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知识的获得不仅需要教师的指导,更重要的是需要学生自己的感悟,尤其对数学的学习,学生的感悟很大成分的决定了他们学习的质量。因此,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感悟能力。而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并不能仅仅依靠学生的悟性,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从生活中感悟,适当利用情境、学生之间的认知冲突、知识前后的冲突、知识的前后比较等等方法给学生做好感悟的铺垫和辅助,让学生对知识的感悟做到水到渠成。
【关键词】数学感悟;从生活中感悟;铺垫
体验是个体亲历某一事件或情境的过程,是形成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产生新行动、新选择的过程,它更多的是指一种情感的体会和感受,而这种体会和感受的外在表现便是学生的感悟。学习数学知识悟性是很重要的因素,它是介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联结感性与理性的带有生命感体验的心灵之桥。很多知识,不通过学生自我的体验、思考、感悟是很难让学生理解的,小学数学更是如此。如工程问题中用数量表示事物和用关系表示事物的区别和取舍,较复杂的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为什么不能用几个平均数的和除以平均数的个数,简便计算中多加(减)了几要反过来减(加)几等等,这些不通过学生自我的感悟是很难理解的。
然而,数学的感悟也并非纯粹的让学生无目的的思考,数学的感悟需要多种方法的铺垫和辅助,力求让学生感悟数学水到渠成。本人觉得感悟数学知识要注重这几个方面。
1.走进生活,感悟数学
小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世界里已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知识与经验,这些知识与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之一,它们可以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提供表象支撑,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学生的数学经验往往是零散、肤浅的,有的甚至是不为学生所觉悟的,如果将有序而系统的数学学习与学生这些经验结合,可使学生主动对这些经验产生数学化的感悟。
1.1数学的感悟归根结底是对生活的感悟;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它是在现实中生存的。数学的产生首先源于生活的需要,小学阶段学习的常量数学更是如此。为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学知识,我在教学时,数学概念的引入,计算方法的得到都注重从生活中得到。例如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教材和教师参考书中都是简单的叙述和数目较小的计算。 超过1600元部分的一般都不会跨越3个收费标准。所以如果学生遇到较大数目的计算他就会出现错误。在教学中,我税务部门找来几张个人所得税的收费单出示个学生看,让学生从收入和所缴税中加以比较,从中总结出它们的计算规律,进而总结出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纠正了学生错误的计算方法。这样,学生即使遇到再大数目的计算也能很轻松的计算了。
1.2数学的感悟还在于把数学运用于生活;数学从生活中来,同时也应该运用于生活。而运用于生活的过程也是感悟数学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如在学过圆柱的表面积后,如何让学生体会我们理论计算的表面积一般比实际的表面积要小,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测量出实际物品的相关数据,然后计算出表面积,然后在用这些数据制作出相应的材料,自己做出这个物品,当学生用这些材料做不出相应物品时,学生自然真正的体会其中的道理。
2.适当铺垫,感悟数学
数学的感悟,有时仅仅靠学生的独立的思考是很难实现的。它需要感悟的支点,前期知识的铺垫。而感悟的支点也有很多,比如说,合理情境的创设,前期后期知识的“认知冲突”,学生不同思考的矛盾冲突,知识间区别和联系等等,这些都可以是学生自我感悟数学的支点和铺垫。如同写作文,适当的渲染和铺垫会给读者很好的意境享受,如果教师能适时适地的做好充分的铺垫,学生对数学的感悟就会水到渠成,而且会给后期的可能会产生的错误打下预防针。
2.1合理情境的创设;情境创设的适时与合理对数学的感悟致关重要。例如12册教材中关于旅游费用计算的实践活动课。前期关于位置的确定,百分数的计算,学生都已经能很熟练的完成。但是,如果让学生真正自己外出旅游,学生还是不会预算的。这节课重点我觉得就应该是放在任何让学生自己自主的完成一次旅游所有费用的计算,让学生考虑旅游中所有该考虑到的事项,让学生自己真正的体会旅游该注意的事项。而这时,教师情境的创设就应该适时,到位:行车路线图,旅游景点图,旅游公司报价单,旅游城市消费情况单等等,都是要教师准备或者学生课前准备的。
当然对于数学知识的感悟,方法和手段很多,需要在教学中慢慢的研究和探索。本人觉得有时,数学知识的感悟,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有的知识,并不是一节课就能解决的,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再加以比较和联系。在知识的感悟方面,不同孩子确实存在着差异,这点,我觉得我们教师也是应该看到的。有些孩子需要在长时间的运用慢慢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