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
第一,我国体育行业正处于一个产业化的转型期。这个转化过程,从积极意义来看,是体育由一个公益性、事业型行业向有资本回报的营利性、产业型转变,是一个新的庞大行业向国际运作惯例转轨,促进我国向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从消极意义来看,我国体育发展几十年来靠国家财政投资的根深蒂固的观念,与发展体育产业的需要自主经营促进消费的观念,二者必定会产生诸多冲突,必然会影响阻碍产业化的进程。
第二,目前体育事业的资本配置呈现二元化特征,这具有中国特色的运行模式。资金的一部分靠国家财政拨款,一部分靠企业投资,靠市场来募集资本。
体育产业主要靠市场的需求和企业的引领开发,前苏联和我国以前的体育事业一样,没有市场募,纯属事业型行业,主要是国家财政投放。我国目前国家财政仍拿出一部分资金投人体育事业,另外通过市场,由企业投资再获得一部分。这一特征导致了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与其他国家不同的规律。
从国际上看,体育产业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经济成长阶段密切相连,多元化的高额消费阶段、提高生活质量阶段,当一个国家经济进人多元化的高额消费阶段时,体育产业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到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时,体育产业会进入多边、多元素的发展,会关系到每一个受众体的利益。美国已达到高度增长期。体育产业的发展受国家经济发展的制约。我国目前正处在向高额消费进军阶段,中国是典型的二元社会,现阶段尚可支撑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体育在相当程度上是经营城市文化的,在当前体育产业发展中,根据经济发展,扩大稳定消费群体。
市场经济时期的体育产业,背景不同,中国在步入小康社会下发展的体育产业,要在提高全民体质健康的基础上,推动经济的增长。原来的体育产业可称为部门产业,经费不足,专业队体制,提出社会化和产业化是为了解决竞技体育中存在的经费不足问题。过去的体育产业是单一的作坊式,而现今的体育产业已进入市场经济体系中,并努力把本土品牌国际化,它的运作模式将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
二、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需要关注及解决的几个问题
1、观念和认识问题
由于大多数资本拥有者目前仍把我国的体育看作是一个事业型行业,而不是市场高成长性的产业,因此限制了他们的投资热情。即使是政府官员,对体育产业化的意义领会也是非常有限的。国家体育部门的一位负责人谈关于职业俱乐部的收人问题,他算了一笔帐,我国甲a俱乐部球员的收人大约是他收入的上百倍。美国最著名的职业运动员的收人是美国总统的上万倍。乔丹一年的收人大约在2亿美元以上,美国总统原来是20万,现在可能要增加到40万,但差距仍在万倍左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身上体现出的资源价值,主要是由稀缺度决定的,认为体育产业是部门产业,显然是狭隘的。体育产业是全社会的产业,有推动和发展市场的职能,发展体育产业可促进拉动经济的发展。政府已出资出面在成都建设了第二个体育产业基地,预计实现产值30亿元,利税3亿元。
2、资金来源问题
优化体育产业的投资环境,体育改革要到位。国外体育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获得渠道是风险投资和证券市场。当发展水平较低时,主要依赖风险投资,当水平较高时,获得资本支持主体主要由证券市场来提供。欧洲体育产业发达国家,体育产业的资本支持主要依赖发展较为完善的证券市场。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所需资金还属于风险投资,但未来几年后有望进人证券市场。
3、奥运经济问题
随着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申办成功,使中国体育产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奥运有教育、社会及经济的效益,但不可把它完全按照商业模式来运作,财政不能落人陷阱。我们一定要做好基本工作。如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加快培养体育产业的相关专业人才,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以及引进优秀的赞助商等等。国家已成功举办了两届体博会、文博会,起到了传扬文化、拉动经济的作用。
4, wto对中国体育产业的影响
体育产业属于服务贸易协定中的一部分。入世后,体育事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从供给方面来看,wto带来外资冲击会使中国体育产业的潜力进一步得到激活。外资的第一个冲击是完全和国际接轨的商业游戏规则,他将逐渐颠覆行政力量主导体育产业的现存格局。体育主管当局只能去适应这个变革,而不是像过去一样利用行政手段垄断国内体育产业的商业机会,排斥、歧视甚至扼杀民间新兴商业力量。外资的第二个冲击是巨额跨国资本投入将改变中国体育产业失血的面貌。众所周知,体育是一个高投人、高风险、竞争异常激烈的产业,需要实力资本的长期支持和培养,而中国产业界日前还缺少真正的体育玩家。事实上日前已经有一些跨国资本正在试图通过种种途径切人中国体育产业这支“潜力股,”本次中国足球队推广权的争夺吸引7家国际机构就是一个先兆,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跨国资本介人中国赛事推广、参股甚至包买整个俱乐部经营。外资的第三个冲击是人才、管理等“软件”的改善,在这方面,外资不但会利用先天优势引进国际人才,活跃中国体育市场,更重要的是它们会着眼于“本土化”战略而与国内企业争夺稀缺体育人才资源。而这些一直是中国体育产业的软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