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学科教育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融 情感教育 之我见
摘要:重视情感教育的语文老师越来越多,但美中不足,不少人把情感教育仅仅理解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手段,其实情感陶冶也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教师应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是语文教师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情感信息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根本。教师应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应注意抓好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一、要创设情感氛围
        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而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他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就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带入境。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激情,才能扣击心灵。那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会激活学生思维,会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比如我在教《故乡》一课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我们都深爱自己的故乡,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写故乡、思故乡。赞美故乡风土人情的有之……抒发对故乡离情别绪的有之……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激动和欣喜的有之……鲁迅也是凡人,他一九一九年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们来跟随《故乡》中的“我”的足迹一起去感同身受一下吧……这样就激起学生带着情感去体会“我”回故乡的喜乐悲愁了。 
        二、要读出情感信息 
        “三分诗,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中。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象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试想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吗?文章的多种风格,就决定了多种风格的朗读。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的闯进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比如《沁园春 雪》上阕要读的豪情万丈、下阕要读的居高临下、最后三句要读的意气轩昂才能体现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而《周总理,你在哪里》以沉缓的声音(只在倒数第二段语势稍高扬)、深切的语调来朗读才能体味人民对总理的无限深情。《最后一次讲演》中以低沉的喉音平静的叙述李公朴的遇难,随之音量逐渐加大、音速逐渐加快。情感也逐渐由激动→愤怒→咆哮→自豪,这样闻一多先生当时爱憎分明的感情、闪光的泪花、悲愤的神情、有力的手势就如在眼前了。同样只有抱着掏心掏肺的心态、带着恳切无比的语气朗读才能体会得到《出师表》中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良苦……要使学生在读时读得真、悟的深,语文教师在课前还有一件重要事情要做,那就是广采博览,深刻透彻的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并把这一信息传达给学生。

       三、要出情入理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深刻阐明情感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因此在学生的情感得到一定的激发时要顺势引人课文深层次的学习中。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主思维的动力,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此时教学的重点落到学生对作品意境如何理解和让学生如何介入并创新思辨的层面上。教师或以解词析句为手段,或以剖析结构为依据,或以时空范围为线索┄┄都要披文入情,出情入理。抓住情感与情理的联系,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丰富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从深刻领会作品创造的艺术意境,完成由情入理,寻文悟道的思维迁移。从而激起一种热烈的积极的审美愿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比如《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忧”“乐”情;《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悲”“恨”情;《黄鹤楼》中崔灏的思乡情;《我的老师》魏巍的师生情;《战争小插曲》中作者的手足情等等,都是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中表现出来的“文感”“象感”“意感”“情感”来领悟起深刻的哲理。这样不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在愉悦中提高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现状分析
        “情感陶冶”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优良传统。孔子认为“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意思是,只有仁德的人,才知道爱什么人,恨什么人。可见仁德是包含“爱”和“恨”这两种情感的。宋代教育家王安石明确地认为,国家人才不足,是由于陶冶教育不得其道所致。他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为陶冶教育下了一个定义:“人之才,未尝不自人主陶冶而成之者。”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认为,教育之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之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国当代的优秀教师也重视“情感陶冶”。例如,上海市特级教师于漪,人称为“情感派”,她曾经在一些报纸、刊物上公开发表许多文章。主要的有:《熏陶感染塑心灵》、《用青春谱写语文教学新歌》、《既教文,又教人》、《学语文要注意双锤炼》等等。在这些文章中,于老师反复强调“情感陶冶”的意义。她认为“锤炼语言文学”和“锤炼思想情操”两样都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所以主张“学语文要注意双锤炼。”于老师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离开情和意,语言就没有生命了。     
        从教学现状看。不重视“情感陶冶”的老师不在少数。他们在讲授课文的时候比较重视作品的字、词、句、篇的分析,重视知识的传授,往往把一些用得好的词或重要的知识拎出来板书,反复强调;可是对“情感陶冶”则证实不够,未能充分阐发文章所表达的情和意。因此,这种教学往往显示不出语言文学的精致佳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里的“仙”与“龙”就仿佛文章中的“情”和“意”。丢掉了“仙”与“龙”,就不能有“名”与“灵”。有的老师,虽然比较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但偏重于“讲道理”,有的甚至于仍习惯于以“教训别人”的面孔出现在学生面前,习惯于冷冰冰地说话,对学生没有感情,没有爱。这种做法不符合语文教育重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规律。 以热爱取得信任,启发觉悟,感染学生,这样才会打开学生的心扉,达到教育的目的。
        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形象”的力量来激发学生的理智感、道德感和审美感。使我们的每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象高明的琴师一样,在每个学生的心弦上弹拨出悦耳、动人的乐章。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更新时间: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地理教学浅探
    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学数学兴趣教学微探
    探究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音乐创新教学探析
    也谈作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浅析小学语文多种识字法教学
    中职金融专业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化学课改与多媒体教学的整合
    浅论如何创新语文课堂的教学评价
    改革作业批改方式,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