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新课标》指出,学习数学的过程是思维活动的过程,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而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望很强,想象丰富。挖掘和利用这方面的潜能,从小让他们多思多问,对开发智力,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强调数学课堂的思维性,更多的是强调体验和感受,具有内隐性。长期的培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性循环,获得更多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深层次的数学的感受,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得到“思维风暴”的洗礼。
一、设置悬念, 激发数学思维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的认识能力与认识任务之间的矛盾。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智能水平,巧妙地设置悬念,创设求知情境,用数学的魅力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在心理上对知识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亢奋状态,以充分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在教学相似三解形的引入时,提问学生:不过河,如何测河对岸的树高?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意向。
二、运用质疑,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由不熟练到熟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要适时地恰当地给予帮助和鼓励、质疑,释疑,使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形成坚韧的良好的意志品质和持续的兴趣,这是学好数学的保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经过讨论争辩,各抒己见,加深理解。获得学习上成功,自然产生喜悦感和满足感,这就成为激励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也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在《确定圆的条件》新课导入时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景,首先老师拿一个圆形小镜子,故意不小心弄碎了。然后拿着其中的几部分提出一系列问题:玻璃镜子已碎成如图几块,如果要到店里去照原样配要不要把这些玻璃都带去?如果只需带一块那么带哪一块?还是随便带哪一块都行?镜子店老板怎么知道这块镜子的大小呢?怎么找到破镜子的圆心和半径呢?这样的数学情景能使学生探索的欲望油然而生,促使学生集中精力开动脑筋,尝试探索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法,创造的灵感和悟性由此产生。
三、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
一问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问多解的精彩局面,由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式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而集中式思维则具有普遍性、稳定性、持久性的迁移效果,是学生掌握规律性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因此,在这一交替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灵活性都有所发展,能够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学生学习的实质是在教师的启迪下自主探索建构的过程。解题时巧设问题,如“这题还有别的解法吗”、“如果……会怎样”等势必扩大学生思考的范围,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视野,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更深入地思考,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途径。这样设计的问题既照顾到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回答踊跃,激发了学生思维,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思维敏捷性。
四、自主创新,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是数学教学工作者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它主要表现在使学生能根据事物的变化,运用已有的经验灵活地进行思维,及时地改变原定的方案,不局限于过时或不妥的假设之中。因为客观世界时时处处在发展变化,所以它要求学生用变化、发展的眼光去认识、解决问题。例初中数学教材第三册《线段中垂线性质》一节中有一例。在△abc 中,∠acb=90°,cd⊥ab,d 为垂足,ae 是cf的中垂线交bc 于e,求证:∠1=∠2。
分析:
方法1:因为∠1 与∠cfa 互余,所以要证∠1=∠2,关键证:∠cfa=∠acf。要证ac=af,即有中垂线性质可得。
方法2:利用全等△进行证明,过点f作fm⊥cb 于m,证△cdf≌△cmf,即可。
方法3:利用中介量,连结ef 可得ec=ef=>∠2=∠3 =>∠1=∠2。利用△ace≌△afe=>ef⊥ab=>cd//ef=>∠1=∠3。通过这一例题的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新知识,还能起到复习巩固旧知识的作用,使学生对证明角相等的方法有了更进一步的明确,同时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一种钻研精神,使学生在思考问题上具有灵活性、多变性,避免了学生在几何证明中钻死胡同的现象。
数学教学设计的核心是如何体现“数学的本质”、“精中求简”、“返璞归真”,呈现数学特有的“教育形态”,使学生高效率高质量地领会和体验数学的价值和魅力。数学思维作为是“数学本质”的一个重要方面,理应引起每一位一线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放飞思维的风筝,是数学课堂恒久的理想和期盼,也是数学教学的真谛和归宿。放飞风筝抓住线,思维的流光溢彩定会绽放于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