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现存问题的现状,从多方面观察、思考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教学改革尤其是基础教学改革更是势在必行。中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探索它的本质,过程及作文教学法等,广大教师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实验,教研。有的提倡多写多练,有的指导学生办手抄报,有的坚持课前五分钟讲话,有的鼓励学生对教师批改写“读后小记”,有的规定写日记、周记、读书笔记……内容十分丰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但这些仅仅是少数教师的个体行为,难以形成作文教学改革的“大气候”。就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的改革的现状来看,横向区域差异较大,一般来说,大城市(市区)、一般城市(市区)作文教改推行较快,成效显着,县乡镇和最基层的农村中学就要慢得多,甚至原地踏步。纵向思想观念相对滞后,作文教学与阅读共同构成义务教育语文教学的主体工程,但人们对写作教学改革的关注远远不如对阅读教学那样广泛面深入。针对当前中学作文教学中现存的问题,笔者进行了广泛的观察、思考,对存在的问题作粗线条分析,试图找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求教方家同仁,谋得中学作文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一、问题现状
1、从教师方面看
(1)思想上。轻视写作教学。大部分教师注重阅读教学,为上好一节阅读课,不惜花费时间找材料,写教案,详分析,想尽一切办法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但一到上作文课,心里便一片茫然,敷衍了事,相当一部分老师没有作文教案。另外,视作文批改为一大包袱,认为费力多,见效慢,但又不能不做,无可奈何,精神负担沉重。
(2)命题上。系统计划性差,盲目性、随意性大。而所出的题目“老化”现象严重。如《我的妈妈》、《我的同桌》、《一件难忘的事》等等。部分“文学化”的倾向,也使大部分学生可望而不可及。如以“圆”为话题,引导学生由圆想到与“月”有关的诗文韵味,或想到“涟漪”,引发屈原投江对中国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试题化”现象,也让多数学生不感兴趣。中考考什么类型的题目,往往成为学生作文练习的重点。
(3)指导上。常规作文练习,多写于课堂上,教师的指导意见就是作文批语。批语见“红”,分数醒目。学生看重的就是分数的高低。作文评讲课上学生可欣赏“优秀习作”,可鉴一些作文技巧,诸如文体、选材、结构、语言等。
2、从学生方面看
(1)心理上。对于作文,学生普遍怀有程度不同的畏惧心理。怕写作文,又不得不写,背上不轻的思想包袱。
(2)内容上。大部分空调的多,实际的少,半僵化的多,富有灵气的少,随大流的多,畅述个人观点的少,动辄编故事,说假话。少数同学,能说真话,抒真情,但往往是苦闷,孤寂、失落、迷惘情感的渲泄,表现出一种青少年不应有的空虚消极的心态。另外,还有一些异类文章。
(3)语言上。大多数作文八股调,学生腔,青少年说成人的话,不自然,不活泼,缺少朝气和活力。普通中学许多学生的语言不过关,错别字不少,病句较多,词汇贫乏,文气不通。
二、问题分析
1、教育思想上的片面化。
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及其负责人在教育思想上过分强调统一,过于追求高标准,惑视作文教学的特殊性和中学作文是基础性教学的要求。统一本是一件好事,但统一总是相对的,暂时的,特别是在作文领域里,统一量化作文教学任务,详批详改不得少于7篇等,严重束缚了教师的手脚,加重教师的负担。世界的丰富性和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处理问题的灵活性。中小学是基础教育,作文训练应从最基本的东西抓起。错别字过多,词汇贫乏,句子不通,就根本谈不上写文章。若脱离大多数学生的实际,一味强调“取法于上”,无异于拔苗助长。
2、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
应试,即为应付考试。应试教育,使得学校教育一切围绕考试转,只要学生考得高分,就拼命去抓去做,暂时与考试的分数关系不大的就少做甚至不做。写作教学也当然如此,只要能让学生应付考试,得到较高的分数就行,别的对写作来说较长远才能发挥作用的往往不去做。比如,学校的课程设置,音体美可一缩再缩,地理,生物每周分别2节课,有的学校平时交给教学、外语,会考时才集中学习。学生的课外活动,除大扫除比较正常外,许多时候成为课表的内容形式。学生的课外阅读,在学校、老师、家长的共同管束下,很少有空光顾自己喜爱的书刊,很难有机会享受现代媒体带来的丰富知识信息。学生的生活体验,人生体味,较多地在“试卷”上慢慢感悟。以应试为中心的作文教学高度技术化,学生作文与做人脱节,思想与生活剥离,内容大都空泛虚假。
3、教学方法的保守处理
应试教育暂时客观存在的现实,使广大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上,亦步亦趋,偶尔尝试一些新做法,但不敢坚持,不敢广泛推广,他们宁可保守传统,以培养学生的作文技能为目标,教他们理论知识,简易操作的技巧,千篇一律的格式,千人一面的内容,无病呻吟的情感。更有甚者,急功近利,投机取巧,他们把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如何拼凑讲得头头是道,并且详析评卷教师的心理:天热,工作量大,评卷教师不会把全篇文章看完,只看开头和结尾,中间部分不会细看。另外,近年来话题作文又倍受青睐,“类”与“型”的概念被师生们所接受,背几篇范文,临场“仿写”偏题可能较小,得高分可能较大。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4、学生缺乏对真实的生活体验。
现在的学生,由于家庭生活相对安定舒适,又被家人宠爱,缺乏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同时又受到书刊、影视中不良文化的影响,被生活中的表象所迷惑,对生活没有正确深刻的认识,形成一种不健康的作文理念。
三、对策研究
针对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现存的问题,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作文教改的进度,还需要做多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加强理论修养,尊重客观规律。
从教育行政的各级领导,到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马列主义哲学,坚决排除“左”的干扰,严格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地制订教学目标,既正视目前中国的国情,又想到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更新观念,重视发展个性。我们时刻不能忘记两条常识:(一)教育是科学,不按客观规律去瞎搞,断无出路。(二)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促进大面积学生的提高,是我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
其次,明确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
国家教委从振兴中华的高度,明确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要求。改变应试教育,消除应试教育的影响,是目前教学改革的方向。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中,中学作文教学应该怎么去做。
(1)初中作文教学应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
鲁迅曾说过,写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语言本身就是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古今中外,凡优秀的文作品,其辉煌之处常常就是作家人格,操守,价值观等人文素质的伟大体现。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不能人为地把“心”(人文素质)写“言”(写作技巧)割裂开来而单纯地追求写作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而应树立起大语文观,使作文训练与整体语文教学体系相协调——以人的发展为培养目的,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
语文学科中的人文素质,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人类优秀文化吸纳,受人类优秀文化熏陶,不断积累而成并在听说读书等常规的语文实践活动及实际生活的言、行,人际交往等社会活动中反映出来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的综合体现。学生的作文,能体现出他(她)对学习生活或社会生活中的某些人物、事件或现象所持的态度、感情和价值观。而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学生习作中的立意、选材及表达。因此,要写出富有感染力的文章,就必须得全面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
(2)把写作技能训练和人文素质教育和谐地统一起来。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语文教学、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如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识字能力、阅读能力、说话能力、写作能力,应该服从整体发展的需要,通过某种手段、途径有机结合,取得语文教学和学生语文能力协同发展的最优效果。
那么,写作技能和人文素质是怎样的关系呢?语文反映人类社会的事、情、理、志,表现民族精神、民族情操、民族审美情趣,负载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而学生的写作,正是要把语文学习中积累的主观体验,对生活的感悟以及自身品质,迫使审美等方面的价值判断通过一定的形式技巧表现出来。如果学生在写作训练(乃至语文训练)过程中,不能理解、接受、内化这些文化内容,就不可能理解民族语言的表现力,也不可能运用语言很好地表情达意。从这个意义上讲,写作技能和人文素质教育是和谐统一的关系。
写作技能不能独立地进行,它要在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下,在整合的思想下,与基础知识训练,与课文理解和读写训练有机结合。在教学中,一定要把书读顺、读好,要重视词句的理解、积累和运用。要珍视并鼓励学生发表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重视在阅读中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式,促进由读到写的迁移。要有意识地把写作融入到日常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动笔习惯。知识的积累,思维水平的提高,必然提高了一个人的认知能力,改善一个人的素质蕴含,表现他写作技能的提高。“言为心声”,学生写作水平的发展过程,应该能服从于表现出他的价值观和人文素质的发展轨迹。我们教师也必须立足于人文素质的教育观,通过完善新的作文质量的评价标准,有效地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3)写作题材的多样化,使作文面向生活实际。
写作,或者说作文课程,是一种比较宽泛的应用或工具课程。任何生活和学科都可以从作文中找到表现的方式,反之,作文也可以从任何生活和学科中找到体现自己的丰富内容。如果这样来看问题,则作文课就应该有丰富的表现内容和宽广的表达方式。
在作文课上,不但可以写“我的妈妈”“我的老师”“记一件有意义的事”等传统题材,还可以写有关科学实验报告,写数理化的研究过程,写工作和学习的总结报告,写某一种商品的宣传广告,写英文学习中的艰难困苦,写对克林顿绯闻的看法,写对南联盟问题的认识……
写作的题材一旦推广到无边无际的一切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就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使作文变得越来越贴近生活和实际,越来越成为学生们手中运用自如的工具。
(4)以尊重学生为主体,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写作训练活动。
作文教学的性质决定了学生的写作是学习性的,而不是如作家写作那样的创作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是思考力的培育者,不是知识的注入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语文学习实践的主体,教师必须重视调动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作文训练中,我们常按课文的要求进行课堂作文训练,这类作文按年级按文体各有不同的要求,系统性、规范性强,此类作文对写作知识的掌握和写作技巧的提高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是打底子的,鲜有出色的凸现个性之作。素质教育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最大限度的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因此,除课堂作文训练外,我们更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写作训练。
自主写作,即学生主动实践写作练笔。经常鼓励每位学生自主写作,写随笔、散文、诗歌、小小说、日记、读书笔记等等,不拘形式,只要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个性,写出特色就行。这类作文常常有学生真情的流露,鲜明个性的跳跃,独特语言的飞扬,是自然的,真实的,充分个性化的。
合作写作。合作,就是要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21世纪的学生应当“学会合作”。《学记》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学在相互促进认知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互相合作是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合作写作的过程就是同学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过程。学生合作一篇文章,可以共同修改,相互评定,共同斟酌,从而在认知水平、写作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三个臭皮匠赛个诸葛亮”,“多人智慧胜一人”。合作写作有着许多个体写作所不能达到的功能与效果。
探究写作。探究,则要善于质疑问难,深入研究并解决问题。质疑问难是一种创新精神的反映,是学生思维参与的标志。学生作文,通过探究发现规律技巧。探究的对象可以是课文也可以是社会。探究的方法多样,社会调查、现场观察、走访专家、体验学习、课堂讨论、查阅资料等等。探究的范围可以是课内,也可以是课外。课内的主要是文本:课文、名诗、名着等。探究问题的设计应体现出时代的特点,恰当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爱身边的事物,懂得自己和社会、国家的紧密联系,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可以通过媒体间接了解社会,可以通过社会实践直接了解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的种种现象。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只有回到社会中,才能得到升华。他们通过观察获得灵感,通过社会实践增长知识,从而进一步认识我们生活着的大千世界。“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生活之源,是学生作文取之不竭的甘泉。探究性实践活动将成为学生作文的“常青树”。
(5)转变教师在作文批改中评判者的角色,创设自由、民主、平等交流的评价平台。
作文是一种交流,是一种用书面语来进行思想交流的方式。既然是交流,当然要有交流的对象——读者。通常情况下,我们语文老师是学生作文的第一读者,也是最终的评判者。我们居高临下地给学生打分,并往往以自己的好恶和价值取向来作为作文评价的标准。学生写作文大部分也只想得个高分,于是学生会猜度老师的意图,迎合老师的所爱,出现作文从内容到形式的假、大、空。这种作文评改,一方评价,一方听命的不平等方式,是否需要改一改呢?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让更多的读者参与到对学生作文的评读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民主、平等交流的评价平台。第一,学生自己。他们拥有对自己作文最高的评判权,可以按照自己的知识水平,思维逻辑,进行反复修改,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第二,同班同学。他们年龄相仿,兴趣爱好相投,又朝夕相处,彼此基本了解,相互有共同的语言。因此他们在一起可以直接地交流,真率地讨论,从而提高作文的质量水平。第三,老师。我们应是同学们比较信赖的人。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必须从评判者转化为读者,朋友,平等地阅读,民主的讨论,给出诚恳的意见,同时也应容许学生(包括非作者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对于他们认识世界认识生活的特殊的视角,不要轻易否定,对他们提出的不同意见,不要轻易指责。即使是不正确的观点,也应心平气和,有理有据地说明,使其信服。从而保护学生的创作个性。第四,其他年级其他学校的同学或朋友。我们的老师可以创造某些条件,如创班刊,办校报等,刊登学生的作品,也可向其他报刊积极推荐优秀的作品,让更多人欣赏他们的劳动成果,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增强他们写作的信心。
通过多层次地阅读,评改,不断完善新的作文质量的评价标准,有效地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全面推进语文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教学中尤其是中学作文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再也不能漠视。我始终认为,一个人乃至一个群体能正视并经常反思自身的弱点,就能真正拥有希望,拥有光明的前途。我们的教师若能正视并致力于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是一个有良心的、合格的教师。作为一名身在教学第一线的普通教师,我愿与全国的同行一道,努力改变自身弱点、不足,致力于作文教学工作,抵制作文教学中某些不良风气,从基础抓起,从做人教起,为切实提高中学生教学质量而努力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学》(一)、教育学的学习与研究。
2赫尔巴特着《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试报通讯》.顾之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中学语文教学,2002/1—2合刊。
4《语文课程标准》教育部文件,九年义务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武汉)2004.10上。
6《课程、教材、教法》(京)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