离于校园文化建设之外。
4.建设内容缺乏个性
在高校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校园文化建设围绕高校办学特色应“建什么” 、“怎么建”还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但为了能有更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各高校间相互考察、相互借鉴,在很大程度上出现雷同现象。如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一定要有“小桥流水”、“荷塘月色”等景观;在校训的制定上一定要在古籍中寻找出处。此外为更有效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文化的育人功能,各高校往往热衷于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竞赛,同时也为更高一级的竞赛选拔种子选手,并把竞赛结果做量化为具体分数,作为考评依据。这两种情况造成了校园文化建设忽略了自身的办学历史、办学特色,出现共性多、个性少的局面。[3]
5.精神文化建设趋弱
规范的制度文化对学生的言行有明确的规定,学生因什么而被表扬、获得奖励和荣誉,因什么而被批评和受到处分,都有彰循、奖罚分明。这对规范学生的学习纪律和行为习惯有强的激励作用和威慑力,建设效果明显。同时优美的校园建筑、精密的教学仪器设施、优雅文明的举止等都对学生都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吸引力,其教育效果也是显而易见。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建设成效也很容易量化,所以被重视。精神文化是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动力,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起着无可估量的作用。同时它还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精神支柱,离开精神内涵,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将失去其教育意义。但精神文化相对于其它文化而言,比较抽象,且建设周期长、建设效果内隐,成果难以量化,往往被忽略,由校园文化建设应然的首要地位退居为实然的次要地位。
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优化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道德品质、行为方式、价值判断、精神风貌等方面起着深远影响,优化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为大学生成长、成都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是高校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1.转变观念,明确建设目的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健康人格的成长、素质的全面提高有着重要作用。当今社会文化发展趋于多元化,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影响的同时,也广泛地受到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等受到冲击,容易限入迷茫、困惑的境地,进而出现精神空虚,无所事是的现象。学生的成长急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丰富其的精神世界,健全其人格。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精神家园——校园文化,特别是以价值取向为核心的校园精神文化,应改变以“是否有利于办学效益”作为评判标准的功利倾向,重新审视在精神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明确建设目的,以“是否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是否有利于办学的社会声誉”作为衡量标准,加强校园文化内涵建设,充分发挥其育人作用。
2.加强理论学习、提升建设档次
意识决定行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主管部门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理解程度,直接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平和方向。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主管部门及其负责人,应从专业成长角度出发,激励部门员工深入学习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知识,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专题研究,明确在学校发展的各个发阶段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全局出发,合理整合建设资源和建设力量,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建设能充分表征学校办学理念、办学历史、办学特色的品牌文化。
3.激发主体意识、师生积极性
广大师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一方面传承已有的校园文化成果、创造新的校园文化,另一方面他们又是校园文化成果的受益者,接受着校园文化成果的熏陶。要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离不开广大师生的参与、配合。相关部门应转变大包大揽的定势思维,在校园建设中,主动听取师生的建设意见、建议,为他们提供话语机会。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教师,应着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职业精神,充分感受校园文化成果精髓,深刻领悟学校办学历史中所传承下来的大学精神,主动地为校园文化的发展、创新献计献策,以自己纯正的思想、健全的人格、深厚的文化底蕴、严谨的治学态度去教育引导学生,为学生成长、成都树立良好典范。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应正确认识校园文化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努力吸收已有校园文化成果,积极参与各类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在活动中受锻炼、长才干,为校园文化的创新、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4.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突显校园个性
特色校园文化是此校园与彼校园相区别的重要标志,校园文化建设应立足本校办学历史和办学实际,从“特”字上下功夫。⑴凝练特色校训。校训是校园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校与校之间相互区别的精神标志,是激励学生成长、成才的核心动力。因此强化精神文化建设,必须重视校训的提炼,校训要充分表征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特色,切忌相互借鉴、彼此雷同。校训一旦确定,还要进行大力宣传,使它成为真正扎根于学生心灵深处、激励学生成长的精神动力源泉。⑵打造特色社团。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涉及领域广、参与学生多是其主要特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团活动为学生个性的展现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舞台。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社团的规范管理和引导,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代表性强、反映办学特色的社团,以此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品味。⑶建造标志性建筑。标志性建筑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的物质表现形式,是学校的物质“脊梁”,是学校发展的见证者,它与大学精神一样是激发学生奋发的不竭动力。校园文化建设应充分发挥标志性建筑对学生成长、成才的激励作用,特别是当前各高校大多在进行新校区建设,学校在追求“大面积”、“新设施”的前提下,在校园建筑设计上,一定要有特色鲜明的标志性建筑,发挥它们对学生的无声教育影响作用。⑷提升品牌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最具活力、表现力的因素,校园文化建设应以活动为依托,立足办学特色和地域特点,打造一系列主题活动品牌。通过品牌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锻炼。
5.合理定位各构成要素,突出精神内涵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构成要素的和谐有序的建设,同时也要突出精神内涵,发挥精神引导作用。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是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有效诠释学校办学理念的物质文化,起到陶冶情操、激励成长的作用。规范的制度文化旨在从外在约束方面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引导,对学生成长、成才起着“他律”作用,最终实现将这种外在的约束力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行为自觉,实现“自律”,有着丰富人文内涵的制度文化,尤其是“校风、教风、学风”是精神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对学生成长、成才起着重要推动作用。高雅的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它直接反映着学生的精神修养程度、突显学校的精神文化内涵。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所在,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只有打着深深的精神文化烙印,才会有生机、活力。[5]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各构成要素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以精神文化为引领,为学生成长、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刘亚兰.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成才[j].人民论坛,2010,(12).
[2]贾九斌.论高校校文化的结构识别[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
[3]朱昌华.论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
[4]葛恒阳.论影响大学校园文化异化的主要因素及其矫正措施[j].人力资源管理,2010,(1).
[5]王知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厘清的认识误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