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关于“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中指出:“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历史音像资料包括图片、照片、录音、录像和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等。充分利用历史音像资料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历史理解能力。”可见,历史题材影视素材等多媒体辅助教具的运用已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列入新课标。随着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
一、传统教学方式的缺陷
传统历史教学方式主要是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这样的教学步骤在传统教学课堂中反复上演,教学方式基本固定,没有创新,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这一模式下,教师按教学目标控制课堂,学生完全处在“你讲我听”、“你问我答”的被动接受状态,结果是教师累,学生烦,教学效果不明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传统历史教学方式应该进行彻底的改革,真正把历史教学做为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逐步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现代化,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师要创设丰富的历史教学情境,积极营造宽松、和谐,有利于学生思考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历史学习成为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改变不适应新课程的思维和教学方式。
二、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多媒体教学利用音频、视频、特效等丰富多彩形式使原本单调的历史教学变的更为生动、有趣,突破、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对学生整体知识结构的建构。听、视等多感官相结合对学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可以说,多媒体教学有许多传统教学方式无可比拟的优点,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是中学历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讲授《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专题时,三节课我分别应用了《鸦片战争》、《甲午风云》、《南京大屠杀》三个影视剧的片段,运用影视剧再现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触历史,开阔视野,深刻了解中国的过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从而增强增强历史意识,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多方式的课程展现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比如电影《建国大业》学生观看后,纷纷表示对重庆谈判、双十协定、辽沈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定都北平、爱国统一战线的建立、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等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有了深刻的理解。利用多媒体教学要有助于学生感知历史、积累历史知识,多媒体快速展现的秦始皇兵马俑、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历史遗迹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精品,激发了学生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热情;戚继光抗击倭寇、林则徐虎门销烟、抗日名将马本斋等视频素材有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丝绸之路的开通,使远在更西的各国与中国的文化交流成为可能。葡萄、石榴、胡麻、苜蓿等植物移植到中国,印度的佛教在东汉时通过不同渠道传入中国,在中国历经盛衰,延续至今两千多年,随着佛教的传播,渊源于印度以至犍陀罗的开凿石窟、绘制壁画、雕塑佛像等佛教艺术,自西而东传入,在新疆、甘肃、山西、河南等地逐渐与中国传统艺术相溶合,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唐朝接受不少外国青年来长安学习,他们回国后传播唐文化,推动了本国各方面的发展,如日本的吉备真备等。郑和七次率船队下“西洋”,直抵非洲东岸,更是中外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的盛事。近代康有为变法,即以日本为蓝本。五四运动提出“民主”“科学”后,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也日益扩大。若以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与百年前鸦片战争前后相比较,思想、宗教、文学、艺术以及衣食住行、婚丧礼俗等等,几乎社会一切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论这些变化有利或不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都是与外国文化交流的结果。中国与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的深度广度各有不同,彼此所受对方影响深浅及产生的结果,也因国家与时代而异。但中国与各国之间文化交流是历史的必然,而在与各国交光互影的漫长过程中,总的来看是中外双方相互受益。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三、正确使用多媒体
恰当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但不是说使用多媒体就一定能达到教学的理想化。在使用多媒体时存在许多误区,如内容容量过大,无限制扩展教学内容,相同教学内容、同一角度罗列视频;课堂节奏紧张,画面展现过快,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存储的时间;课件设计存在音、视顺序不当问题,转折提示音量过大或过小,音乐本身不恰当,背景色与字体区分度差,影响学生视觉。另外,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要更加注重课堂管理,在音频、动画、特效刺激下,部分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课堂上表现出一些不利于教学开展的活动,教师要及时引导,把学生言行引入课堂,维持正常课堂秩序。