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教育理念;执教要求
论文摘要:当代新的教育思想、理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努力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和谐协调,树立交往式教育理念,变知识主导型教育为能力主导型教育,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积极开展创业教育,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当代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创新不断深人,人文教育、交往式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等各种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不断出现。这些教育思想和理念既是对现行教育经验与失误的总结和反思,又是对未来教育理想和要求的集中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应努力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和谐协调,树立交往式教育理念,变知识主导型教育为能力主导型教育,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积极开展创业教育,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一、超越工具理性主义,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和谐协调
现行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中存在明显的工具理性主义倾向。一是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的倾向。在我们的课程设置中,无论是自然科学专业还是社会科学专业,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比重都比较大,而公共课的比重很小,公共课里面人文课程的比重更小。这种“专门化”的教育,有利于学生科学知识的积累,但不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二是重科学知识教育轻科学精神培养的倾向。在我们的教育者看来,科学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专门化”人才;在我们的受教育者看来,接受科学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谋生的手段和工具。因此,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基本知识的积累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上,忽视了科学精神的培养。三是人文教育中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倾向。科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实用,人文教育的目的也是为了实用,致使学科学的人没有科学精神,学人文的人也未必就有人文精神。
因此,必须在重新认识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根本转变教育观念。不仅要在理工科学生中开设历史、宗教、文学等人文选修课,在文科学生中开设高等数学、现代科技与社会、网络技术等科学选修课,实现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交叉渗透,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典范,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人生观、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它凸显了科学的实证精神和理性批判精神,凸显了人文学科所特有的人文关怀精神。然而,现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分注重对基本观点和方法的讲解,未能深人阐发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所在。如此这般,学生掌握的马克思主义就成了一种知识性甚至教条式的学问,而不是一种批判的、唯实的和人文关怀的精神。
二、超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主客对立,树立交往式教育理念
随着高校扩招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学生的层次、兴趣、爱好、要求等各方面都日趋复杂化,如有的学生想学习,又比较自觉,不希望老师管得太多;有的学生想学习,但自觉性较差,希望老师能加强管理;有的学生根本就不想学习,希望老师管得越松越好。究竟该如何把握管与放、严与松这个度,许多老师不知所措,管不得、放不得,严不得、松不得。结果是师生关系逐渐淡化和疏离。一方面,师生之间的关系蜕变成单一的知识信息传递关系,教师和学生只是作为知识的承载体而交往,缺乏对“生活世界”的关照;另一方面,教师职能和角色越来越专门化,某一学科的教师只对学生某一方面的发展负责,师生之间的交往变成了片面的教师与片面的学生之间的交往,而且这种交往仅限于课堂上的几十分钟。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从来就不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管与被管的关系,而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平等的、全面的交往与合作的关系。首先,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具有主导作用,学生应虚心接受教师的引导和指导,这是毫无疑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地位上的不平等,教师不能犯“教师中心主义”的错误,应消解“权威”意识。当然,也不能走极端,犯“学生中心主义”的错误,对学生不管不问,放任自流。既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愿望、感情、打算的均等机会,都有作出判断、劝告、解释以及挑战的均等机会,又要在广泛交往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从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出发,正确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成功动机,使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我需要,从而带动、促进、激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其次,要充分认识到,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全面的、综合的“人与人的主体间的灵与肉的交流活动”,而不是片面的、单一的“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要特别注意自己对学生的态度以及自身言行、品德修养、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通过自己的人格因素来影响学生。只要师生关系真正建立在平等的、全面的交往与合作的基础上,我们的教师就不会陷人“管不得、放不得,严不得、松不得”的两难境地,就能有效地克服师生关系的淡化与疏离。
三、转变教师职能,变知识主导型为能力主导型
当代世界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换代非常快。知识的获取途径也日益多样化,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信息源。高科技时代的电子传媒工具成为青年学生获取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而且,由于很多学生运用计算机的水平、网上浏览的时间大大超过教师,因此学生掌握的信息量常常比教师掌握的信息量还要大,涉及面还要宽,甚至更先进。“传道”“授业”“解惑”这些传统的教师职能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既然教师的长处不再是知识的获取和传递,那又是什么呢?是知识的创新。知识的创新通常有两种途径:一是知识的发现、发明,从无到有;二是知识的整合,更新完善。但无论哪种途径的创新,都是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具有开创性的认识活动,说到底就是对已有成果的突破。没有丰富的知识结构不行,没有对已有知识的整合能力也不行。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知识获取途径日益多样化的时代,对于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知识较多的青年学生来说,我们担心的不是他们搜集不到知识,而是担心他们驾驭不了这些知识,担心他们会被淹没在知识的海洋之中。对于教师来讲,他们的长处在于知识的加工和整合方面。因此,教育创新、教学相长的最佳途径就是要实现教师职能的转变,变知识主导型为能力主导型。惟有如此,才能克服教师知识存量相对不足和教学时数有限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走教育科学化的道路
目前,教学的整个过程通常是教师讲,学生记笔记整理笔记,背笔记考笔记,考完之后扔掉笔记,完全没有为学生留下创造性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结果是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辛苦,记得辛苦,背得辛苦,但仍然是只有苦劳没有功劳。同时,因为学生纯粹只是记笔记、整理笔记、背笔记,既觉得枯燥、乏味,又觉得没有收获,便渐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当然就更谈不上创造力的培养了。即使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要么课件太简单,只是一些简单的标题幻灯片,只能代替黑板和粉笔,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强大的教学辅助功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要么课件过于繁杂和花哨,冲淡了大学课堂应有的理性、反思、批判的教学氛围;要么课件并非自己制作,不能体现教师的学科专长和讲课特色,没有针对性。
教育创新要求教师掌握先进的教育技术,尽可能熟练地运用一切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走教育科学化的道路。教师应努力增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认真研究、制作有自己特色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综合运用电视录像、幻灯片、投影、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师、学生、媒体三要素之间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合理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促进创新教育目标的实现
与单一的教育方式相适应,许多教师都采用统一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准确性、系统性和全面性进行考察,较为注重对教材和教师讲课笔记的考试,轻视课外阅读书目的考查;较为注重期末考试的结果,轻视平时学习情况的考查;较为注重以知识立意为主的闭卷考试,轻视以能力立意为主的开卷考试;较为注重笔试,轻视口试。这种考查,实际上是把评价的内容和形式简单化,有利于教师采取统一的尺度对学生作出公平、公正评价,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的评价本身隐含着不公平、不公正的因素,学习刻苦、敢于创新的学生未必能取得好成绩;二是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试卷来评价具有能动性和创造力的学生,会导致学生只注重对知识点的把握,不注重创造力的培养。
教育创新,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评价方式的创新,要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在创新教育中的激励作用和导向功能。一要实现统一命题向特色化命题转变,实现考试目标与教学目标有机结合。要指出的是,教考分离并非对每门课程都适合,知识性、操作性较强的学科如外语、计算机等可以实行教考分离,哲学、文学、艺术等人文学科等就不适宜搞教考分离。二要实现由教师命题向学生自命题转变,重点考察学生独立地收集、处理信息并发现问题的能力。三要实现以知识立意为主的标准化、规范化命题向以能力立意为主的多样化命题转变,重点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要倡导平时检测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口试与笔试相结合,教材、讲课笔记的考查与课外阅读书目的考查相结合,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作出全面的综合评价。
六、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落到实处
创业教育是在创新教育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的更高的教育要求,它要培养的是既能动脑又能动手,既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又有一定的创业能力,能把创新成果进一步转化为现实的先进生产力的具有开拓性的劳动者。可见,创新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实现。只有把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创业教育才可能赢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尤其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就业压力日趋增大的新形势下,学生、家长和社会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学生毕业后的出路问题。其实出路无外乎三条:升学、就业、创业。而无论哪种选择,对学生开展创业教育都是必要的。因为,其一,由于教育资源等因素的制约,目前大学生能够进一步深造的毕竟是少数,而且他们也迟早要面对就业或创业的问题。其二,由于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一辈子就学一种专业,从事一种职业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学生必须有不断开创新的事业、不断变换工作岗位的思想准备。从这个意义上说,就业也是创业。其三,目前不少学生,就其专业技能而言是具有独立创业能力的,但他们普遍缺乏创业的知识、欲望、意识、心理承受能力和实际经验。
因此,我们的教师应该及时转变观念,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落到实处。第一,可以从各门课程的实际出发,有意识地引导和指导学生多留心、早准备,有效地把握相关创业知识。第二,可以根据青年学生世界观的形成规律,尤其是“追星”的心理特点,大力宣传历史上和现实中创业者的创业事迹,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矫正他们的创业心态,训练他们的创业心理承受能力。第三,配合学生处、学生实验实习中心、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等有关部门,引导和指导学生参加创业实践,培养他们的实际创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