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当成了“知识容器”,注入式、说教式、解析式仍为教师教的主要方式,记忆、接受、模仿等被动学习方式仍为学生学习主要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从根本上失却对人的生命存在及整体发展整体关怀,未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发展,失却主体性、创造性和情感,严重影响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的发挥,未能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功能,往往导致学生讨厌上语文课,实践、创造能力差,课堂效率仍是高耗低效,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精神需要,实施精神关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焕发学生生命活力,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
平等对话式。对话,是指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一种平等交流关系,包括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与文本对话,生自我对话。在对话中,教师扮演的是“平等中的首席”,通过平等对话构造师生理解的语境,让教师和学生的生活感情、人生体验、生命意识渗入文本,提升文本、师生原有的对话价值,学生的自主解读的权利就会得到尊重,学生的文本解读的事业就会得到开启,学生解读的空间就会得到拓展,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就会得到激励,学生的个体精神就会得到飞扬。
自选参与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设置不同层次的参与学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水平选择恰当的实践形式。如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我会提供下面几种方式让学生选择:(1)有感情朗读你认为写得精彩的语段:(2)分角色朗读人物精彩对话片断:(3)找伙伴表演课文内容片段:(4)猜想一下人物心里所想的话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与水平去选择方式去开展言语实践,主动性更好,课堂气氛更热烈,学习效果更明显。
质疑优先。质疑是指学生在学习中不解的追寻与探究。这是学生学习语文主题地位得到尊重的一个重要标尺,也是学生学习语文是否真正开始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语文教学中,当质疑得到重视和保证,学生的个性就会在问题的引导下得到各取所需的发展,从而形成无数个“独自精彩”的个体。“学贵有疑”,在语文教学中,我坚持“质疑优先”的教学原则,学生在学习中一有疑问提出,我会根据学生的疑问去进行教学,不断调整教学思路,满足学生追寻探究的求知欲望。学生有了质疑的自由,学习的热情就会调动起来。我们除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外,还要教学生学会质疑,引导学生难点处求疑,矛盾处求疑,模糊处求疑,困惑处求疑,关键处求疑,易错处求疑等,学生有了质疑的能力,探求的热望就会得到维持。
二、充分信任与宽容学生
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特别是学生在母语环境中学习语文有许多有利因素,存在着主动学习、阅读求知、表达交流、探究创造、自我完善的巨大潜能。每个学生都有着他的优点、长处。我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积极进取的愿望,都有进步的可能:接纳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材。信任会创造奇迹。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信任是期望。期望理论认为,一个人最佳动机的条件是:他认为他的努力极可能导致很好的表现:很好的表现极可能导致一定的成果:这个成果对他有积极的吸引力。期望能激发学生创造奇迹。在日常教学中,我经常利用合理的期望,引导学生发展。
学生是学习者,是在学习中不断成长的,而这种成长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特别是在求知实践过程中一定会出现那样或这样的错误或不足是很正常的,但这种错误或不足毕竟也是学生探究的痕迹的反映,是可贵的,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宽容这种错误。我的做法是坚持“无错”课堂。只要学生肯思考,只要学生肯参与实践,只要是学生努力的结果,我都会肯定,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呵护其上进心。如果是学生答错了,我就会从另一个方面去表扬他特点,如果学生做得好,我就会让其与同学一起去分享积极参与的快乐。学生实践的结果不中肯,不完美,甚至是错的不要紧,因为我相信只要学生肯积极参与,努力进取,终有一天会正确的。有了这种自由的学习环境,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普遍很活跃。
三、帮助与赞赏学生
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困难,因此做老师的有责任去帮助学生度过难关,不断进取,帮助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与重视,会认为老师在真心的爱着他们,从而产生感激产生报恩心理,产生信心,产生动力,不断追求成功。
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实现对学生的帮助。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充分发挥了师生作为重要的资源的作用,体现了“师生”、“生生”多向的信息传播,师生互动,对话协商、协作分享,学生在合作中知识和能力得到提高,情感沟通的能力得以形成,良好的人生态度与价值得到养成,更重要的是个体在合作中个性差异的价值得到重现与升华。
在课外实施帮助的是组建“兴趣学习小组”和开通“帮助热线”。“兴趣学习小组”可由同村或跨村的学生组成,让学生在课后开展互助互学。“帮助热线”是向学生公布帮助电话,主持由老师和优秀的学生组成,在指定的时段向学生开通,使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得到及时的解决,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维持和强化。
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精神需要,实施精神关怀,是消除学生厌学情绪,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焕发学生生命活力,诱发学生创造欲望,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