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探究活动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学会倾听是教师和学生必须的要求,是科学教学成功的保证。在科学课教学中,我们已非常重视学生倾听能力和习惯的培养,然而教师的倾听影响着教学效果和学生习惯的养成。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该如何做好倾听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文中从“做好学生提出问题时的倾听、推测时的倾听、观察中的倾听、讨论时的倾听,关注学生记录的倾听”等方面着手,论述了科学教师在课堂探究教学活动中的倾听实践研究。
关键词:科学教学;教师倾听;探究活动
李政涛先生在《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中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1]倾听是一种等待,在倾听中交流,在倾听中沟通,在倾听中理解,最终实现教学相长。新课改以来,我们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转向为“平等中的首席”,由于学生模仿性强,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因此,在科学课堂探究教学活动中,做好学生提出问题时的倾听、推测时的倾听、观察中的倾听、讨论时的倾听、关注学生记录的倾听等,即做好科学课堂探究教学活动中各个环节的倾听,真正实现科学探究活动的教育价值。
一、学生提出问题时的倾听实践
在科学的学习活动中,我们经常设置一定的情景现象,希望学生能根据现象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通常把这些当成一种形式,没有仔细或认真地“听”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的提问也丝毫未影响教学流程,我们的研究活动仍然是按照既定的方案进行。如《米和饭》一课,学生提出很多问题:为什么碘酒碰到米饭会变色呢?米饭碰到碘酒怎么会变成紫色呢?碘酒碰到别的东西会不会变成紫色?碘酒碰到液体会不会变成紫色?等等。如果我们真正认真地倾听了学生的问题,我们就能高效地进行问题整合,更好地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有目的地进行课内外探究活动。
二、对学生大胆推测(猜想)的倾听实践对于学生大胆的猜想,我们听后往往是一笑了之。这里有一个典型的例子[2]:在一次现场直播节目采访中,一位主持人问一个想当飞行员的孩子:“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的回答是:“我先告诉飞机上的人系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下去……”现场的观众全部笑得前俯后仰,主持人仍然继续关注这个孩子,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个孩子的回答让在场的人感动:“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我还要回来!”这位主持人的特别之处在于他能够“听”孩子把话说完,不管现场出现的状况,仍做到倾听者应该具有的亲切、平和、耐心,从而“听”到孩子善良、纯真的心语。作为教师,我们要特别注意倾听学生出人意料的想法,还要认真思考学生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他想法的根源是什么,这样才可能发现学生思维的独到之处,才可能了解到学生的知识结构,才可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进行教学,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三、学生观察活动中的倾听实践观察是科学认识的最基本的活动之一,是孩子一生下来就会的。而教师要为孩子们的观察做好准备,要选择教学内容,要尽量把观察的活动安排在自然条件下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在学生的观察活动中,教师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20世纪80年代,兰本达教授执教《蜗牛》一课就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他在组织学生观察蜗牛的活动中,连续15min都没有对学生进行一次统一的讲话,他不停地参与到每个小组的活动中,常常蹲下身来与他们一起观察,眼对眼、面对面一起共同探究,拉近了与他们的距离。这样做既让学生感到老师不是高高在上地监督他们,又让他们觉得老师是可依赖的“靠山”,需要帮助的时候,还可以请教老师。坚持“蹲”下身来与学生一起活动,才能真正看清他们、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优点。其实,放手让学生独立观察,也不是一味地放任自流,真正需要老师用眼和耳去关注每个孩子的一举一动,要敏锐地观察他们在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争论什么?如果扯得太远,则需要把他们引回到正题上来。在学生们的观察活动中,不时放几颗水珠在热油锅中,引发孩子们的思维想象,“你是怎么想的?”“你怎么认为?”“你能不能再看看,加以肯定?”这就是兰本达教授在学生观察活动中倾听的具体做法。
四、讨论(争论)、交流展示(汇报)时的倾听实践一位科学教师上课时要求学生在讲台上汇报自己的发现,在汇报之前,要求学生“汇报时声音要响亮,让每个学生都听得见,全体学生都要注意倾听”。
学生在展示平台上逐条介绍自己的发现时,这位教师却在翻看自己的教案……这可能只是一个细节,是一次偶然的个别现象。但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无意间表现出来的行为实际上已经表明自己不重视倾听。其实这样的细节在日常教学中并不少见:在学生交流探究结果时,教师不置可否,不加以引导;学生在发言中出现明显的科学性错误时,教师不及时指出。凡此种种,教师在课堂中的这些“不作为”行为,都充分表现出我们的教师没能认真倾听孩子的汇报,也没有认真倾听孩子汇报的具体举措。如果学生的回答不是教师所预设的答案,教师就打断,“哪位同学来帮帮他”;教师充当的是课堂活动的“捧场人”,无论学生探究过程或探究结果如何,教师总是赞不绝口“你真棒”,即使学生答非所问,教师也依然夸奖一句“你的想法很有创意”。
另一位教师在上《观察我们的身体》[3]一课时,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汇报。学生说:“我观察皮肤上大多有汗毛,而手掌心没有汗毛”,“我知道肌肉里还有骨头,头部的骨感觉象个瓢形,胸部、背部的骨头大多是横着的”,“皮肤比较白,我的同桌比较黑”,“有时候皮肤上会沾脏东西,我想它能保护肌肉”,“我发现腿中的骨比较细也比较长”等。面对学生不同的发言,教师始终耐心倾听,并仔细分析,发现同样是对骨的探究,有的小组是用测量的方法获取数据,得出骨的长度是不同的;有的小组是用摸的方法比较身体各部分骨的形状,结果也是不同的;同样是摸的方法,有的小组发现脊椎骨是由许多骨排成一串构成的,有的小组发现肋骨是一根一根的。这位教师是一位敏感而又耐心的倾听者,他发现学生的探究方法是不同的,有的用摸一摸的方法,有的用看一看的方法,有的用测量的方法。“教师是学生鲜活的榜样,教师耐心、认真倾听的好习惯能给予学生根深蒂固的影响。”教师倾听本身也是一种教育,正如特级教师章鼎儿所说,在学生发言的时候,教师首先要侧过耳朵,做出一副专心倾听的样子……教师有效的倾听,既能给学生一种关怀,又能给学生有效的激励和帮助,更是精神和方法的传达。
五、评价学生记录时的倾听实践
探究活动是一个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不但要看思维的结果,还要看思维的过程。由于这一过程是在头脑中进行的、是无声的,所以要让学生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包括文字、图表)把思维的过程表达出来。作为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探究记录(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定期公开对学生的探究记录进行评价,可以了解学生各自的思维水平,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探究活动做出客观的评价,有利于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挥学生的潜能。
六、指导孩子探究过程中的倾听实践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是在教师、学生、教材之间开展的交流、对话等互动的过程。作为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首先倾听他们最新的想法,洞察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活动才会真正有价值。通过倾听学生的实践,教师还可以知道学生经历的探究过程,哪些方法是学生经常用到的,哪些方法是学生不常用甚至不会用的;学生关注哪些方面,忽视哪些方面。这样认真的倾听,不仅是尊重学生的表现,而且掌握了学生的探究情况,对于真正开展落实科学的探究活动,真正发挥探究的价值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课堂上,我们在进行科学探究时,无论学生说得精彩还是糟糕,作为教师,都要专心去倾听,并进行适当的指导;课余时间与学生交谈时,应关注学生们的“流行”语言,在课堂上进行适当引用,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很关注他们的谈话,从而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用真心换得信任,养成彼此关注对方的发言、相互倾听的习惯。
有人说“不会倾听就是不会学习”,我们说“不会倾听就是不会教学”。在科学教学中,如果将“倾听”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处理好“学生倾听教师”、“教师倾听学生”、“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三种“倾听”之间的关系,就会使其发挥功效。这样的教师就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倾听者:从外在的听到内在的听,从抽象的听到具体的听,从观念的听到体验的听。我们就能听到学生真实的声音,发现学生的奇思妙想,理解他们的真实意图,展示科学课堂的精彩,这样,科学探究才会留在他们的心灵里。
参考文献:
[1] 李政涛.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7):2-5.[2] 林未延.倾听,你准备好了吗[j].科学课,2009(1):14-16.[3] 孙景杰.走出三大“倾听”误区[n].中国教师报,2003-03-05(b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