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是实施目标教学模式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是强化和调控目标检测的重要手段。高中历史老师在调控信息传输的过程中,必须掌握和利用教学的反馈信息,使教学处于最佳状态,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准确、及时、高效地进行信息反馈呢?根据自身教学实际,笔者的认识是,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优化结构抓关键,变换形式求最佳,立足整体顾全面。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信息反馈 有效性 策略
有效的信息反馈是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优化结构,在教学重点、难点、细节以及知识的生长点等关键处抓反馈。同时要注重课前信息反馈,提高备课质量;把握课外信息反馈,提高整体效果,全面多层获取有效信息的反馈。只有当历史老师有效掌握和利用了教学的反馈信息,才能使教学处于最佳状态,才能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优化课堂结构,抓住关键反馈
高中历史教学要优化课堂结构,首先就要抓住关键环节进行有效反馈。
1、咬定青山不放松——在重点难点处抓反馈
高中历史教学的重点处不仅指历史教学内容的关节点,还指学生接受历史知识的难点;不仅包括基本的历史事实、历史人物、历史概念、历史制度,而且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方法,还有训练提高学生能力的活动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教学中,教师只有突破形式的思维障碍,紧扣重点,突破难点,有的放矢抓反馈,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指导整个教学活动。例如:讲授中国近代史“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两个重点概念,教师就要重锤重音,设疑问难,注重学生信息的反馈。
2、浅处无妨有卧龙——在材料细节处抓反馈
人常说“见微知著”,历史教学亦然。它既需要高屋建瓴,也需要从一点一滴的知识细节做起,通过细枝末节,窥探深层奥秘。如在教学《打开外交新局面》一节时,我出示了历史照片《乔冠华在26届联合国大会上》。当时,西方媒体称乔冠华之笑“极富感染力”,“震碎了议会大厅的玻璃”,于是,我设计提问:“为什么乔冠华会发出如此爽朗自信的大笑?图片的背后有着怎样的背景?”这样,及时反馈,把学生的思绪引向了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史上辉煌的瞬间。
二、变换多种方式,力求最佳反馈
灵活多样的形式是获取最佳反馈的有效措施和手段。
在反馈信息时,我通常采用“望、闻、问、测”四字要诀,常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望——察颜观色看表情
一个有经验的高中历史老师,他总是非常注意学生的表情反馈,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关注学生的一颦一笑,据此科学判断学生的心理活动,调节自己的情绪、教学方法和手段。事实证明,如果存在于学生心中的疑窦反馈不出来,抑或是反馈出来而教师熟视无睹,那么,即便你的课讲得多么精彩生动,也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2、闻——倾耳细听辨动静
历史老师要充分发挥听的功能,获取反馈信息。一堂历史课从始到终及课前、课后,都要听听学生议论。形式上,可在适当时允许以至组织学生说悄悄话,组织分几个小组讨论等,从中获取反馈信息。口头语言反馈是直接的、容易获得的反馈。学生的回答及学生在教学任务以外发出的语言声响、故意散发出来的捣乱声音以及开小差交头接耳的声音等等,都是历史老师要关注的信息。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上出现的种种声音甚或杂音,调整自己的教学,所谓“听其言,观其行”是也!
3、问——刨根问底探真情
课堂提问要体现激励原则,不能拘囿于让学生回答“是”或“不是”,而应当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在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部分时,我没有按传统教法直截了当地点明中日甲午海战的影响,而是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不少同学提出了诸如“日本为什么要挑起战争”、“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说甲午海战后日本获得了极大的利益”之类的问题,这些信息以最快的速度反馈给教师,使教师有的放矢、因势利导。通过教师点拨分析和师生共同讨论,中日甲午海战对中国的恶劣影响便跃然而出。
信息反馈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关键环节。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老师要“用自己的眼睛看我们的教学现象,并且用我们自己的头脑来对之进行分析”,努力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断的循环式的信息反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优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大,2003年6月。
[2]肖川 著《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岳麓书社出版,2005年3月。
[3]皮连生 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第五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
[4]欧阳芬 主编《做专业的教师——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
[5]肖川《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