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语言文学历史的长河中,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寄情山水的文学犹如璀璨群星。这些文学名句被引用来进行地理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区域在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异使其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如能巧妙运用学生熟知的文学语言将区域之间的差异性联系起来,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化,这样既易于学生理解,又丰富课堂内容,从而使教学效果良好。
一、海陆位置、东西部的水分差异对气候的影响
朱自清先生在《春》里写道:“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都是关于春天的描写。从“寻常”二字领悟春暖花开,“酥”字形象地写出了中部地区春雨贵如油的气候特征,由此催生了“草色遥看近却无”颔联。玉门关“春风不度”与东部地区的“雨是最寻常的”和“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的长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可以看出降水量由东向西递减的分布规律。
二、南北纬度地域差异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引用《在希望的田野上》里简洁明了的“北疆哟播种,南国啊在打场”两句歌词,更能说明在热量分布上受纬度位置和太阳辐射的影响由南向北递减的规律,从而产生农业地域差异。
三、河流流域的水文特征差异
如长江流域,“金沙水拍云崖暖”、“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这里且不说红军在长征途中战胜的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诗人在六十三岁横渡长江向下三十多里到达彼岸时的豪迈和放眼远望武昌一带在春秋战国时属于楚国的范围时舒展开阔的心境,仅从水文的角度分析“云崖暖”三字,足见其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水能资源。也正是因为“横渡”和“极目”,让人可以想象诗人在与惊涛骇浪搏斗的过程中触发出的创作灵感和胸中的宏伟蓝图———“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如今三峡工程已经成为现实,假如诗人能见到这壮观又会发出什么样的感慨呢?再如,早春时节,南方地区经过一个冬天的蕴育,已初现“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山之朗润,“春色满园关不住”的水之清秀,而北方还不失为“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的冰雕玉砌的粉妆世界。
说明南北地域的热量差异导致不同流域在同一季节水文特征的差异。
四、在降水和气温条件等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地貌特征的区域差异的表现
“五岭逶迤腾细浪”、“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是说南岭以南及云贵高原地区的地貌特征是风化侵蚀作用强烈,显得支离破碎;“山舞银蛇,原驰蜡像”借助北方山体的巍峨挺拔和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直抒胸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也同样说了地处内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边疆沙漠,浩瀚无边。“黄梅时节家家雨,清草池塘处处蛙”、“小桥流水人家”等,反映东部季风气候区江南水乡雨中美景的地貌特征。
五、在气候、水文、土壤、太阳辐射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植被也存在水平和垂直地域的差异
由于距离海洋远近的不同,从东向西随着降水量的逐渐减少,景观上具有明显的水平地带性地域差异特征,从而总结不同地带性经济活动和由东向西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的自然景观。“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点出历史上内蒙古大草原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的一望无垠景象,与近现代草场退化及荒漠化蔓延的趋势形成鲜明的对比。“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反映了岭南地区在暖湿气候条件下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反映西部内陆地区黄沙漫天的荒漠景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与民谣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来讲解气温的垂直变化,即垂直地带性。
六、运用类比的方法深化区域可持续发展阶段做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和“孤鹜”的动态美,加上“秋水共长天一色”,使人感到天的蔚蓝和水的清澈,二者混为一体,把人们的视线引到水天相接之处,这是人们视线所能达到的最远的地方,境界开阔,给人一种强烈的立体美。“漫江碧透……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同样写出了秋水澄清,秋江碧波,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好一幅美妙绝伦的浓墨山水画,这与当代工农业生产中不合理的开发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在保证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同时,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避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运用一些荡气回肠的文学名句,赋予地理知识一定的文学色彩,将枯燥的区域地理情景化,不仅丰富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的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有利于教师自身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