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概念是学生开始学习一个新知识的起步,因此概念教学是中学数学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双基”教学的核心,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和基础。而高中数学内容抽象性较强,比较强调对基本概念理解基础上的再创造的运用,因此要使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先要使学生正确理解数学概念,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在概念课的教学中,我们应根据不同概念的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激励学生积极探究,主动建构新知识。
一、创设情境,在动手实验中建构数学概念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应该有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方式。在概念课教学中,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在动手实验中逐步探索、理解数学概念。
例如,在教学椭圆的概念这节内容时,我在上课时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情境:
1、问题引入
(1)学生动手用图钉和细线画一个圆,并给出圆的概念。
(2)学生观察“神州六号飞船”在太空运行的轨道画面,并联想生活中遇到的这样“似圆非圆”的图形。比较典型的如油罐车油罐的横截面(椭圆),同学们能画出这样的图形吗?
2、实验探索
学生用事先准备的小图钉和一条细线(长度为定长),把细线的两端固定在图钉上,用铅笔把细线拉紧,使笔尖在纸上慢慢移动,画出的图形即为椭圆(指导学生改变细线长度和两个图钉之间的距离多画几次)。
3、思考讨论,升华认识
(1)椭圆上的点有什么特征?
(2)当细线的长等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动点的轨迹是什么?
(3)当细线的长小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动点有无轨迹?为什么?
4、揭示本质,形成概念
上述过程促使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讨论,从被动看老师演示变成主动参与,使学生亲身经历了数学概念的建构过程,从而加深了对新概念的理解与记忆。
二、在体验数学概念产生的过程中认识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的引入,可以通过与概念有明显联系的具体问题,使学生在对问题的分析中感知概念,然后通过数学的分析、概括,最后形成概念。
如在“异面直线”概念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模型、教室等,提问:“能否找到两条既不平行又不相交的直线?”当学生找出两条既不平行又不相交的直线时,我们说这样的两条直线就叫做异面直线。再提出:“什么是异面直线?”让学生相互讨论、尝试叙述,经过反复修改补充,给出了严谨的定义:“不在任何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做异面直线”。
在此基础上,举出我们身边的一些异面直线的具体实例,最后以平面作衬托画出异面直线的图形。学生经过以上过程,对异面直线的概念有了明确的认识,同时也经历了概念发生发展过程的体验。
三、在寻找概念之间联系的基础上掌握数学概念
许多数学概念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平面向量与空间向量,平面角与空间角,函数、方程与不等式,映射与函数等,在教学中要尝试引导学生去寻找,分析其联系与区别,使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如函数概念有两种定义,初中给出的定义是从运动变化的观点出发,高中给出的定义是从集合、对应的观点出发。
从历史上看,初中定义来源于物理公式,而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它可用图像、表格、解析式表示,所以高中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抓住了函数的本质属性,更具有一般性。
四、在对比辨析中理解数学概念
对比是数学学习的方法之一。数学概念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相近的或学生易于混淆的数学概念搜集整理,并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找出其联系和差异,在比较的过程中使学生深刻理解和记忆概念。
例如在学习圆锥曲线的内容时,一方面引导学生从知识层面将椭圆、双曲线及抛物线的概念、标准方程、几何性质加以对比,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从思想方法层面即如何求曲线的方程、如何由方程研究曲线(平面解析几何两大问题),将三者加以对比,就可以使学生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与方法三个层面上深化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从而有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在知识应用中深化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不会一步到位。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概念的应用说明概念的内涵,引导学生在应用概念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概念的理解,不断优化解题思维,进而提高解题能力。
总之,数学概念教学对整个数学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应努力通过揭示概念的形成、发展、巩固和应用的过程,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更进一步的学习探索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