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历史教学中运用故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运用故事教学一定要恰当,否则就适得其反。本文从课堂教学有效性出发,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心理特征,探讨了在初中历史不同教学阶段如何巧妙使用故事进行教学。
【关键词】故事;初中历史;不同教学阶段;运用
美国德育学家里可纳曾说:“故事曾经是世界上许多大教育家最喜欢用的教育手段”。历史集政治、经济、文化为一体,内容丰富,每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是一个动人的小故事,都能给人以启迪。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故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值得注意的是,运用历史故事一定要恰当,不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心理特点滥用故事,就有避重就轻之嫌。
新课程倡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情绪体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初中生尚处于少年时期,他们好奇、好问,富于想象力,如果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在不同阶段恰当使用故事,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就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不同阶段的运用谈些体会。
一、起始:讲故事
之所以一开始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是因为初一学生刚入学,对初中生活充满遐想,做事有热情,最易被调动。根据初中历史科的具体特点,讲故事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一是结合正文,教师讲解与正文有关的历史故事,以便让学生加深对正文的理解掌握。例如讲《商鞅变法》这课时,我就讲了“悬木赏金”和“处罚太子师傅”两个故事,突出商鞅赏罚分明的个性特点,这样就引起学生对商鞅的钦佩之情,从而加深了对商鞅变法的重要作用和变法内容的了解。二是对那些学生非常熟悉的历史故事,让学生自己讲解,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培养学生讲演能力,同时又能扩大其知识面。如在讲《秦未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时, 我让学生讲了“鸿门宴”、“四面楚歌”等几个历史小故事。由于学生亲自参与教学,提高了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效果非常好。三是利用一些课余时间组织专门的历史故事会,发动全体学生参与,拓宽和深化了课本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二、初一:编故事
经过几个月左右的实践,“讲故事”成为学生非常期望的教学形式,也成为历史课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此时教师应该更进一步,根据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让学生自编历史故事在课堂上讲。事先由老师讲清重大历史事件、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学生以此为线索,把这些历史事件、人物编成故事。如在讲《三国鼎立》一课时,我就选择“曹操”作为主题人物让学生编写故事,并积极鼓励学生在尊重客观史实的基础上加入个人的感情色彩,并在结尾加上个人的主观评述。这样一方面学生很感兴趣,在编故事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记忆,弄清了它们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三、初二:演故事
到了初二,我发现愿意讲故事编故事的学生积极性不高了,学生听讲故事的新鲜感已经消减了。此时教师要独辟溪径,在课堂上增加演故事的教学环节,也就是编演历史课本剧。这种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和探究的兴趣,促使学生很快进入历史情景之中,从而激活思维,主动去感悟历史,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得到强化。如在讲授《戊戌变法》一课时,我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编演课本剧。学生把“戊戌变法”历史事件分成“翁同龢力荐康有为”、“康有为舌战顽固派”、“光绪面见康有为”、“谭嗣同夜访袁世凯”、“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六君子血洒刑场”等几幕演出。演出结束后, 我还就“谭嗣同为什么有心杀敌, 无力回天?”等问题向同学们发问,同学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活跃。
四、初三:用故事
这里讲的“用故事”是指利用历史故事命题,提高学生解题技巧。到了初三,学生面临着历史中考,学习压力比较大,再也没有精力编演历史故事了。其实教师此时应把学生在课内和课外阅读过的历史故事巧妙地运用到试卷命题上,这对启迪学生思维,提高解题大有裨益。例如我把“岳飞抗金却遭秦桧陷害”的历史故事改编成一副对联进行命题。“秦桧祸国殃民遗臭万年众口谴斥;岳飞精忠报国名扬天下百姓颂扬。”我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①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与对联相关的历史事件。②谈谈你对联中岳飞和秦桧两个历史人物的看法。由于题目运用了学生非常熟悉的历史故事,学生感觉很亲切,答题时也有话可说。
总之, 故事的魅力是无穷的, 把故事恰如其分地应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不同阶段,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理解历史的能力。愿我们的历史教师能把故事在课堂上的作用发挥得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于友西,历史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张静,历史学习方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陈新民,运用历史神入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j],历史教学,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