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升学考试的内容之一。因此,文言文教学如果真能潜心研之,反复琢之,确实能一改传统文言文教学的孤立、零散、无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古文有系统地掌握,并激发起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热爱之情,从而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侧重在“讲”字上下功夫,教师讲,学生听或记。在文言文方面表现最为突出的是采用“串讲法”,即教师逐字逐词细解释之后再疏通句子,逐句意思弄懂之后,再概括段意,把各段意思概括起来,讲通之后再概括主题思想,再讲解写作技巧。在讲授知识时,教师不厌其详,不厌其细。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在文言文教学中,打破“一言堂”的沉闷局面,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主动地动起来,不再视学习文言文为畏途呢?作为一线教师,经过几年的探索、琢磨,笔者总结出了一套自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思路:
一、预习朗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能逐渐领会文章的大意。通过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语感。文言文比现代文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音美,学生愿意读,也喜欢读。在朗读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包括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能更好地朗读课外作品,从而形成能力。需要指出的是,朗读需与会意密切结合,疏通文义;同时也要探索作者行文意图,掌握文章理路,做到灵活记诵。
二、文言翻译
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释词句。学生朗读时觉得明白了课文的意思,在用笔翻译时,才感到有许多地方很不顺手,一些难词,难句的障碍横亘在面前。他们被逼迫着看注释、查资料、动脑筋、小组讨论,问老师。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主动性增强了,咀嚼知识、消化吸收的能力提高了。诸如文言文的词法、句法老师这时不必肢解,不必讲授了。这样做的好处是,提高学生整体感知文言文的能力,养成利用注释,翻查资料,质疑请教的学习习惯。
笔译之后,让学生分段分层说说翻译的内容,再让别的学生评价、校正,最后教师给予点拨。
教师点拨时,应注意给予学生肯定性、鼓励性的评价;学生出现的疏漏之处,订正时要让其掌握规律性,如单音词变为双音词,补出省略的句子成份,调好句子的语序,强调古今词义的不同等;告诉学生能直译尽量直译,但并不是所有句子都能直译,直译不通要意译。
三、分析感悟
教师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进行的必要的分析,目的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分析的方法要因文而异,一般说来,对那些属于议论性的文章,可按照论述的逻辑顺序进行分析,要分析论点,特别是中心论点。属于记叙性的文章,可按照叙述的时间先后或空间变换进行分析,一般要重点分析人物和事件。对文学作品,或根据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来进行分析,或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来进行分析。通过这样的分析之后,便可进一步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择要概括文章的写作特点。对文章进行分析,一定要突出重点,切忌面面俱到,泛泛而论,一定要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有所悟。
四、拓展延伸
文言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情感上产生共鸣。中学新教材选用的文言文都是名篇佳作,其艺术性、思想性千百年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其中的思想情操,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都有非常大的作用。因此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耿化,把这些内容渗透在文言文的教学之中。
五、实践巩固
素质教育反对搞题海战术,因此设计练习要精简、要抓重点、抓考纲,既做到对学生学习效果有效的反馈,又能举一反三,巩固双基。
六、理解背诵
在理解了文言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背诵,要求不管怎么长的文言文都必须背会。背诵也不是机械的背诵,老师先分析课文的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让学生先记框架,再添枝叶。可能有些同学面对篇幅较长的文言文望而生畏,老师这时又可对学生进行教育,“走一步,再走一步”,一个一个的小困难克服,最终克服一个大困难。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要通过各种阅读形式体验作者情感,挖掘文章的深层内涵,让学生感受作品魅力,从而受到文化素养的熏陶。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中学生对古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有效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品位,继承和发展优秀的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