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教育理论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心理学论文   学科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   教学管理
 德育管理   体育论文   地理论文   教育期刊
简析 问题学生 成功转化的策略

  [论文摘要]文章从“问题学生”的成因和存在的心理问题入手,深入挖掘,对症下药,谈如何培养“问题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塑造学生的心灵,转变学生的思想。

  [论文关键词]“问题学生” 成因 心理问题 培养习惯
  
  在教育实践中,每个学校都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或是滞于较低层次裹足不前、思想品德上存在较大缺陷、行为习惯不佳的学生,这类学生或多或少存在心理问题,我们常常称其为“问题学生”。他们往往被忽视、被冷落,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积极探究这类学生的成因和心理问题,以塑造他们的心灵、转变他们的思想,正视他们身上存在的主观的、客观的、内在的、外在的诸多问题,并以此为突破口,挖掘问题,对症下药,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问题学生”的成因
  1.“单亲家庭”因素。“单亲家庭”造成“家庭教育的残缺”。这一因素在当今社会,尤为凸显。由于家庭自然结构的破坏,形成单亲家庭或离异家庭,孩子成为父母的累赘,在经济或教育问题上相互推诿。
  2.“过失家庭”因素。指家长或家庭成员道德品质恶劣,生活作风不良,因犯罪而被判刑。这些家庭由于一方的服刑,会带来另一方的离异或离家出走。孩子被迫交予祖父母或成了孤儿,往往成为“问题学生”,沉默寡言,敌视社会,是非观混乱,远离同学。
  3.“留守孩子”因素。指因父母外出务工、经商或学习,将孩子寄留家乡,由亲戚托管、监护、教育。留守孩子没有良好的引导,也可能成为“问题学生”。这些学生的性格表现出任性、恃强、自我为中心、自私的特点;或有孤独、封闭、畏惧等性格弱点。加之代养人文化程度普遍较低,造成了“留守孩子”存在学习困难、行为纪律散漫、品德不良等问题。
  4.“不当家庭教育”因素。首先,家庭父母双方,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勤恳踏实,且有一番成绩,也看重孩子的成长。但长期以来,总是把孩子摆在不平等的位置,按大人的理想去设计孩子、强求孩子,只有灌输,很少交流。有的为了要求孩子出类拔萃,不能宽容一次过失,不能容忍一场考试不及格。由于教育方法和手段违背了孩子天性,“问题”在所难免,甚者还造成了少数孩子的心理障碍。其次,父母“不当行为”暗示,如偷税漏税、行贿受贿、公车私用、蔑视老师等,使学生造成价值观错位。

  二、“问题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问题学生”因学习成绩在班级中处于落后位置或曾犯过错误受到教师的批评、同学的抱怨、家长的训斥,经常处在“四面楚歌”的环境和氛围之中,他们在班里、家里总感到抬不起头,总爱把自己的弱点与其他同学的优点对比,心理失去平衡,情绪低落,心态消极。在学习、处事方面不能放开,造成学习效率低,行为、学习成绩得不到认可和重视,兴趣挫伤,产生恶性循环。这样的学生为了寻找心理满足,达到暂时的心理平衡,就设法在另一方面表现自己。我们常常看到,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在课堂上精神萎靡,神情僵滞,听课精力不集中,不能入境,学习效率低。他们将精力转移到关注和谈论歌星、球星、网络游戏,与同学的交往或发型服饰等方面,来体现自我的存在。
  2.戒备心理。“问题学生”由于长期受到歧视和冷遇,他们的一些优点也不被他人欣赏和重视,加之由于多次的失败,屡遭挫折,有时做了好事,学习成绩有了进步,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和表扬,他们就感到老师看不起自己,自己在班里是多余的人。而且一旦他们出现误差,极容易受到批评、训斥。他们感到表扬、奖励没有自己的份,只有挨批、受罚才属于自己,不管自己怎样努力和上进也是枉然。因此,对老师经常处于猜疑、怨恨的紧张状态,久而久之,与老师之间形成了一道鸿沟,他们从心眼里听不进,也不想听老师正确的教育,整天是躲躲藏藏,有意回避躲闪老师。
  3.逆反心理。教育者对“问题学生”靠权威压服或靠出了问题不教育,而拿处分压制,即使教育也是大道理或训斥,这造成学生形成畏惧、恐慌等不正常心态,导致学生反权威、反说教的逆反心理。他们对老师的教育产生怀疑,对正确的管教产生抵触,对班集体冷漠,与老师感情疏远,甚至产生对抗和敌意。老师要求做的事,他们偏偏不做,即使强迫做了也做不好,而老师要求不做的事,他们反而积极去做。
  4.厌学心理。“问题学生”最普遍的特点就是厌学,主要表现为讨厌教师枯燥乏味的讲课拖堂,不满教师长期超负荷的作业、考试,怀恨老师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罚作业等。由于这种因素的存在,使学生形成心理压力,厌恶学习,有的甚至因无法摆脱而悲观绝望,走上弃学、出走乃至轻生的道路。记得有位学生写道:“小子本无才,父母逼着来,白卷交上去,鸭蛋滚下来。”后进生的厌学心理从中可略见一斑。
  5.道德认识不明确。青年学生正处于道德品质的形成期,还没有建立起较为稳固的理想、道德和信念,缺乏道德评价能力,还不能真正辨别真假善恶美丑,容易受社会上不良思想的侵蚀,形成错误的认识,从而导致有意无意间做出违背道德的错事来,若对这些错误行为不及时纠正,可能诱发其做出损人利己的事来。

  三、培养“问题学生”良好习惯的策略
  1.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乌申斯基说过:“教师个人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所产生的力量,无论什么样的教科书,无论什么样的思潮,无论什么样的奖惩制度都是代替不了的。”教师要真正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
  第一,转变观念。不能正确认识“问题学生”,就不能转化“问题学生”,培养良好习惯的措施就难以奏效。要消除对“优等生”和“问题学生”在认识上的差距,防止对“优等生”“问题学生”“同案”教育行为上的差距。犯同样的错误,有的教师对“优等生”给面子,教育方法是和风细雨式的,态度是宽容的,要求是恳切的;而对“问题学生”的批语是暴风骤雨式的,态度严厉而令人生畏,要求过于苛刻,不切实际。教师对所有学生,特别是对“问题学生”,应严与慈、师与友融为一体。

  第二,转变角色。教师要从师道尊严角色转为与学生完全平等的知己式的辅导员和朋友角色。由对“问题学生”的单纯说教转化为“问题学生”工程的设计师,创造环境、条件,精心设计方案,全过程管理,以达到预期目标。
  第三,重视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作用和地位。培养“问题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固然是班主任的主要工作之一,而事实上,“问题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真正的主力军是任课教师,主阵地是课堂。一天6~8节课,学生绝大部分在校时间是与任课教师进行直接的教学活动、思想交流和心理沟通,班主任与学生接触的时间相对少得多。必须充分认识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问题学生”良好习惯培养作用。课内问题由任课教师负责,谁碰上问题谁负责,管教管导。
  第四,处理好两个关系。一要处理好培养求知品质与求知能力的关系。对“问题学生”进行功课补习时,既要注意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求知品质培养,注重“志”教,激发“问题学生”的志向。二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学法指导的关系。不但要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重视家长在“问题学生”转化中的作用。家庭教育是教育链条中最初和最基础的教育形式,具有启蒙性、导向性和直接性等特点。转化和矫正“问题学生”,必须重视家庭教育。
  第一,达成共识。“问题学生”行为习惯不良在很大程度上受家庭的影响。当今一些家长认为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学校的事、老师的事,家长只要不让孩子冻着、饿着就行了。良好的行为规范是做人最基本的准则。家庭教育以社会为背景,以家长为教师,以孩子为主要对象。家长对孩子的行为规范教育是一种互教、互学、互为影响的过程,但家长始终是主要的方面。家长不仅是孩子的老师,还是长期深刻影响子女成长的重要因素。家长的人格、品德、行为习惯等对培养孩子的人格、品德、行为习惯占主导地位。《中国母亲》一书记载了一大批母亲把孩子培养成为革命先锋、国家栋梁的事例,十分感人。同样,社会生活中不乏家庭纵容、引诱导致孩子走上违法犯罪歧途的反面教材。事实充分说明,身教重于言教。
  第二,加强指导。定期召开“问题学生”家长座谈会。讲道理、摆事实、找原因,寻差距、求方法、促提高,与家长签订育人责任书,明确家长职责。要求家长在人格、品德、行为习惯等方面做子女的表率,创造良好家庭环境。对行为规范的养成加强监督。行为习惯的培养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实践上、行动上,要督促子女在校、在家、在社会多做有益于身心健康、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事,在实践中提高认识,在认识中再实践,以养成良好习惯。成立家长学校,让家长参与“问题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3.做好结对帮扶工作。把“问题学生”的转化养成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突破口,作为全校的希望工程来抓,学校成立转化养成教育领导小组,全校各类人员共同架设起转化的桥梁,齐抓共管,不留死角。落实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干部与“问题学生”结对帮扶,对重点“问题学生”组成帮教小组进行帮教。
  第一,做好检查、督促、指导和总结工作。制订结对帮扶计划,计划要具体实在,包括“问题学生”现状、培养目标、帮教步骤、帮教措施与建议、帮教效果等,并由教导处存档。
  第二,填写结对帮扶活动登记表。每周至少帮扶一次并做好记录,两周后把登记表交各年级组组长保存,年级组长做好具体督察工作。
  第三,设立“问题学生”转化专项奖。每学期进行考核,考核以结对帮扶活动登记表为依据,结合“问题学生”平时表现做综合考核。发现典型,及时总结,对转化培养工作表现突出的结对帮扶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4.讲究方法,逐渐养成。让“问题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需要培养,培养良好的习惯要有一定的方法。
  第一,期望法。就是教师真诚地期望“问题学生”改掉某种习惯,养成某种习惯,并使期望变成现实。教师对“问题学生”的期望实质上就是一种爱,它被学生体验到,学生自信心就会不断增强并与老师达到一种默契。对“问题学生”的要求不宜太高,应面对现实,将榜样和竞赛对手区别开来。注重量变,因为只有量变才能有质变。培养良好的习惯千万不能急于求成,“问题学生”的错误思想和不良习惯出现反复时不能失去信心。
  第二,激励法。就是激发“问题学生”的动机,使“问题学生”产生一股内在动力,朝着所期待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教师要用两只眼睛看问题学生。一只“眼睛”看缺点,另一只“眼睛”看优点;一只眼睛戴着透视镜,透析学生存在的缺点深层的根源,另一只眼睛要载着“显微镜”,细心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一只“眼睛”要透着冷静、公正客观地看待“问题学生”存在的缺点,不夸大、不缩小,另一只“眼睛”要充满热情,用全面发展眼光看待学生。从他们每个微小的“闪光点”中,挖掘他们身上积极向上的因素并积极引导,使之扬长改过,一步一步养成良好习惯。多鼓励,少训斥。经常运用赞许、表扬、奖励等形式,及时肯定学生已初步形成的良好习惯。不吝啬赞美的语言,以促进其巩固。实践证明,激励能满足“问题学生”积极向上、追求成功和社会赞美的心理需要,在“问题学生”的心目中掀起感情“涟漪”,从而促使“问题学生”自觉地养成良好习惯。
  第三,模仿法。就是给“问题学生”指定某种正确的操作程式,让其按照实施。在教育教学中,要长期坚持给“问题学生”指定每堂课、每天、每周应做的几件事,养成习惯。经过长期定式培养,就会形成习惯。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自觉地做到这一切,包含着长期形成的心理准备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一旦形成,就不需要他人的指定、督促。行为活动成为一种近乎潜意识的行为,就自然地形成了一种习惯。
  第四,活动法。就是开展各项活动,让“问题学生”在活动中露一手,树立“问题学生”的威信,增强“问题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就是扬“善”勿惩“恶”。摒弃对待“问题学生”只有谈话这种单一的教育方法,重视对“问题学生”的内在动力的激发。喜欢自我表现是青年的心理特征之一,“问题学生”也不例外。教师要抓住表现欲望强烈这一特点,予以正确引导,在教学过程或班级集体活动中,为他们制造表现自我的机会,有意安排他们回答问题,去完成某项任务,使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在表现自我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和为集体争得荣誉后的喜悦心情。在此基础上,结合他们的个性差异,引导帮助他们制定出切合本人实际的奋斗目标,使他们的好胜心理,从情感、意志到行为都以目标调控。平时开展篮球、乒乓球、校园歌曲、游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发挥“问题学生”的特长,使他们在有意义的活动中受到启发和教育,个性和特长得到提高。相信通过各种方法的正确引导,“问题学生”必然会逐渐地从“歧途”走向正路,变消极的“出风头”为积极的行为表现,从而达到转化的目的。
  总而言之,“问题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多方位、多层次的,需要学校、家庭各方面的配合,只有让学校与家庭携起手来,让教师与“问题学生”携起手来,让家长和孩子携起手来,才能达到我们的教育目标。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更新时间:
    简析老舍《月牙儿》作品中的女性主体意识
    “问题设计”:提高工程材料课堂效率的金钥…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语境下重温“问题与…
    简析化学元素对不锈钢的影响
    简析供水泵站离心泵的常见故障及处理
    简析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化志愿者工作的实践与…
    试析“创先争优”活动对独立学院教师党员素…
    试析“概论类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出路
    简析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
    简析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简析多媒体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
    试析“3+2”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的构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