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一改往日的”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的传统教学形式,它所要求我们的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成果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见解。语文教学是一个丰富的、复杂的、交互动态的过程,语文课堂中,师生的智力、情感、人际交往更多地参与其中。丰富的教学内容,新鲜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思考的情景。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语文教学核心是语言的运用
我认为语文教学的核心是教语言。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课文教学的核心。语言知识包括:标点知识、语音知识、文字知识、词汇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逻辑知识和文体知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课文教学中不仅要学习、掌握这些“死”的知识,更要学习作者是如何灵活巧妙地运用这些“死”知识来表情达意的。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教育部新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写道:“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合称,构成“语文”的要素就是语言,如果离开了语言,“工具”不能称其为工具,“人文”也就不复存在了。这就再清楚不过地告诉我们,课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
二、从重目标走向重过程
传统的教学观念看重的仅仅是教学结果,一节课下来,看重的是达成了几项目标,不能综合的评价学生个性的学习和体验的过程。而新课程条件下的语文课堂中,我们追求这样的境界——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满怀乐趣和兴趣参与语文教学活动,体验这种充满思想、情感、智慧的“生活”;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体验及理解,能动地认识并改造语文知识,赋予语文以个性化的意义,从而使学生的生命活力在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中充分地表现出来。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更多的为学生的发现和创造提供环境的支持,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而不是一味的关注结果。启发学生多角度的思考,而不是简单接受既定的结论,使学生能够在知识的学习与自身的成长过程中感受生命和世界的美好。例如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漫游语文世界》的活动中,我首先让同学们走上街头,走进图书馆,走进书店,走进花店……看看街头的广告牌,听听人们或买或卖的交易活动,然后让大家把搜集的资料以及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筛选并归类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把街头的见闻进行了分类归结,有的开办了错别字门诊,有的整理了新新词汇,还有的搜集了公益广告。在成果汇报活动中,同学们分组设计了书店和花店的招牌,并介绍了自己的创意。同学们在生活的世界里漫游,用慧眼发现生活中的语文,生活有多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广阔。同学们在这样的活动中学习语文,品位生活。语文就在生活中与每个人的生命相随左右,陪伴终生。
三、从重讲授到重体验
一堂课上的是否成功,要看是否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要看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让学生自觉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成为他们的迫切需求。为了使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比如课本剧表演,课堂竞赛等。课堂竞赛,激发了创造的火花,展示了创新的魅力,使枯燥无味的议论文学习充满生机。学习《童趣》一文时,让同学们演绎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演绎儿童时代的游戏,课堂上充满欢声笑语。游戏不仅带给大家高昂的兴趣,还带给课堂生动的智趣。这样的课堂里,既有师生心灵的交流,情感的飞扬,又有学生志向的追寻。在这样的学习和体验中,人的精神世界在这里得到满足和升华,教学空间因群体性的参与构成丰富的语境空间,人的心理空间又因丰富的语境而激活,这是教学关系进入和谐的一种语文美学境界。只有这个时候,教与学的过程才能呈现出由智化到美化的动态性的生成过程,体验过程。
四、从关注书本到关注生活
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学生生活。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只有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才会枝繁叶茂。鉴于此,语文教学要努力营造大语文环境,面向学生广泛的现实生活世界,让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语文学习中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
习惯了书本教育的教师,把教育囚禁在课堂、校园和一个个知识的堡垒中,教师的教学在书本和课堂内完成,教师的视野不够宽阔开放,对生活的关注局限于自身,从而忽视了学生生活世界的丰富性、可塑性,脱离了生活世界的孩子。而我们新的语文课堂,应该是生活化的课堂。同学们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学习、讨论、品位赏析,明白了生活中面对不幸和挫折时应有的态度和勇气等。学生的阅读感受虽然因人而异,但每个人的情感体验都很真切,这是课堂上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