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教育理论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心理学论文   学科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   教学管理
 德育管理   体育论文   地理论文   教育期刊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的探讨

   摘要:当前,学术界对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逻辑起点的问题尚存分析,问题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所研究的对象是抽象的人还是具体的人。本文旨在对这一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希望能有所积极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逻辑起点;人的本质

  一、什么是逻辑起点
  (一)黑格尔关于逻辑起点的规定性
  1.逻辑起点应该是一个最简单、最抽象的规定,它“不以任何东西为前提”、“不以任何东西为中介”。理论体系的概念推演过程,就是不断地丰富开端的规定性的过程。
  2.逻辑起点应该揭示对象的最本质规定,以此作为整个体系赖以建立起来的根据、基础,而科学理论体系的“全部发展都包含在这个萌芽中。”概念的逻辑推演和展开,就是把蕴涵于开端中的内容充分展示发展起来。
  3.总的来说,逻辑的起点与对象的历史上的最初的东西相符合。“那在科学上最初的东西,必定会表明在历史上也是最初的东西。”
  (二)恩格斯所定义的逻辑起点
  恩格斯认为所谓逻辑起点,就是指“科学应该从何开始?”这就是说,逻辑起点就是范畴体系的起始范畴。因此,逻辑起点是一门科学的起始范畴,以它为基础可以推演出整个科学的体系。”
  二、当前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逻辑起点”的观点
  (一)以具体的人为逻辑起点
  这种观点在教科书中是常见的。所谓具体的人是指具有不同思想、观点、感情、作风、情趣、个性的人。教科书普遍认为:由于人们各自的生活环境、社会经历、受教育程度不同,以及身心发展水平、个体心理特征的差异,人们的思想也就各有其特点。教育者要准确地把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育对象的特点和差异,根据其具体情况,提出恰当的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解决不同教育对象的思想矛盾,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
  (二)、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为逻辑起点
  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论述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重要理论基础,为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提供了基本理论依据。马克思把人的本质概括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还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发展变化的,在阶级社会里,由于社会关系具有阶级性,所以人的本质也具有阶级性。
  (三)以经济人、社会人为逻辑起点
  美国心理学家schein把人分为真实的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三种,并认为从不同的人出发,其教育和管理方法应有差异。schein认为:真实的经济人是天生懒惰的,不愿意做事情的,只要给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他就会好好干活,因而对他施加物质利益是教育和管理的主要方式;而对于社会人,物质利益不是主要动力,他的积极性发挥在于人际关系,即对象与社会关系。他人关系的处理如何,因而,对这种人要通过良好的人际互动发挥其积极性;自我实现的人则是想做事情的,做不好是因为条件不够,只要条件具备他就能好好干活,因而对于这种人主要是改善环境和条件的问题。
  (四)接受心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和实践需求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动的接受教育过程,教育者施加的任何教育影响,只有经过受教育者的接纳,才能体现为内在的思想转化和外在的行为改变。可见,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特点及其规律,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也是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践需求。
  (五)公民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
  这种观点从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出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都是人,或者说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人。无疑,从具体的人出发做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历史传统。新形势带来的新问题迫切要求改革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则是思想政治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重要历史转型。


  三、我的观点:思想政治教育学逻辑起点是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
  (一)研究对象应是是抽象的人和具体的人的结合
  马克思认为“抽象的人”的理论失足点就在于其脱离了人的现实存在和社会发展,脱离了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关系,把诸如理性、感觉、意志、情欲等共性特征作为人的永恒不变的人性,并以此解释社会和人的理论,从而导致了抽象的人性论。因此,如果将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研究的是抽象的人,那么无疑会陷入“抽象的人性论”。但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看成是具体的人,只是从现象上对人的差异性特点作了揭示,而未能从根本上总结人的共同特点,从理论上讲,这是不符合学科理论严谨性、抽象性与科学性要求的。从实践上讲,以具体的人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逻辑起点,只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跟在人的思想、感情、作风、情趣、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后面去做一些“医治”工作。而当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上述差异性特征显化后,我们才针对这些不同的思想、个性等去做工作,这无异于亡羊补牢。
  笔者认为,单纯的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看成是抽象的人和具体的人都是不对的。研究的对象是抽象还是具体,应放在不同的研究阶段。在社会实践中,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时应着重研究现实社会中具体的人,尽可能多的了解人的差异性和特点,当我们要将实践上升为理论时,这时要强调研究抽象的人,总结共性,以便更科学的总结理论。人的本质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马克思提出:“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本性。”人的共性当然不是指人和动物共有的生物特征,而是指贯穿在实践活动中的心理、习惯等人类共同的特征和倾向。人的共性作为人类共同的因素,从纵的方面看是指历史发展过程中人身上的稳定发展因素;从横的方面看,是指不同社会集团之间和个人之间的普遍联系因素。人的共性的每个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社会实践的制约。一般地说,构成人类共性的内容主要有这些方面,一是人类活动的协作性。社会的人,现实的人,都以群聚的方式存在和行动。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可理喻性。虽然不同时代、不同集团的人们存在不同的心理、认识和意识形态,使用不同的语言、文字和信息交流方式,但都可以互相解释、互相转换。三是人与人之间的类意识。社会的所有人都从自身出发,把其他作为同类。类意识是形成道德、法律的共同意识基础,也是人满足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必要条件。肯定人的共性,同时也肯定人的个性,而且强调人的本质的现实性、具体性,必然肯定人的个性。人的个性是共性的具体表现。个性是处于不同历史条件下,从事不同活动的各个社会集团、群体和个人所具有的作为人的不同特点。人的本质只有通过这种具体的个性,才能表现出来。脱离个性,人的本质就会被抽象化。因此,只有将研究对象的“人”的研究,看成是既抽象又具体的才能更好的寻找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人的共性和个性。
  (二)人在本质上是自然性、社会性和实践性“三性的统一”
  研究和掌握人的本质理论对于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意义巨大。它有助于认识和把握人的思想形成的物质原因和社会根源,有助于科学地认识人的思想运动、变化的特点,动态地、发展地教育对象。人的本质理论的科学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笔者认为,单纯地把人的本质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不会造成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重人的社会性和社会关系,而轻人的自然性与心理属性,重人的社会价值,轻人的自然价值和心理属性的价值问题。人在本质上是自然性、社会性和实践性“三性的统一”。首先,马克思主义指出人有自然本质,认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如果把工业看成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那么,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质,也就可以理解了”;他还强调“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是研究人的物质基础。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然性是社会化的自然属性,个人不仅是自然的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的联系表现在生产劳动中所形成的社会交往形式以及其他交往关系。人的社会性是同人的物质需要联系在一起的,物质利益是人们需要的外化。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即获取需要对象,就得进行生产,而生产不能单独进行,为了生产人们便会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这种特定的联系不仅制约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而且也使人的主观需求获得了社会性的内容和社会特性。社会发展进步正是在人们之间相互交流中得以进行的。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蕴含了人的素质的能动作用。再次,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具有实践性,人确证为人,不是靠单纯的意识活动,而主要是靠人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劳动即实践,是劳动实践使人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马克思指出:“我们看到,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徐志远.思想与行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2):41-46.
  [3]王浩.接受也理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和实践需求[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7,(3):92-94.
  [4]夏吕群.加强以公民意识为逻辑起点的思想政治教育[j].常熟高专学报.2004,(6):24-25.
  [5]孙宜晓.对马克思“现实的人”的解读及其意义[j].淮南师范学院.2006,(2):44-48.
  [6]贾英健.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马克思人学观的跃迁[j].岭南学刊.2007,(5):96-99.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更新时间:
    关于降膜蒸发器循环泵变频控制技术的探讨
    关于美国高等院校安全管理的思考及启示
    浅谈中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课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关于桥梁水中桩桩基加固的施工技术的若干思…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如何在思想政治课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教育
    关于长输管道焊接质量控制的探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研究
    浅谈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建设
    关于煤炭地质勘探方法的解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