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它是一种学习需要。这种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里的反映,它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或兴趣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推动作用。中学地理学习动机对于中学生学习地理知识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是直接推动他们学习地理的内部动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 中学地理课程 学习动机 作用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指出:“地理在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1] 这段话体现了地理教育的真正价值。随着人类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地理课程面临着时代的新考验与新挑战,尤其对于中学学习而言,地理课程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教育作用。
地理学习的历史背景与现状
在以前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地理受重视的程度有明显的不同:封建社会的教育制度中没有设置地理这一个科目,到20世纪初我国才开始对其进行教学。
中学地理已经是中考,高考的科目之一,按理说中学生应该会像其他科目一样有学习的动力。可实际情况却是一大部分学生在地理学习动机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和困扰。由此可见,地理学习动机成为了影响中学生地理学习最主要的原因。
地理学习动机
什么是学习动机呢?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它是一种学习需要。这种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里的反映,它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或兴趣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推动作用。[2]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学生、老师、家长要重视对学习动机的培养。
(一)地理学习动机的种类
从不同角度分析,可以将动机分成不同类型,在此我们从动机的不同支持点出发,将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指学生对地理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外部动机指学生由教师评价、成绩、家长期望等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很显然,前者的满足在学习活动之中,而后者的满足在学习活动之外。
1.地理学习内部动机
由地理知识学习目的引发起来的学习动机。这种学习动机的形成主要是学生认识到学好地理,将来对学习、工作乃至生活都有用,对祖国建设有用,明确了地理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当一个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并以此来推动自己的学习时,这种学习目的就成为一种有力的动机。
由地理知识引发起来的学习动机。这种学习动机的形成主要是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本身感兴趣。这是地理学习动机中最宝贵的一种,它可以促使学生克服困难,坚韧不拔地进行学习。
由理想引发起来的学习动机。这种动机的形成主要是学生树立了长大要从事地理科学事业或是地理教育事业,这类学生一般是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很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显而易见,以上三种地理学习动机均指向地理学习任务,即学生认真学习地理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知识、技能,故又可称之为地理认知内驱力,是地理课堂学习的一种最重要、最稳定的动机。
2.地理学习外部动机
由地位、荣誉引发起来的学习动机。这种动机主要是基于学生的自尊心、荣誉感得到满足的需要之上产生的。一些学生努力学习地理的目的不是乐于获得知识、技能,而是为了满足赢得与自己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相应地位的需要。
由地理教学环境作用引发起来的学习动机。这种地理学习动机是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如有的学生学好地理是为了得到教师的表扬、家长的赞许,或赢得他人的羡慕;也有的学生是为了得到好的考试评价,一旦他们的努力暂时得不到赞许,就会丧失信心。这种地理学习动机既不是直接指向学习任务,也不是主要使自己提高,而只是为了满足教师、家长的要求,满足某些教学要求,从而保持自己得到他人的赞许或认可的需要。
(二)地理学习动机的作用
学习动机对学习的最大作用莫过于推动学习。当然,不同的动机类型其推动学习的程度是不同的。内部动机对学习具有头等重要的作用,它能激励学生克服各种困难,专心致志于学习上。然而也不能忽视地理学习的外部动机,它同样对学习具有推动作用,尤其是在学生缺乏内部动机时。这些指向地位、荣誉或他人赞扬的学习动机能使学生通过自尊需要的满足,感受荣誉、表扬等所带来的愉悦,从而激起学习热情,进而变外部动机为内部动机。
无论是内部动机还是外部动机,并非认知结构中的观念直接参与知识的相互作用。它们好似一种“催化剂”,间接地通过加强努力来增强和促进知识的相互作用。中等程度的地理学习动机对学习具有最佳推动作用 ,并非人们想象的其强度越高越能提高学习效率。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动机过弱,会使学生产生冷淡、甚至厌烦的学习情绪;动机过强,过于激动、忙乱则会影响思维。所以理想的动机水平是在冷淡和狂热、激动之间。
中学生良好的地理学习动机是实施地理课堂改革的基础,是师生良性互动的前提,因此它对于地理学习和教学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加强对中学生地理兴趣、地理动机的培养,使他们热爱地理学习,让中学地理教育面貌得以真正的改善,从而更加广泛和深入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夏志芳.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第1-2页。
【2】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第74-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