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教育理论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心理学论文   学科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   教学管理
 德育管理   体育论文   地理论文   教育期刊
浅议对新课程实践中师生关系越位与缺位的思索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 越位 缺位

    论文摘要: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自我管理的主人。”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重塑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文章结合教学案例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在历史学科课堂教学实践中重塑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方式与途径。
  一、案例简介: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第一子目:“开眼看世界”
  教学程序:①分析开眼看世界的原因。教师用谈话法,让学生了解向西方学习的背景,用多媒体展示有关鸦片战争前的历史资料,对比分析清朝统治日趋衰微,阶级矛盾不断尖锐,政府财源枯竭,封建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对外扩张。②开眼看世界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教师用课件、音(视)频及生动的语言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林则徐:禁烟运动的领导者(播放虎门销烟片断);研究西方的先行者及《四洲志》、《各国律例》;“师夷长技”的第一人,仿制坚船利炮等实例;并介绍魏源及《海国图志》的主要内容(将该书主要内容以“史料”形式呈现给学生)。然后,向学生提问:林则徐提倡学习西方的什么?(“长技”、军事技术);林则徐、魏源提倡学习西方的目的是什么?根本目的是什么?③开眼看世界的影响。讲解此子目时,以问题形式出现,由学生看书归纳。(答案在本目最后一段即有,学生稍加看书即可归纳)
  二、案例分析
  在本案例中,教师用多种教学手段呈现教学内容,有文字“史料”、有课件、有音频、视频资料,教学方式多样,既有教师优美的语言、动情的叙述,也让学生阅读,回答老师的提问。教师力图以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用谈话法分析东西方的差距,烘托落后挨打的史实,以分析师夷的“必要性”,还以《虎门销烟》的视频资料调动学生兴趣。应该说,教师这节课课前准备充分,课堂呈现方式多样,语言丰富多彩,教材研究透彻,注意归纳历史事件的本质区别与影响,也尽力以问题方式调动学生思考,力图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本课学习中来。但我们若细细对照新课标的三维目标要求及教学的本质含义,不难发现此教学案例中存在教师越位与学生应有地位的缺失现象,具体表现如下:
  1.从师生关系上看,教师以教育的主人、指挥者自居,学生是教育的奴隶、服从者,教师仍然把自己当作教学的中心,是学生的指导者(且仅此而已)。此案例中,突出表现为:教师担心学生对当时的国际、国内背景不太熟悉或已忘记,依然将“开眼看世界”的内外背景详加介绍,全然不顾历史必修1中学生已学习过《鸦片战争》一课,初中还初步涉及过世界近代史的有关内容,他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回忆起相关背景,教师其实只要略加提醒即可。但事实恰恰相反,教师不敢放手于学生,而是详加解释、归纳、分析,并将内外背景的内容分要点制成电子板书,要求学生详细记录相关内容。当然,在教师的归纳中,学生也能按照教师的提示一起回答,似乎学生普遍参与了,但他们没有选择权,没有发展的自由,设问与答案都是规定好的,只是照着程序做而已。简单地说,就是老师讲什么,学生记什么,教师让怎么做,学生就怎么做。在这种课堂教学中,教学程序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问题与答案都是教师“包办”和“垄断”着的,教师处于绝对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师生间显然没有平等的思考、设问与答辩权。
  2.从教学关系上看,教师对学生的培养是单向的,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单边活动,“教”代替“学”。在此案例中,教师极力用丰富的资料、优美的语言向学生介绍“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尽可能地将自己知道的历史史实呈现给学生,力图在学生面前展现出一个活生生的爱国忧民、善于学习的民族英雄的形象。我们应该承认,本课教学中,教师充满激情,有较强的表演力,但教师只注重教给学生现成的资料、史实及历史性的结论,学生未能“学”到如何查找资料,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资料,没有在史料阅读、分析、欣赏中获得体验,学会思考,也未就诸如“为什么林则徐会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等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究。同时也未给教师以启发,促使教师在教学中有所获,进而促使教学相长。
  3.从课堂教学方式上看,此案例中,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手段及方法,尽可能地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有谈话法,对国际国内背景的提问与思考,也有语言的渲染与精彩的表述。在教学中,教师也能用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认识“师夷长技”的特点、内容、目的,使学生知道此时中国的先进人士学习西方仅限于“先进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学习的目的是“制夷”,从而巩固清朝的封建统治。但在这种呈现方式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一堂课的第一个教学目录就采用五种方式呈现,时间和空间都被教师严格地安排占用,学生自主发展的思维时间和自我发展空间缺失,学生被教师“推着走”。这种教学方式中的师生关系必然会出现两种结果,教师抱怨:备课太累,学生学习欠主动。此外,学生还会认为,历史学习就是听听、写写、抄抄、讲讲,教师让干啥就干啥,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养成思维惰性,学生的地位逐渐钝化,从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从教材应用与教学的内容上看,教师虽然给学生丰富的资料、多彩的内容,做到了形声兼备,但未能对这些资料加以有效地“研究”与“整合”。比如,《虎门销烟》和《海国图志》等相关资料,学生完全可以从各个渠道搜集与阅览,而教师课前对这些资料的收集及课堂的展示,只是承担了“搬运工”与“传输带”的角色,学生则成为了“容器”与“存储器”。
  5.从历史教学三维目标上看,教师往往把自己看成是传经布道的上帝,想方设法地将一些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尽可能地展现给学生,如林则徐的爱国精神,魏源的“开放”思想,还有诸如反抗侵略的仁人志士,如陈化成、关天培、邓世昌等。教师力图以他们的形象教化学生,使之形成爱国的坚定意志,树立为祖国强大而学习的远大志向,力图完成历史教学三维目标中的思想教育目标。的确,历史教育的“三维目标”无论如何罗列,最终都得归于一个取向——服务于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和人生价值的升华。历史教育的思想教育很重要,但教师面对的是有思想、有个性的高中学生,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人生观与是非观,因而在思想教育的渗透中,教师应该探讨如何讲究春风化雨般的渗透,还思想教育的本性于“大象无形”,与学生的心灵在教学中碰撞出感应的火花,使之在历史学习中完成自我升华与感悟。

  三、案例思索
  从上面所述的教学案例中可知,新课标已试行了一段时间,教师也已认识到新课改下的师生关系应是和谐、平等、互动的关系,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参与,“参与”即“学习”。但在实践中,往往较多地出现教师角色的越位,教师力图使学生动起来,却往往收不到预期的效果。那么,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不仅置身“在环境中”,而且“与环境共舞”呢?笔者就此谈几点体会。
  1.加强反思,改变教学理念。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漏斗,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是被动的容器,是课堂的服从者。历史教师受过专业训练,是历史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具有绝对的权威,教师的讲授是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唯一来源。但在新课程背景下,随着信息渠道的拓展、现代媒体的应用,以及学科知识的整合,一节历史课所涉及的知识可能还涉及到地理、经济、艺术、物理、化学、环境保护等其它学科的知识,历史教师现有的知识显然没有了优势,这就需要师生合作完成教学过程。例如,必修一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讲授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可以从其有利的地理位置、特殊的气候、便利的交通、“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及民主传统等方面分析形成原因。学生可以从多种途径汲取知识,由单一、被动接受教师讲授而变为多元、主动获取知识。历史教师的权威角色受到了严峻挑战,只有不断学习正确评价自己,学会向学生学习,才会被学生接受。正如一位教师所言:“过去我走进教师行业,对于教什么,不说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起码也有百分之九十的把握,但现在对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心里没底,这充分说明,新课改下教师应正确地认识自己,不仅是“教”的主体,也是“学”的主体。教师应把自己放到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学生与教师都是学习者,以平等的姿态共同参与教学过程,这样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不再是简单记忆、理解、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变成师生共同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体现着真正的“教学相长”。

2.走进学生,构建平等的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长期以来,历史课每周2~3课时,每个教师都教授4个以上班级,历史教师课时少,接触学生的机会少,所教学生数量多,因而师生间的沟通欠缺,甚至于教师对所教学生都难以准确认识,就更谈不上沟通、交流与了解了,因而出现师生情感阻隔现象。加之教师压力大,教学任务重,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不加调查,甚至于采用讽刺和歧视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在课堂中自主性、创造性学习的发挥。为此,教师要充分用好一切时机与学生交流,走进学生心田,与学生交朋友,为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平等的师生关系奠定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更新观念并落实到行动中,充分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更多地鼓励、信任学生。如上述案例中,教师若能放手让学生在课后阅读一些有关林则徐的资料,相信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把握“师夷长技”的内涵,则学生对“开眼看世界”的影响所归纳的结论就不会仅限于对书本几句话的复述。
  3.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思维从问题开始,创造力从思维开始,问题也是深入学习的起点,这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特别是针对教材提出疑问,而这并非是轻而易举的。每一届高一历史课,刚开始布置预习要求时,学生的质疑比较少,质量比较低,绝大多数同学都习惯问“什么是……;为什么不……”等教材中没有交代清楚的问题,而一些同学则根本提不出问题。教师因此由自己包办代替,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被剥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体现在对学生学情的正确分析中,对于学生提出的一切问题,要有耐心回答或与学生一起探讨;对于学生问题中的独特之处,应予以肯定和表扬,以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如:“对于俄国十月革命是一次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有学生提出,社会主义好还是资本主义好的问题,此问题虽然有些偏激,但若能引导学生结合东欧、苏联体制弊端和苏联剧变的原因,通过查阅资料,他们也一定会有所收获的。当然,如果引导学生去阅读《共产党宣言》中有关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对比分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进而引导学生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足,并对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作进一步探讨,学生就一定会乐在其中。当然,对于问不出问题的学生,教师更应该像面批书面作业那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引导,力争将学习主动权交给每一个学生。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一些全新的要求。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习——财富蕴藏其中》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是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学生的探究欲望、创新精神、动手实践能力和个性发展,将成为未来人才的重要素质。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从教育理念、知识构成、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等方面对历史教师角色观念和角色行为提出了尖锐挑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黄志源.浅谈历史课堂教学程序的设计[j].江苏教育,1996,(11).
  [3]庞友海.课程改革:对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5).
  [4]袁廷虎.问题与问题解决:高中新课程教学·历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更新时间:
    浅议快播侵权被处天价罚单中的行政法问题
    浅议旋耕机的正确使用与保养
    浅议全面预算管理
    浅议多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
    浅议做一个新时期的优秀共产党员
    浅议如何围绕企业中心开展工会工作
    浅议建筑工程造价管理问题措施
    浅议发电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管理
    浅议幼儿园教学立足儿童自身:应然与实然之…
    瘤胃投注n—乙酰—dL—蛋氨酸对新疆美利奴羯…
    浅议课外阅读与写作的有效结合
    护理干预对新生儿肺炎的效果评价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