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与哲学存在内在的关联,哲学对素质教育的发展起着指导的作用,本文探讨如何将辩证法的思想引入到教育教学中,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素质教育 唯物辩证法 内部动机 外部动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已难以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素质教育势在必行。素质教育是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注重创新精神,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一场从教育思想到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变革。要推行素质教育,老师就要更新教学理念、学辩证法。对教师而言在教育实践中掌握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何况还没有引起有些老师的足够重视。下面本人就在教学中对辩证法的运用,谈几点体会。
一 联系的观点
万物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任何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它们的有机统一形成事物的整体。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教与学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可在教学活动中、在学生的练习里以及学生的个别谈话或辅导时搜寻到有价值的信息,认真分析,运用好信息,让这些反馈信息启发教师的思维,从而不断地改进教学。
二 发展的观点
万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发展的,万物都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中。发展的观点要求教师要有危机意识、创新意识、发展意识,不断地去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活到老,学到老。更要求我们在教学工作中,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深化课程改革,用好、用活教材
“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现在的教学了。我们要真正处理好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就是要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让学生在教师、教材的指导下,带着问题主动地去学习、去研究、去体验创新的乐趣。我们的教学不仅仅是“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2.积极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去学习
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唤起学生的想象力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课堂上,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1)注重引导。教师的引导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提问、一个假设,在课堂上都是那么举足轻重。通过引导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拓宽思考范围。逐渐学生求异思维的习惯形成了,其创新意识自然会与日俱增。(2)鼓励想象。没有想象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必善于想象。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觉得,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多为孩子们创造想象的条件,大胆放手,鼓励孩子们“异想天开”,孩子们得到的就可能是撬起地球的“支点”或“杠杆”。(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质疑就是把心中的“疑惑”以问题的形式表达出来,然后进行积极的思考,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堂上,我大力提倡“人人是天才”,鼓励质疑精神等等。由此在班上形成一股大搞创新培养,敢于发表不同看法的风气。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和拓展。
3.以发展的眼光看“后进生”,学生每天都在成长、发展
后进生也是如此,如果老师总以旧眼光只看他们的缺点和落后,会打击他们的上进心和信心。所以,老师要学会对他们刮目相看。
三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具有特殊性,即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它有三种情况:一是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二是同一事物在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各有其特殊性。在社会中,人是有差异的,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样的,因此,重视因材施教,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放矢地进行素质教育。
作为教师,我们应了解学生的素质状况,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品格、方法等方面,学生知识的深浅、能力的强弱、品格的好坏、方法的笨巧,是教师选择有效教学手段的客观依据。知识是能力、品格提高的前提,方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手段。为此,我们要明确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点、接受度,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例如,针对学生接受知识程度不同,就要在提问时、在布置作业时区别对待;针对学生品格的多样性,表现为情绪波动、意志薄弱等现象,我们在引导时就要做到既要有爱心又要讲策略;针对学生普遍存在学习方法缺陷,列举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 授之以渔。另外,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们在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时,不能照抄、照搬,应因人、因地、因课制宜,不能生搬硬套。例如,一节课是先学后教,还是先教后学,就要从实际出发,如果学生具备了自己阅读教材和思考的条件,就可以先学后教;如果学生不具备这些条件,就应该先教后学。
四 内外因相结合
在事物的发展中,内因和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老师要善于让学生把学习的内外因结合起来。
学生学习有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学生的内部动机是指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在学习之内,外因则是外界的诱因,惩罚来使行动的方向指向目标。在教育中,老师对学生都有一种控制欲。教师喜欢口头或物质奖惩等控制学生,而不理会学生自己的动机。久而久之,学生就忘记了自己的原始动机,做什么都很在乎外部的评价。没了内部动机,就没了兴趣,学习就变得乏味。
作为教师,要打破这种外部评价系统,帮助学生培育自己的内部评价体系,让学生明白学习是为自己而学,教师必须让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同时得到开发,重点挖掘学生的内部动机,重视以外部动机来促进,推动学生的内部动机。内外统一紧密结合,才是教育成功之道。
五 全面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所以,要从矛盾的两个方面看问题,坚持全面性,克服片面性。
在现在教育中,很多老师对学生的看法具有片面性。在他们眼中,只要考出好成绩,得高分就是好学生,不管他们在课后、校外怎样。而那些成绩不好、忘带作业、迟到的学生则被定义为差生,老师看不到这些孩子的热情、活泼、上进心、创造性思维。
作为教师,要用全面的观点看待学生,不能认为成绩好就什么都好,也不能总盯住差生的缺点和不足,应该学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六 把握好教育中的度
在哲学上讲的质和量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说话、办事要注意把握度。孔子曰:“过犹不及”。可是,在教育中不注意把握尺度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果当学生犯了错误,老师会三番五次对同一件事作出同样的批评,使学生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到反感、讨厌。学生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批评如此,奖赏和赞扬也要有“度”。老师如果一味的赞扬就可能得到与自己的设想相反的结果。因此,老师在教育中一定要掌握好“火候”、“分寸’。该放手就放手、该不说就不说,对学生的教育要点到为止。
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我们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懈地努力。我们要倾注热情,深化认识,以实际行动推进素质教育,让“教育”这朵美丽的花,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5
[2]石国兴、白晋荣.每天学点教育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