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说:“天才的秘密在于强烈的兴趣与爱好。”昆虫学家法布尔说:“兴趣能把精力集中到一点,其力量好比炸药,立即可以把障碍物炸得干干净净。”可见,兴趣的力量是极其巨大的。
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知识的意识倾向,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它也是一个人走向成才之路的高效能催化剂。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在化学教学中,老师们一致认为:要想让学生真正地主动学习就必须培养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重视师生情感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以认知因素为核心,忽视师生间的情感。而情感却正应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动力,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造促进学习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便会产生自我指向的学习,这样的学习结果是好的,教学效果也将是高效的。学生对教师无感情,甚至反感,就会严重影响其对学科的兴趣。
以往的教学讲究的是有板有眼,严肃地传授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很少看到教师的微笑。情绪上的压抑使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学习的兴趣事实上也被扼杀了。学习成为一项艰苦而乏味的事情,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受学生喜欢的教师。学生才有可能喜欢你的学科。
在实践中,我主动与学生接触,参加他们的主题班会、课外活动与他们聊天,谈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慢慢的师生关系融洽起来,学生不再感到与教师之间的疏远。每当我走进教室看到的是友好的笑脸,不仅上课的情绪大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专注的人数及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也显著提高。
二、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激发兴趣。传统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课本中就可以反映出这一点,一般是在学生学习原理概念后略带一下科学的应用。而单纯学术原理及概念知识的探讨,并不适合学生需求,相反会减弱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事实上有效地作法应是从生活中具有应用性及相关的事项中带出知识而不是过去那种做法。事实上,我们的课本正在向这方面变化着。针对这个问题,在备课中我注意增加学科的趣味性,注意与生活联系的化学片断。如高中化学镁铝一章的教学。在进行al、al2o3、al(oh)3 两性性质学习时,我首先联系生活中人们用铝锅做一些糖醋食品(如糖醋鱼),以及用碱水洗铝锅(如去烧鱼后的鱼腥)这些做法是否科学呢?学生听到这些问题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我再逐步带出相应的知识,这样不仅学生学习的兴趣浓,主动性也高,使教学效果大为提高。又如:高一化学第六章硫酸的复习教学。我首先用幻灯片打出一个报纸的片断,内容是本市一名工人因家庭矛盾,用一瓶浓硫酸将受害者毁容,造成受害者严重残疾的恶性事件。在学生们亢奋的情绪中,组织学习讨论这个事件中涉及到的有关硫酸的性质。如浓硫酸之所以能毁容,涉及它的强氧化性、脱水性。再带出硫酸的工业生产,硫酸的保存稀释等知识。由于这些内容穿插到教学中,使得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书本上的抽象知识形成了鲜明的表象,不仅教学气氛活跃了,学生也感到化学学习不再是枯燥无味地记忆与计算,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加了,也激发了求知欲望。
三、授课形式多样化。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法。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学生的智力活动和学习兴趣促成的认知内驱力得不到充分地调动。因此,在教学中我借鉴了目前国内外一些成功的教学模式。如在原电池、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的教学中,采用了讨论和角色扮演的教法。分别对“防止生锈”、“电渡工业”这两个主题进行学习。通过问题的争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一特别是那些对理科课程的传统内容很少有兴趣的学生,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是有效的。学习成为主动的而不再是被动地学习,它加深了学生的参与和兴趣,所涉及内容的保持与迁移效果比传统方法也要好得多。许多同学对自己参与的角色和活动的内容在较长时间里都保持着清楚的记忆。
四、进行一些课外活动。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能力。我还设法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一些化学课外小实验。如在校吃午饭的学生,蒸饭后寻找自己的饭盒常成为一个难题。利用这个问题,在镁铝的学习过程中,我就向同学们介绍了铝盒刻字的方法,并让他们自己动手刻上自己的名字。在油脂的教学中,我又指导同学们用肥猪油制作肥皂。通过学生动手,使他们感到了学习的乐趣。可以想象,当一个学生每次找到自己那独特的饭盒时,看到自己动手刻成的名字;当用自制的肥皂洗手时,他对化学能不感兴趣吗?能不产生进一步的求知欲吗?
实践证明。有效学习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学习的愿望。而形成强烈求知愿望的前提是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的过程是令人兴奋的还是枯燥无味令人生畏的,学生能否主动积极地去探求知识,走出校门后的终身教育能否得以实现,这一切学习者对学习的兴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学校教育而言,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