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乐专业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与其它大学生群体比较具有特殊的个性特征。随着近几年音乐专业学生数量的逐年增加,高校音乐专业大学生教育和管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在充分尊重音乐专业大学生人格特点的基础上,探讨新形势下音乐专业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对策。
[关键词]音乐专业大学生 个性特征 教育管理
音乐专业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殊的群体,与其他大学生群体比较既有其共性,也体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只有针对音乐专业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态和行为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管理,才能进一步培育新时期音乐专业德艺双謦人才。
一、音乐专业大学生个性特征
音乐人才是社会的特殊人才,音乐专业大学生既有一般高校学生的共同特点,又有自身鲜明的个性特征。两者的共性:热爱祖国,拥护党的政策;有较强的进取心,思想活跃,求新意识较强等等。在认识音乐专业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共性特征的同时,还应当看到音乐专业大学生鲜明的个性特征。
1.思维活跃,但理想信念淡薄
音乐专业大学生由于自身性格特质,思维敏锐,容易接受新事物,善于思考问题,但普遍存在不关心政治的心理,他们很少关心时事,特别是“两课”理论学习,认为“两课”教学方式枯燥,离他们生活较远,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浪费时间学习“两课”知识不值得。正因为如此,他们大多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虽崇尚远大理想,但对人生价值、生命存在意义感悟不深,容易受社会不良现象和多种价值观念的影响,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不强,理想信念淡薄,缺乏诚信和奉献精神。
2.崇尚自由,但团队意识较差
音乐专业大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表现意识强烈,崇尚艺术自由,个性张扬,在学习、生活中融入一种个性化的色彩,在专业上能够有创新思维,从而创作出有感染力的艺术作品。但他们在考虑问题时多从个人才能的发挥、个人利益的获得、个人价值的实现等方面出发,从而滋生以自我为中心,以实现个人价值为取向的个人主义思想。他们在崇尚艺术自由的同时也表现出对自身要求不高,团队意识较差的现象,例如:缺乏团队精神,对集体活动缺乏热情,集体荣誉感不强;喜独来独往,向往所谓绝对自由,随意迟到、早退、旷课;学习纪律松驰等。
3.自信心强,但抗挫能力较弱
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大部分从小学习音乐或舞蹈,对艺术有较强领悟力和实践力,再加之自身条件的优越,使学生形成了较强的自信心,对未来充满憧憬和成功的渴望。但由于经历的人生磨练较少,人生体验不够丰富,心理承压能力较弱,使之在遇到挫折、困惑、失败时往往容易陷入一种悲观、失望、痛苦的情境中,在人生的海洋中找寻不到可以引航的明灯,感觉前途一片渺茫,从而颓废、不思进取,将希望搁浅。
4.重视专业,但文化基础薄弱
音乐专业大学生在考入艺术院校后,由于在浓郁艺术氛围的熏陶中,对音乐的兴趣被进一步的唤醒和强化,在这种兴趣的驱动下,学生在专业的学习上孜孜不倦,他们大多数认为只要专业学好了,毕业就能找到好单位。加之音乐类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学生要参加较多的艺术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长才干,出真知。
因而在对待专业技能课程和其他文化课程的态度上,学生往往更重视专业技能课程而相对轻视文化课程的学习,从而导致音乐专业大学生文化课缺勤比例严重,尤其英语、计算机、马哲、中外音乐史等文化课的重修的比率较高。由于长时间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致使一部分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影响了他们的专业技能向高水平方向发展。而且对文化课程的忽视使他们的整体素质和艺术修养难以提高,间接地影响了他们对艺术的领悟和表现。
二、音乐专业大学生教育管理策略
音乐专业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给教育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教育并引导他们扬长避短,成为管理工作中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教育管理应结合专业特点,强化教育、管理、服务和发展并重的意识,以创新教育为主题,以拓展学生素质为目标,不断增强音乐专业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
1.把握导向,突出重点,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稳定和发展的基本保证。要根据青年学生思想教育的阶段性和音乐专业学生的个性特点,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核心构筑学生的精神支柱,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社会公益活动为导向,如青年志愿者活动、军民共建活动、文艺进社区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爱校、爱专业教育;要以感恩教育、感恩行动为主题,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要以高品位、赋有创新性的特色团日和团组织生活为载体,如:诚信考试模拟、放飞理想畅谈等,切实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要重视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队伍的建设工作,改变他们的工作方式,从根本上对学生干部进行人格提高和素质培训,引导他们在服务他人和自我利益之间寻找契合点,让他们在实践中丰富阅历、接受考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2.坚持“严格管理”与“以人为本”相结合的育人思路,倡导同理心
尽量处理好严格管理与展示个性的关系。在按照校纪校规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的同时,要照顾到音乐专业的特殊性,兼顾学生个性发展,要在严格管理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路,促进学生的全面成才。
音乐专业的性质决定了要发展个体的个性化色彩,然而这种个性化色彩是一种能融入群体利益的个性化,而不是绝对的。因此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中,教育者必须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价值,不能单纯的采取严加管理的办法约束学生的行为,应该给学生一定的可以施展才华的空间及创作的时间和空间。管理上应以疏导的方式,经常性与学生小范围的交流,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和专业发展,及时给予指导意见,避免开大会,开长会的灌输式教育。
同时,教育者要有同理心,即宽容之心。要学会换位思考,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沟通与交流,尊重音乐专业学生的人格和尊严,要与学生交朋友;加强对有问题学生(单亲、贫困生、有心理问题等)的心理辅导,多鼓励,少批评,多给予温暖,少冷眼冷语相待,让学生从内心里接受你的人,感受你的温暖,从而以主动积极的态度接受你的教育。
3.进一步完善导师制,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
音乐专业教学主要采用小课教学方式,师生之间因经常的沟通与交流,更容易形成一种亲近、融洽的师徒关系,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很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道德风貌等往往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来。因此在音乐专业大学生中实施并完善导师制更能有效地进行“育人活动”,起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
导师要在帮助学生熟悉本专业和相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籍管理条例时,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的修读计划,确定每学期的修读课程;要关心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和心理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次的教育与引导,如帮助低年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方法,了解、热爱本专业,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高年级学生进行力所能及的科技和文化创新活动,使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有明显提高;导师要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始终不渝地把育人工作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做到寓思想道德教育于艺术教育之中,用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人格魅力影响和感召学生,成为学生的楷模,从而达到教育和感化学生的目的,有效地培养和提高音乐专业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4.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拓展学生素质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不仅是贯彻教育部、财政部“质量工程”中关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更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结合音乐专业学生专业特长突出的特点,教育者有意识地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有兴趣、有机会、有时间、有动力参加创新活动;要制定《音乐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结构,减少通修课程总门数,加大艺术实践课时数,增加音乐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分模块,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科学合理、灵活有效的制度平台;要建立音乐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训基地,为学生参与创新能力锻炼提供基本保障;要将音乐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及成果与学生综合测评、奖助学金评定、团组织推优、主修资格申请、免试推荐攻读硕士研究生等挂钩,激励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精心组织和支持学生参加全国、全区有影响力的音乐赛事,如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大学生艺术展演、“珠江杯”五项技能大赛等,使学生得到更多创新能力的锻炼机会。
5.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航,让学生理解“事渔”的价值
教育是因人的发展需要而存在的,它对人的意义,不仅在于“予鱼”或者“予渔”,而且是要让更多的人理解“事渔”的价值与快乐。也就是说,教育者不仅要给学生生活的知识和技能,还要传授学生对生活价值的理解方式,从而让学生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保持健康和向上的生活态度,以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去创造和发展让自己的生命都能快乐的生活方式。
因此,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教育者应在充分了解并理解其追求个性自由、渴望在艺术上有所造诣的基础上,将生命和生活的价值的教育落实到生涯过程,将生涯过程提升到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的层面上去理解,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航,使学生带着爱心、带着喜悦心、带着进取心规划自己的人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兴趣偏好,智能优劣等,从而定位自己,使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强化人生成功可能性的价值。让学生在一种生活的体验中去感悟职业生涯规划,将随之带来的对生命价值、职业追求、自身的思考融入到整个生涯过程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在学习中成长心智,在实践中成就人才,在锻炼强壮体能,在自我修养中完善人格,在思考判断中追求正确的信仰。
参考文献:
[1]王群.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及管理对策.北京教育(高教),2007.5.
[2]骆巧凤.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思想政治工作对策[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4).
[3]李建华.做好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